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诗有“诗史”之称,《梅村词》也表现出时代风会与个人遭际的影响,以其《满江红》词表现最突出,可称词史。明清易代之际的大背景促成了吴伟业词风的变化,也促成了时代词风的变化,即由软媚柔婉到慷慨悲凉。由媚而雅是明清之际词学转变大势,直接影响到清词的品格,开启清词复兴之路。  相似文献   

2.
宋徵璧系明末清初云间派的重要成员,其词论有《倡和诗馀序》《倡和诗馀再序》和散见于《古今词话》的三段论述。他的词论风格在入清后发生转变,在延续前期云间词派风格、推崇北宋词的同时也对南宋豪放词风有所借鉴,并在词创作中得以实践。宋徵璧尊北尚南的词学思想为清初苏辛词风的接受和发展有肇始之功,在词体推尊雅正方面也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梅村词在清词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一再被推为本朝词家之“冠冕”.吴伟业具有由“诗史”观延伸而来的自觉的“词史”意识.其“词史”观及梅村词对清代“词史”观的确立发展及后世“词史”创作具有开山之功和重要影响,有力地推动了明末清初词风的转型.  相似文献   

4.
清词"中兴"局面的形成是多方面合力作用的结果,唐宋词在明末清初的广泛传播是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在明末清初,唐宋词主要是通过纸本的方式传播的,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词籍传播",当时词籍的传播途径主要是唐宋词籍的汇刻和唐宋词选的重印,其中唐宋词选重印者主要有《花间集》、《草堂诗余》、《绝妙好词》和《乐府补题》等,这些词籍在不同时期的传播间接地反映了明末清初词学观念的变迁。  相似文献   

5.
柳洲词派是明末清初的一个重要词派,地处嘉善魏塘.依据一是戈元颖、陈谋道等编<柳洲词选>所收的词人词作,二是明末清初以"柳洲八子"称名的活跃于魏塘的词人唱和群体.柳洲词派最有特点的传承方式就是以典型的江南望族文化为主环链进行词学上的相互影响和承续.  相似文献   

6.
朱中楣为明宗室之女,也是明末清初著名女词人。特别的身世经历一方面开阔了她的生活视野,一方面也使得她在词的创作上有着宽广的题材,从而造就了其词清疏旷放的林下风致,在明末清初的女性词坛上独出一枝,值得为之一书。  相似文献   

7.
在明末清初 ,词坛上存在着一股浓厚的尊柳之风 ,“作者非冶容不言 ,选者非目佻不录”。但到康熙初年 ,词坛风气开始发生蜕变 ,出现了批评冶艳词风和抨击学习柳词的思想倾向 ,它的代表人物就是毛先舒。康熙中叶以后 ,柳永词在清代词坛的影响趋于衰退 ,以朱彝尊为代表的浙西派主张师法南宋 ,试图以姜夔、张炎的清醇雅正词风荡涤清初因学柳而盛行的冶艳风气  相似文献   

8.
李清照的易安词在整体风格上呈现出婉约清丽的特点,其前后期词风有着明显的转变,这在学术界已成为共识。人们多将其词风的转变归结于生活的巨大转折,这当然是最主要的原因。但是,除此之外,易安词整体词风的形成和转变还与南北地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北方的儒家文化、齐鲁地方文化及南方独特的地理特征、地域文化等都对李清照的词风产生了巨大影响,其词风的形成是南北地域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宋征璧为宋征舆从兄,号为"大宋",宋征舆则称"小宋"。他们是明末清初云间词派词学活动的最早组织与核心主持人,是云间词派词学理论的主要奠基者,也是云间词派创作成就最高的词人之一。由于陈子龙崇高的历史地位,广泛而深远的文学影响,以及大小宋名节有亏,清代与此后的诸多词论家多淡化或不提大小宋的重要词学贡献,而将陈子龙视为云间词派的开派宗主。  相似文献   

10.
词学从明代"中衰"到清代"中兴",明末清初特别是清初是一个关键性的转折点,它对明代词坛存在的多种流弊作了全面的清算,也对为明代词坛所遗弃的唐宋词统进行了恢复和重建。重点考察清初对唐宋词统的恢复重建之路,分析在音乐与文学关系的认识上,在词人穷达与创作关怀的理解上,在秾艳、俚俗、醇雅词风的取向上,表现出来的种种观念以及和社会变迁的联系,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深化对清初词学复兴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文学的传播与接受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愈来愈受到学术界的青睐。就词学领域而言,出版的学术成果业已不少。陈水云等著《唐宋词在明末清初的传播与接受》就是其中一部优秀的著作。作者之所以选择传播与接受作为词的研究视角,主要是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试图打破文献、创作、理论相隔离的做法,想通过传播与接受的视角将三者的研究相打通,二是试图改变词史上先后代序的研究思路,将唐宋词与明清词放在同一个研究平台上进行综合考察,做到古今贯  相似文献   

12.
孤傲劲爽的顾贞立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孤傲劲爽的顾贞立词邓红梅顾贞立的词,不仅在明末清初的女性词坛上,即使在整部女性词史中,都是一个“异数”。她的词作,不再沿袭伤春伤别、雕红刻翠的闺怨传统,以及“怒而不怒”的敦厚诗教,来表现发乎一己、终乎一身的脉脉忧伤,而是将传统词美原则的固范完全突破,...  相似文献   

13.
西蜀词与南唐词都具有晚唐五代词风共同的时代特征,即绮艳婉丽。但因二者所处的地域不同,从而形成了西蜀词与南唐词的地域风格差异。西蜀词的地域风格浓艳绵密,崇尚的是温庭筠的词风,南唐词的地域风格清丽疏淡,崇尚的是韦庄的词风。南唐词风对北宋前期的词坛创作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4.
明末清初,浮艳词风颇为流行,到康熙年间经过词人的反拨,清代词坛出现中兴鼎盛的局面,康熙时期的选词风气就形成在这样的创作背景下。在编辑词选的过程中.因受康熙文化政策的影响。人们采取了不同的选词标准,前期重视主观性情的抒发,中后期则标榜醇厚雅正,要求符合封建伦理规范。然而,不管采取何种选词标准,人们都能坚持以艺术质量来取舍词的原则,反对以习好选词、以交情选词、以刻资选词乃至以选词取悦贵人的不良习气。  相似文献   

15.
明末清初,浮艳词风颇为流行,到康熙年间经过词人的反拨,清代词坛出现中兴鼎盛的局面,康熙时期的选词风气就形成在这样的创作背景下。在编辑词选的过程中,因受康熙文化政策的影响,人们采取了不同的选词标准,前期重视主观性情的抒发,中后期则标榜醇厚雅正,要求符合封建伦理规范。然而,不管采取何种选词标准,人们都能坚持以艺术质量来取舍词的原则,反对以习好选词、以交情选词、以刻资选词乃至以选词取悦贵人的不良习气  相似文献   

16.
黄周星是明末清初著名遗民诗人、文言小说家、小说批评家、戏曲家、戏曲理论家,其诗、文、词、曲、书、画、篆刻莫不精妙。在明末清初遗民群体中,黄周星与陶汝鼐、吕留良、徐枋、林古度、杜浚、尤侗等人交游甚广,其民族气节、文学才华具有独特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在刘熙载和王国维眼中,秦观词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刘熙载认为,秦观的词风"妍""幽趣""清新",而王国维认为,秦观词风"凄婉""凄厉"。笔者结合秦观的人生经历则认为,秦观从科考到出仕以及被贬,其词风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转变过程,包括"耕读与漫游时期"的"专主情致、抒情深婉"词风阶段,"如越省亲与再次应举时期"的"言情之作,旖旎传情,缠绵哀怨;登揽抒怀之作,词情浓郁,收放自如"词风阶段,到"为官初期"的"更绮丽、更深婉"词风阶段,最后到"被贬之后"的"凄婉、凄厉"四种词风阶段。笔者认为,除人生经历等客观原因之外,"性格上的脆弱"和"女性化的气质"两大主观原因是影响秦观词风转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宋朝孙穆《鸡林类事》记载高丽语"风曰孛缆"曾引起关于汉语"风"之语源的热议。按孟高棉语复辅音演变规律和随韵音变规律,结合汉语"风"的语义,孟高棉语一组"风"的词族与汉语一组"风"的词族存在音义对应关系,以高棉语phlom.为代表的原始孟高棉语"风"的语音可以合理解释汉语"风"字的多音现象以及与"檒"、"梵"、"岚"、"飞廉"及高丽语"孛缆"等词的同源关系,由此推论汉语关于"风"的词族与孟高棉语"风"的词族是一组同源词,为汉语与南亚语关系的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刘过以《沁园春》二首写艳,在词史上是一个新的题材。至明末清初,得到词坛的广泛接受,其中,朱彝尊可能并不是最早的尝试者,但是,由于他具有词史的发展意识,因此,他的作品成为后世人们评价当时这一风潮的代表作,其主要表现是才学化,并且注重描写刻画,力图从不同角度凸显描写对象的特色,从而以创造性的心态,展示了清初词学复兴的一些基本追求。在当时的词学环境中,特别是针对明代以来词曲不分的现象,朱彝尊的这类作品具有一定的雅的追求,也得到清初人的称赞,认为是"典雅"。然而发展到清代后期,尤其是常州词派兴起以后,看法就完全不同,人们往往以"粗俗"予以批判。这也反映出,中国文学史上的不少概念,都必须结合特定的时代,才能得到合理的阐释。  相似文献   

20.
南宋词“复雅”理论在理学“崇正”思潮影响下形成了以东坡词为“正统”的词学正统论和词学宗派论,而词的创作则在发展东坡词法基础上逐步形成以“抟搦义理,劫剥经传”为表征的宗义理词风。在词人群体形成及演变方面,理学人士对苏学的推崇不仅直接促成了南宋苏轼词派的形成,而且在苏、辛词派交替过程中起极重要的中介作用。随着程学地位的不断提高,宗程学或具有程学倾向的词人不仅从思想、理论与创作方面拓展了以崇苏为基点的“复雅”词风,且还以极大热情参与辛派的建构并逐渐形成理学家词人群。考察南宋词风演变及词学理论的文化背景,理学无疑是一个不容忽略的重要因素。如果忽视它的存在,将难以对南宋词理论实质、词派演变及创作倾向作全面深入的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