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晓燕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7):182-183
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1919~)是英国文坛泰斗级的女作家,其处女作《野草在歌唱》自1950年出版以来引起了文学评论家们的广泛关注。本文尝试从女性主义视角重新解读这部作品,通过分析小说中父权制文化的普遍存在以及女主人公对男性的依赖,揭示女性受支配的经济根源。 相似文献
2.
多丽丝·莱辛的处女作《野草在歌唱》在展现种族压迫和殖民矛盾的同时,也表现了强烈的女性主义思想。小说的汉语原译和改译的译者一为男性,一为女性,翻译时间也有一定距离。分析发现,原译在用词上对女性较为苛刻,对女性贬义评价较多,而改译对女性有更多的理解和同情,表现了改译者对原作的独到认识及其自身的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3.
李丹玲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4):96-100
本文从女性主义地理学的角度解读多丽丝·莱辛处女作《野草在歌唱》中性别与空间区隔的关系:由于父权社会里既有的性别分工和性别气质刻板印象,玛丽被局限于女性化的私人空间里;私人空间也再现和强化了玛丽的弱者地位,阻碍了她掌管自我命运的潜能.性别与空间区隔之间互为影响和加强,而非表面“自然”而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野草在歌唱》是多丽丝·莱辛的处女之作,她书写了在男权社会中,南非白人女性的悲惨命运。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探讨该部作品中所揭示的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道德,并从这三个方面深层次分析酿造女主人公玛丽的悲剧一生的原因。通过深度解读,笔者感受到莱辛对建立起真诚关爱的和谐人际关系的期望,同时该部作品也彰显了莱辛的人道主义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英国女性作家多丽丝·莱辛的处女作《野草在歌唱》塑造了玛丽·特纳这一备受父权制社会压抑与束缚并最终走向疯狂的女性形象,揭示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被忽视、被压制的"他者"地位,并指明了成为独立女性是当代社会中仍处在弱势地位女性群体的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6.
在歌唱中觉醒——对《野草在歌唱》的殖民性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凤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8):155-156
《野草在歌唱》是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处女作,这部作品反应了20世纪30—40年代,南部非洲人民在殖民主义者的残酷统治下过着被殖民的艰辛生活。文中从后殖民主义理论出发,通过对黑人摩西反抗历程的描述,解读《野草在歌唱》中所表现的反殖民思想和被殖民者民族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7.
史忆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3):103-105
文章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对英国女作家多莉丝·莱辛的处女作<野草在歌唱>进行解读,指出在非洲殖民地"父权中心主义"社会文化中,不仅文明与自然、男性与女性的关系是二元对立的,女性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是扭曲的.小说中特纳夫妇最后的悲惨命运说明了在父权社会中男性统治对自然和女性的摧残.而女主人公玛丽在生命最后对自然的留恋也象征着男权社会中女性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8.
有关多丽丝·莱辛处女作《野草在歌唱》中的玛丽的悲剧根源众说纷纭。拉康的主体理论揭示了人在其主体形成的过程中经历的两次"异化"。运用拉康的主体理论,通过对玛丽自童年开始一系列不幸经历的剖析,探究造成其悲剧的原因。对"镜像阶段"所形成的"理想自我"的追寻导致了玛丽主体意识的萎缩。拒绝接受"父亲之名"使她更脱离现实世界,最终导致了她的死亡。 相似文献
9.
文章运用儿童心理学和性格哲学理论从玛丽童年生活这个细微角度切入,探讨其童年悲惨生活及父母教育方式和态度是导致玛丽人格分裂,酿成人生悲剧的诱因,并在其婚姻生活中发挥着催化变形的刺激作用,最终导致个人悲剧,旨在更新更全面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唤起现代家长或存在家庭危机的家长的深思. 相似文献
10.
11.
12.
李少伟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0):171-172
玛格丽特.米切尔在《飘》中以美国南北战争带给南方的深重灾难为背景,讲述了女主人公斯嘉丽的悲剧命运。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对《飘》的数位女性人物的悲剧命运的解读使我们认识到,父权制文化是斯嘉丽和其他数位女性人物的悲剧的根源。因此我们要关注女性生存和生态危机,尊重女性,热爱自然,构建一个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相似文献
13.
莱辛在<野草在歌唱>中塑造了中年已婚女性玛丽·特纳这一个"疯狂的家庭主妇"形象.作为欲望主体,她不但与自我无法调和, 和她所在的社会和环境也无法调和,最终走向了疯狂和死亡.从后精神分析理论来看,其悲剧的实质是:镜像阶段中他者的出现使主体产生对他者认同的欲望,这种欲望永不止息但又无法获得满足;在俄狄浦斯阶段所经历的主体欲望和现实法则的冲突使欲望主体进一步压抑和异化,从而使主体最终成为非统一的自我. 相似文献
14.
马薇薇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68-71
港产肥皂剧《金枝欲孽》权谋斗争的内在逻辑吸引了职场女性的关注,并将这部后宫女人戏解读为“办公室政治教科书”。文章从传统文化的影响、后宫争宠的主题、男性视角的女性形象、男性拯救女性的叙事结构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发现这种解读不仅没改变该剧文本的父权制特质,反而加强了这种趋势。 相似文献
15.
李娜 《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1)
简.斯迈利的《一千英亩》的故事框架来自于莎士比亚的《李尔王》,但表现的却是不一样的主题和意义。小说通过女主人公吉妮与三位男性的情感纠葛,揭示出了父权制对女性的压抑和紧闭,同时通过对吉妮女性自我意识觉醒和反叛的描写,表达了新一代美国女性要求摆脱传统束缚、获得独立和自由的心声。 相似文献
16.
英国文学家多丽丝莱辛的处女作《野草在歌唱》一直被读者解读为反殖民主义和反种族歧视的进步文本。但是,小说叙事中存在的三处裂缝,却暴露了作家的真实立场。透过主观评论与客观描述的裂缝、偶像之建构与解构的裂缝和白人女性玛丽形象的裂缝,我们能发现莱辛的立场是宣扬种族歧视的,由于她出身白人殖民统治者阶层,她的思想已经深深地打上了殖民主义和种族歧视的烙印。 相似文献
17.
王静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4):221-222
《藻海无边》是二十世纪英国女作家琼·里斯的杰作,作者分析了小说中自然和女性之间的联系,并揭示自然和女性在父权制社会观下遭遇的困境,以探讨两性和谐和人类健康发展的出路——唯有人与自然的平等共处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才能构建理想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8.
黄献文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27(1):72-78
《野草》有很明显的现实指向性,但那只是“表”而不是“里”。《野草》深受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但那只是“流”,而不是“源”。《野草》的根深扎在我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尤其是华夏远古的神话里。《野草》和《山海经》在结构、人物形象、意象等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野草》受《山海经》的影响不仅有据可查,而且有其现实的土壤。正是借助华夏远古神话原型,《野草》穿越了历史幽深的隧道,重新把我们带回到那荆天棘地的远古世界,把沉埋在我们民族心灵底层无数世代的悲欢哀乐重新打捞上来。也正是借助神话原型,鲁迅将个人的命运纳入到民族的命运,并成为20世纪中华民族灵魂最伟大的守夜人。 相似文献
19.
蒋海鹰 《江苏石油化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83-86
生态女性主义吸收了生态哲学和生态伦理学的养料,以女性主义理论为支撑点,重新审视人类自身的文化系统,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各种问题。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来看,D.H.劳伦斯在《恋爱中的女人》中以生态环境和两性关系为切入点,探索自然和女性在父权社会中同为"他者"的身份地位,进而表达对父权制世界观的否定,以及构建人与自然、男性与女性完全平等、和谐生存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20.
潘亚丽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4):96-98
黄哲伦的《蝴蝶君》讲述了一个中国男性化装成女性,骗取法国外交官情报的故事。运用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分析剧本中所反映的父权制思想,可以揭示出现代文学中存在的男尊女卑思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