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试从现代大众性的审美情趣出发,从五个方面阐述现代居室环境中的书画的选择与布置问题。一、书画的风格和品味的选择要与居室环境的布局和格调相匹配。二、书画的色彩选择要考虑居室的环境气氛和空间大小。三、书画的选择应富有环境整体的审美感。四、书画的布置要少而精且大小高低适宜。五、书画在居室布置中应起到“妙笔生辉”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美指称实际审美生活样态,涵括文化中诸因素相互作用而又与审美相关的领域。其中,政治、居室、饮食这3种生活样态在中国文化的脉络中积淀着最为深厚的审美意味,渗透着中国式的对美的体验,审美精神融化在政治文化、居室建造、饮食考究之中。  相似文献   

3.
以文本细读为研究方法,分析了张爱玲小说中具有古旧风韵的“居室经验”,指出其“居室经验”具体体现为败落的家庭生活场景、旧势家族的“礼仪道德”以及冰冷的人情感受,所以,“居室经验”是张爱玲小说中最有意味的部分,也是其民间姿态的一种坚守方式。  相似文献   

4.
随着人们居住条件的改善和审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室设计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居室的色彩搭配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在居室设计中,我们应当合理进行色彩搭配与组合,充分展现色彩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文章通过对居室色彩搭配实例的比较,分析了色彩在居室设计中的情感特性,阐述了居室设计中应用色彩的基本原则,并以不同的居室空间为例,论述了在居室设计中如何根据空间功能的不同应用色彩。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城镇居民大都住进了公寓式的居室;但空间毕竟有限,为了拓展空间,美化居室环境,就应采用各种材料和多种方法,对不同类型居室的空间、墙壁、天顶、地板等,进行合理的巧妙的装饰,从而提高其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6.
董绍军 《社区》2011,(33):36-36
窗帘在居家装饰中,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人们常说窗户是居室的眼睛,而窗帘则被形象地称为“美目传情”的睫毛。窗帘作为居室装饰材料中的“软家具”,对居室颜色搭配、气氛调节以及整个风格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寒冷的冬季常常使人变得慵懒。  相似文献   

7.
在居室设计中,应提倡尽量减少能源、资源的消耗,按绿色环境的概念去装修居室,实施“与人友好”、“与环境友好”的设计方针。为解决以上问题,重点应该从思想认识、设计手法、设计原则、装饰材料等4个方面考虑。其目的是为了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环保节能、健康的居室环境。  相似文献   

8.
江南士人的居室风尚主要从三个方面比较鲜明地体现出来:第一,居室环境的自然之美;第二,在居室的设计方面,追求一种和谐之美;第三,居室的氛围力求体现雅致之美。这三个方面构成了江南士人对于生活的某种态度,即将日常生活视为一种艺术。江南士人习惯以审美的态度看待日常生活中的一切,这就使得原本平常普通的事物染上了一层艺术的色彩。  相似文献   

9.
新中式风格居室设计在对传统居室文化的追思中进入世人的视野。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的当代居室设计,新中式风格居室的色彩灵感来自两千年的传统色彩文化积累的包蕴丰富的色彩调和原理和配色方案,其强大的中国特色的感召力、象征性是新中式居室的“中式”风格得以张扬外显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刘剑 《社区》2011,(3):35-36
室内环境的美化与色彩点缀对人体生理和心理有着相当密切的关联。有人认为,居室中美的色彩是空间装饰“健康”的标准,更能激发起人们对日常生活的美好追求。当你着力用色彩去塑造居室环境时,务必要抓住以下几条“潜规则”。  相似文献   

11.
色彩是居室空间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室内设计中不容忽视的要素。合理利用色彩基调、心理、结构因素对居室空间气氛营造的影响,能动的调节色彩美学可以使色彩在室内环境中发挥多方面的积极效能。创造出审美倾向明确、富有灵性的室内空间。  相似文献   

12.
当代城市青年生活时尚的演进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当代城市青年生活时尚演进的轨道表明,前卫性、先导性、即时性三大特征引领社会生活潮流。如婚恋时尚中的“电视速配”、“网络婚约”;审美时尚中的美容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衣着时尚中的新、奇、变与异性倾向;居室时尚中的按揭购房与研究个性的装修配套;通讯时尚中的高端通讯产品的使用割断了身份标志;休闲时尚中的多样选择与伦理挑战。青年生活时尚的演变推动着社会时尚的演变。  相似文献   

13.
分析作为审美对象的“他者”,提出其审美形态为“传统审美、泛审美,非审美,审丑”。通过对四种审美形态的分析诠释出他们的文化观念分别为:“中心主义、二元对立”的审美标准;解构了“中心主义”的审美标准;解构了“二元对立”的审美标准;消解“中心主义”和“二元对立”的审美标准。并指出“审丑”具有“批判意义”,“审丑”不是“表现丑”。  相似文献   

14.
文章是在田野工作的基础上对三岩藏族居室葬的再研究,既顾及到考古学的旁证材料,又为其提供“活化石”的标本,目的是进一步探讨这一葬俗的思想根基。与作者过去的研究成果相比,文章侧重于类型学的梳理,展示了“中间场”的分析框架,解析了三岩居室葬所蕴含的时空观及文化功能,最后通过跨文化、跨学科的比较凸显居室葬的同一与差异,强调了民族考古学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 李渔对戏剧美学的建树有目共睹。但他的园林美学也有很丰富的内容。他与明清许多文人一样,“牢骚寄声伎,经济储山林”,自诩生平有“辩审音乐”和“置造园亭”两绝技。他出身于一个“园亭罗绮甲邑内”的富有之家,“生平锢疾,注在烟霞竹石间”,泉石经纶满腹。他的《闲情偶寄》模仿明代高濂《遵生八笺》的格局,也分八部,其中《居室部》、《种植部》、《器玩部》体现了其造园艺术的审美理想。李渔还是一个园庭建造艺术家,亲自营造过伊园、芥子园、层园,并帮助龚鼎孳设计过绿野堂  相似文献   

16.
百汇 《社区》2009,(21):26-27
“地铁附近一居室,各种家具、电器齐全,装修讲究,租金1000元”“这套房子怎么这么便宜啊,相同地点的一居室,最少也得1500~1600。”正在找房的小静拿着一份租房的报纸将信将疑地说。尽管觉得价格异常便宜,但是因为刚毕业,手头的资金不是很宽裕,小静还是决定打电话去看看房子再说。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音乐创作中形象化手段的总结与阐述,得出形象化音乐审美的价值在于追求音乐的“可视性”、“可知性”。而音乐审美中“可视性”、“可知性”的形成原因之一,即为“付诸视觉”的意欲。“付诸视觉”的意欲迫使人们在音乐创作和音乐审美过程中追求“形象”,形成了形象化音乐审美方式。形象化音乐审美_方式对音乐走向大众化审美功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审美对象就是辉煌地呈现的感性”,也就是说,“感性”是审美对象的存在形态。在“艺术作品—审美对象—审美知觉”这一具有现象学意向性的理论框架里理解“感性”,会使“感性”的含义更具整体性和深入性。在艺术作品与审美对象的关联中,“物质材料”(未被审美地感知时的艺术作品)与“物质手段”(材料的材料)有别,原始感性与审美感性有别。审美感性不是审美对象依存性的属性,而是具有独立自主性的对象本身。在审美对象与审美知觉的关联中,两者相互之间具有原初性的可逆性关系——“呈现”。呈现是非对象性的、存在性的“绝对呈现”,所以,“感性”在艺术作品的物质材料与知觉主体的肉体之间以呈现的方式生成了具有独立自主性的自身,成为审美对象。  相似文献   

19.
“味”是一个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审美范畴,孕育、产生和形成它的深厚土壤是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它鲜明地体现出中国古代美学的基本特性,表现出中国古代人的审美意识。 一 我国古代美学把审美观照及其审美体验以直观理性主义的思维方式概括为“味”、“体味”、“玩味”、“咀味”、“寻味”、“品味”、“研味”等的过程,认为审美对象的审美意蕴只有通过审美活动的审美主体的玩味体悟,才能转化为审美主体自己的审美情感,从而在自己的想象中形成有关审美对象的真实世界。  相似文献   

20.
文章对“味”和“悟”这两个中国特有的审美范畴的起源和发展演变进行了梳理,对其内涵和在中国传统审美思想中的地位进行了探讨。中国传统审美思想用“味”来指称美感,用“悟”来进行审美体验和审美把握,与以“思”为核心的西方审美思想有显著的区别,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