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万丽 《社科纵横》2008,23(4):169-170
笔者认为,对英语长句明确教学与翻译教学的关系进行量化研究只是长句翻译教学研究的第一步,还需对学习者运用英语长句元认知知识指导学习翻译的过进行定性研究,才能帮助教师与学生提高英汉翻译教学的水平.本文对英语长句明确教学之于翻译教学的定性研究存在的问题做了必要的说明.  相似文献   

2.
李善华 《社科纵横》2009,(9):170-171
长句是英语的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无论是在大学英语的等级考试中,还是在EPT、TOFEL、BFT、GRE的外语水平考试中,"英译汉"题基本上都是复杂长句的翻译。本文主要探讨了英语长句的几种常见翻译方法:顺译法、切割化整为零法、倒置法、拆离法、插入法等,以便于指导学生对英语长句的阅读理解及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3.
王晓菲 《社科纵横》2012,(9):172-174
当今世界,英语已成为一门国际性语言,我们学习英语,需要掌握听、说、读、写、译等各项技能。翻译能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举足轻重,从某种意义上说,翻译技能被认为是五项技能当中最难的一项,而英语中复杂的长句是我们不得不啃的一块硬骨头。本文将帮助你全方位透视疑难英语长句的结构特点和探讨解决其难题的有效方法,诚望本篇论文能对你日后翻译疑难英语长句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徐湄 《学术交流》2008,(1):141-143
翻译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语言在目的语中的文化功能再现.这是因为:1.语言只有在它作用的文化背景下才有意义.翻译的唯一目的是让处于目的语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了解翻译内容,接受翻译内容,达不到这一点,翻译就失去意义.2.翻译活动受目的语文化背景的制约.翻译本身不是单纯的文字活动,而是一种文化活动,在翻译内容上它受意识形态和强势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受译者文化身份和文化倾向的影响.3.翻译的过程就是语言文化功能转换的过程.语言作为文化传播的工具实质上是在实现它的文化功能.要使一种语言中的文化成分传入另一种文化中,就必须实行语言的文化功能转换.  相似文献   

5.
通过翻译测试和问卷调查发现,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存在理解障碍和表达障碍.该文以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分析翻译障碍产生的常见原因,即大学生的双语认知能力和译语表达都存在明显不足,母语概念体系对理解和表达过程均有影响,翻译过程中出现很多负迁移现象.因此,翻译教学要让学生摆脱固化的母语概念体系,逐步识解和运用目标语,从而有效地重组大脑中的语言知识概念体系.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翻译理论强调对原著的忠实,翻译的工作被认为是复写,译者被看成是作者的仆人.解构主义否认原作和原作者的这种权威地位,解构了原作与译作之间的界限,强调译作是原作的来世,译作可以独立于原作而存在,于是译者不再是原作者的仆人,而是与原作者平行互补,这样,译者的地位被大大提高了.埃斯卡皮认为翻译是一个创造性叛逆的过程,因而译者成了一个"创造性叛逆者".勒菲弗尔提出了翻译重写理论,认为翻译是一个重写的过程,译者在处理原文本以及生成目标文本的过程中,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有权根据需要对文本进行重写.这样,译者就成了文本的"操纵者".  相似文献   

7.
为了满足市场经济对外发展过程中对法语人才的需求,引进OBE模式,以法语翻译课程为例,开展了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通过解读OBE教学模式、分析市场法语翻译人才的就业现状,采用健全法语翻译教学工作实施条件的方式,引进泛在学习模式,布设课程教学环境.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设置全新的教学目标,并调查不同类型学生选择此专业时的期望就职方向,对接调查内容与设定的教学目标,满足学生在法语翻译学习过程中的真实需求.并完善法语翻译课程教学成果评价标准,考查学生是否能从多个层面输出成果,实现对法语翻译教学模式的改革.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翻译的预处理过程和后处理过程的分析,提出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是翻译的主导这一现点;同时指出译者的主体意识在翻译活动中要正确、适度地发挥,否则将会导致翻译活动的失败。  相似文献   

9.
肖勇  阮红梅 《唐都学刊》2008,24(3):112-115
翻译活动在晚清文学观念的转变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文章首先以翻译中的多元系统理论分析了在晚清(1894-1911)这一段历史时期,文学体系内出现了翻译文学得以繁荣的两个条件;接着结合翻译研究中的一些理论成果和传播学中的"文化增殖理论"来分析当时的翻译活动如何构建晚清的新知识结构,并说明了这种新侣知识结构成为了当时知识分子的知识主体并重构了他们的价值体系和分析事物的方法,特别表现在文学创作方法的创新,文学评论方式和文学观念的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10.
作为语词复制的"模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河 《求是学刊》2005,32(1):55-62
文章旨在从文本翻译角度考察"模仿"问题.对这种语词复制过程的描述表明,由于不同语词构成物之间的不可还原性,译本对原本的翻译总会成为"差异的播撒"过程.这一观察对理解"哲学概念"具有重要意义虽然经典认识论一向认为哲学概念应当是纯粹的和普遍性的,但许多哲学概念的"不可翻译性"恰恰提示着一个重要的解释学结论哲学概念具有强烈的语词特性,它栖身于语词世界之中.  相似文献   

11.
李悦 《浙江学刊》2005,(5):202-204
汉语成语形式简洁,具有极强的概括力和表现能力,但成语同形异义的特征和文化内涵会影响翻译过程中的文本解读和语义解码,辨析成语意义是准确翻译成语的前提.  相似文献   

12.
姜海清 《社科纵横》2005,20(6):247-249
翻译目的论反映了翻译理论的全面转向,即由原先占主导地位的语言学以及侧重形式的翻译理论转向更加注重功能和社会文化因素的翻译观。目的论认为,译本的预期目的决定翻译的方法和策略。在翻译过程中应遵循三个总体原则,即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  相似文献   

13.
奚晓丹 《社科纵横》2014,(8):143-144
翻译是一项跨语言、跨文化的活动,是一种社会行为,所涉及的变数很多。传统的翻译研究往往停留在字、词、句的层面上,这往往脱离了目的语与元语言的转化。在翻译的过程中,由于语言背景的文化差异,导致译入和译出的非对应性,忽视了目的语读者的期望。因此,本文将从诗歌小句的视角,通过运用主述位理论来试图对英汉诗歌的翻译结果影响进行分析,解读诗歌元语言(source language)和目的语(target language)之间的关系,探讨文化移入在诗歌翻译过程中的体现,以及在翻译的过程中该如何采取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4.
试论长句和短句的选择原则杨桂梅句子有长有短。所谓长句,是指词语多,结构复杂,形体较长的句子;所谓短句,是指词语少,结构简单,形体短小的句子。句式的长短不同,修辞效果也各不相同。一般来说,长句容量大,有使表达精确周密、凝炼紧凑的特点。而短句因其短小精悍...  相似文献   

15.
闵冬潮 《浙江学刊》2005,5(1):209-214
本文以讨论"理论旅行"的理论为开端,进一步扩展到翻译研究中的有关论述,以期形成一种分析跨国女权主义的框架.其后,以在国际妇女运动中流传最广的女权主义概念gender(社会性别)为例,来看这一概念是如何在欧洲、南美通过翻译进行"旅行"的.通过勾画这些理论旅行的路线,来展示gender这一概念,是如何在不断被翻译和解释的过程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16.
刘红新 《社科纵横》2008,23(2):171-173
辜鸿铭是儒家经典英译史上第一个中国人,其译文流畅、丰润,融合了中西传统文化的精华.如果按照传统译论的语言层面对等转换原则去分析辜鸿铭的译本,他的翻译是不忠实的.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对译者的关注为翻译批评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在翻译这项复杂的活动中,译者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对辜鸿铭的翻译进行系统研究,对他"不忠实"的翻译做出合理的解释,并从中探讨中西文化交流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王焱 《学术交流》2012,(5):156-159
佛教的传播离不开佛经翻译,而在佛经翻译过程中,翻译与政治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了更好地进入到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形态中,佛教不断顺应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同时,国家权力将佛经翻译作为一种国家文化事业,倾注国家之力,成立国家译场并设立僧官制度,将佛经翻译政治化。作为政治权力话语的产物,佛经的翻译标准、翻译方法和翻译过程不可避免地受到政治权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宋萍 《社科纵横》2006,21(1):156-157
译者的翻译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这一过程的起点就是动机。译者出于什么目的要进行翻译,这就是翻译的动机,它直接体现了译者的目的性和能动性,影响了译者对原文文本的选择、翻译方法的采用以及翻译质量的高低。本文结合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对译者的翻译动机展开研究,认为认知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译者进行翻译的主要动机,并且在外在诱因的催化下产生。  相似文献   

19.
《社科纵横》2019,(6):103-106
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晚清的学者由积极引进西方的科技文献转向翻译西方的文学作品,怀着救国救民的目的,清末文坛掀起的"拜伦热"由最初对拜伦作品的翻译转向了对拜伦传记的翻译。从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目的论的三个原则出发,目的原则在翻译过程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清末对拜伦传记的翻译对源文本进行了创造性叛逆,也为后来新文学注入了新元素。  相似文献   

20.
在翻译哲学视域中,语境是一个多元系统,具有普适性、主客观交融性、变异转换性等特质.翻译过程的语言转换在一定意义上就是语境的转换,其间转换忍让度则属要义.因此,翻译即为语境在其忍让限度内诸因素的转换.所谓忍让度,就是主要因素的转换影响次要因素缺损的程度.语境因素的转换完成了对人类各群体语言的排他"异质性"与各不同语言群体间的事实交流形成的悖论的跨越.在一定范围内,语境变异不影响基本意思的表达,但忍让亦有一定限度,语境变异到一定程度要进行新语境的转换,即对原语文本进行重新翻译,实现对悖论的再次跨越.语际间就是在对"不和谐"的悖论的一次次跨越中完成向终极目标"求和"的挺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