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中国政府本想保持中立,但由于各国在华有着各种利益纠葛,故中国想保持所谓的"中立"是不可能的。参战之后,中国政府借助有力的国际条件,通过外交途径逐步展开收回利权运动,在国际上逐渐树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新形象。  相似文献   

2.
郑涛 《百姓生活》2011,(2):55-56
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胜利而告终。中国北洋政府作为协约国的一员,也成了战胜国之一。代表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是以14万北方农民为主组成的中国劳工,协约国称为"中国劳工旅"。  相似文献   

3.
一战前,持续数十年之久的英国妇女选举权运动未能给英国妇女带来选举权。随着一战的爆发,英国的社会政治发生了重大变化,使妇女选举权问题最终得以解决,这些重大变化主要有:妇女社会作用的加强、工党的崛起以及自由党的衰落等。此外,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迫使英国政治家们实行必要的社会改革,这也为妇女选举权的实现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外交战略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外交战略思想是建立在对时代的分析判断基础上的,同时也是对毛泽东和周恩来老一辈外交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并且有着丰富的内容和完整的体系。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理论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外交战略思想,并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邓小平外交战略思想,把中国的外交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5.
文化决定观念,观念决定行为.外交是国家行为,每个国家的外交都带有鲜明的本国文化特色,中国也不例外.周恩来总理是当代中国外交之父.20世纪50年代的"万隆会议"、20世纪70年代的"上海公报"签署两件典型事件生动体现了周恩来总理和而不同、高屋建瓴、举重若轻的外交风格,从总理对这两项重大外交事件的处理,可以看到中华文化的特色,特别是中华文化中"和"的光辉.  相似文献   

6.
蕴含着"和合"精神的中国文化,不仅给中国的外交战略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也注入了新的力量。这种力量以促进世界文化多元化和构建和谐世界为主旨,不支持文明的冲突,有别于个别发达国家通过文化霸权掌控世界话语权的图谋。中国文化外交,在历史和现实中,承载着光荣的使命和神圣的责任。基于当今世界各主要国家文化外交的基本做法、中国文化外交的现状与差距,探思文化外交决策,甄选文化外交途径。  相似文献   

7.
方长平 《国际论坛》2012,(3):58-62,81
本文系统考察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联合国外交的曲折历程,据此总结了中国联合国外交的基本特征。本文认为,中国的联合国外交不仅奠定了中国多边外交基础,而且培育了和平发展时代中国外交基本气质,对于中国总体外交有着重要贡献和启示。  相似文献   

8.
在大外交之下的诸多外交概念中,首脑外交与法律外交具有很强的共生互补关系。首脑外交与法律外交都是有别于职业外交的次级外交概念,二者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又有着显著的区别,但二者的有机融合会对总体外交带来极大的促进。首脑外交与法律外交的结合应该坚持首脑外交法律化、法律外交首脑化的原则,实现首脑外交与法律外交的创新发展,这对于中国外交总体布局的实现意义重大,对于提升我国外交水平,实现中国梦、世界梦、和谐世界的目标举足轻重。  相似文献   

9.
由美国次级贷款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不断深化演变,已由发达国家向新兴国家蔓延,进而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扩散,并通过货物链和价值链影响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和吸引外资战略。鉴于这场危机的后续影响仍在不断释放,而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规模空前,在上述领域面临严峻挑战,因而剖析了金融危机的来龙去脉,探讨了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及中国经济的影响,进而梳理阐述了中国政府为应对金融危机而采取的外交举措。  相似文献   

10.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中国外交,也如中国的政治、经济一样,深受中苏关系恶化的影响.斯大林的逝世和苏共二十大的召开,使中国外交得以摆脱苏联的束缚,完全走上了独立自主的道路;中苏关系恶化以后,两国在外交上分道扬镳,却导致中国外交日趋激进,并于60年代后期发展到极端;而60年代中苏之间对立和对抗的升级又使中国领导人深感形势严峻,不得不调整外交战略和政策,下决心改善中美关系,联美反苏,终于使中国外交峰回路转,迎来了外交上的春天.  相似文献   

11.
巴黎和会后,列强在远东、太平洋尤其在中国的矛盾立即尖锐化。英国认为,其有能力迎接日本对其在华地位提出的挑战。综观这一时期英国与北京政府的关系,可以看出英国对华外交政策不择手段,以获得其在华的权益为中心;追求中国形式上的统一;在华不寻求代理人;与日、美主要是日本在华进行激烈的争夺,当然也有协调。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巴尔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成立的民族国家组成巴尔干同盟,它们在1912年和1913年相继打了两场战争,最初反对土耳其,后来又相互争斗。两场战争结束后,塞尔维亚成为一个强国,而保加利亚则在领土和人口上都蒙受重大损失。一战期间,巴尔干分成两个阵营:塞尔维亚在三国协约一方作战,而保加利亚和土耳其则与中央列强结盟。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巴尔干产生很大影响。战争结束后,巴尔干依然是一个分裂和保守的半岛。  相似文献   

13.
协调外交是战前日本政党政治时期标榜的外交口号,同时也是守护帝国主义国家既得侵略利益的一种新的外交政略.战前日本执行协调外交的结果,使日本遭遇了又一种外交困境.本文试图对此问题作出一些说明.  相似文献   

14.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美国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同时一战也为美国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变化,促进了美国农业的快速发展。美国农业经历了战时的繁荣景象以及战后萧条的起落。面对一战的大背景,美国政府采取了相应的农业政策以解决农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从而开始了政府对农业发展宏观调控的模式,进一步巩固了19世纪后半期“农业革命”所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15.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雅尔塔体系为基础形成了以美苏两大国为首的世界政治格局,对战后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产生了深刻影响。随着两极格局的终结,世界又朝着多极化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16.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给美国财政部提出了一道关于战时财政的经典命题:政府应该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税收、发行债券或者增加货币持有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使收入满足开支的需要,美国联邦政府做了大量的努力。税收是美国战时财政收入的来源之一,但是,尽管在一战中税收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却远远达不到支出的需要。所以财政部不得不通过发行五次公债来提供大部分的战争支出,即著名的自由公债。本文主要从一战中美国的战时税收和公债政策方面进行综合考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17.
德国在调停中日战争失败后必须加以抉择时,认为中国的利用价值下降,而日本的政治军事同盟作用上升,从而择日而弃华;同时中国也在美国的援助下坚定地加入反法西斯阵营一边,对德宣战。  相似文献   

18.
论二战前国外的教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教学研究是学校教育的产物.二战前国外教学研究的产生与发展分为三个时期:文艺复兴运动之前的教学研究,称为古代教学研究,是"摸索-实践"型的教学研究;文艺复兴运动期间的教学研究,称为过渡时期的教学研究,是"承前-实践"型的教学研究;文艺复兴运动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教学研究,称为现代教学研究,是"理论-实践"型的教学研究.  相似文献   

19.
欧洲列强长期的渗透和侵略并未使奥斯曼帝国完全丧失主权,但奥斯曼帝国加入同盟国卷进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仅导致帝国的崩溃,也彻底改变了中东的地缘政治格局。战争期间和战后的一系列"协定"和条约重新勾画了中东地图,英法为了自己的利益需求而在中东"制造出"许多新国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东各民族的命运。奥斯曼政府"亲德派"的错误导向,"帮助"英法等国实现了瓜分和占领中东的愿望;阿拉伯人曾把第一次世界大战当作获得解放的机会,最后却换来殖民主义者的"委任统治",延缓了独立的步伐。英国和法国获得了统治中东阿拉伯地区的机会,但委任统治的困境又成为殖民帝国崩溃的开篇。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中东历史的转折,给我们提出了许多值得思考的历史命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