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主体和客体关系是哲学家历来所重视的哲学问题。近些年来,我国思想理论界有关主体和客体的文章,主要是从认识论上谈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我看来,阐明主体和客体关系问题,应该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把重点放在主体—客体功能关系上。因为,实践主  相似文献   

2.
在《辩证理性批判》中,萨特认为马克思主义存在人学空场。他试图建构“人学辩证法”,而他的人学辩证法是以个体实践作为历史的原动。其对个体主体地位的不同认识,乃是人学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法的主要区别,但在“实践一惰性”逻辑影响下,异化就构成了人的宿命。  相似文献   

3.
信仰是一种自在自为的意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体不仅是共产党员,还包括普通大众。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客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形成是共产党员、普通大众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统一的过程。当前,需要塑造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的良好形象,以吸引更多的普通民众信仰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4.
在外语教学中 ,学生应该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而所学语言只能是教学活动的客体。混淆二者的关系势必造成教学方法上的失误。然而在目前的外语教学中 ,过分地强调背诵课文、机械记忆及偏重语法规则讲授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些教学方法有其自身的优势 ,但也不可一味地垂范。为了提高外语教学的水平 ,我们一方面应该充分尊重学生在外语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 ;另一方面还要正确地理解语言的特性。  相似文献   

5.
这三个词容易为人们所混淆,但其意义却是有严格区别的。 主体:本义是指事物的主要部分。如学校的六层教学大楼是整个学校建筑群的主体。另外主体还含有为其属性所依附的实体之义。如:人是语言和思维的主体。主体时也是法律用语。在民法中主体是指享受权利和负担义务的人,如公民或法人。  相似文献   

6.
康德认识论中的主客体概念有三层含义:(1) 人与外物(物自体);(2) 能思主体与自在客体;(3) 人的先天认识形式与作为现象总和的自然界。对康德哲学可以从主客体问题的角度进行诠释,从而看出它与前辈哲学的关系。在康德那里,科学知识具有两大成分,一个前提,这体现出康德对经验论和唯理论所具有的一种能动综合的哲学意识。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哲学视角及翻译学理论出发,探讨翻译主体和客体的范畴、特点和功能。主体(译者及翻译理论研究者)具有主导性、可变性和能动性的特点。客体包括文本、文本作者及读者,这三个部分是功能有同有异、相互依存又相互作用的实体。主体和客体同样是动态的和能动的。对主体和客体的正确认识和科学定位,对于翻译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外语课堂的主体与客体之争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传统教学论认为 ,外语课堂上教师是主体 ,学生是客体 ,致使教师脱离学生实际拼命钻研“教”的艺术。现代教学论科学地确定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 ,认为学生是真正的主体 ,客体是所学知识 ;而教师只是起主导作用的导演 ,其职责是帮助学生学或引起学生学。因此 ,外语教师应该大力研究如何引起和帮助学生学外语 ,通过以培养能力为目标的精心备课 ,在课堂上起到组织、指导和监督的作用 ,从而真正抛弃应试教育 ,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9.
善恶评价是一种认识活动 ,其认识活动的实现必须依据两大要素 ,即善恶评价的主体与客体。因此 ,分析与探讨善恶评价的主体与客体及其二者的关系 ,对于我们深入地把握善恶评价的活动机制和结构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由于主体总是不可分割地与其活动指向物相联系,因此,人们对于主体的研究往往总是局限在主体——客体这样一个单一的模式里。作为社会的实践着的人在这里似乎以纯粹的主体性状态作用于自己的客体。而事实上,这种理想化的模式在生活中根本不可能存在。现实的情况要复杂得多,因为任何主体都要受到自身客体性的制约。而这种客体性的成因主要是  相似文献   

11.
在探讨观察中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中,笔者曾针对W·斯台格弥勒的所谓“范式变更使世界本身也变了”(见《科学哲学中的革命—围绕库恩科学观的争论》,《自然科学哲学问题丛刊》1980年第1期)的观点,提出“要区别观察客体自身与观察主体所认识的观察客体的界限”。并认为:“观察客体自身并不会因理论结构的改变而改变,改变的只是观察主体所认识的观察客体。即由于理论结构的改变,使观察主体对客体的观察的角度、范围以及所作的观察结论发生了变化。”(见《哲学研究》1983年第6期)胡俊卿同志在《也谈观察中主体和  相似文献   

12.
本文提出西部大开发的主体是全国人民 ,客体为西部资源 ,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西部教育资源开发观。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高校德育的主体与客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给高等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随着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特点和要求的变化,原来那种主体道德教育模式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高校德育教育主体与客体间存在着互动性,德育客体方面存在的问题需要靠主体自身素质的提高、需要靠主体教育形式和方法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需要德育主体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才能解决。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在认识论的研究中,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愈益引人瞩目。什么是主体?什么是客体?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在认识论中的地位怎样?都为人们所关心。笔者试图探索人类对这些问题的认识过程,并由此引出一些看法,以佐认识论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文章将“领导创新”置于认识和实践的活动过程中 ,分析并研究在这一过程中的创新主体和客体及其关系 ,旨在揭示领导主体及其素质在领导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 ,又着力阐明创新客体是领导创新活动中控制领导主体活动的一种客观物质力量 ,领导创新离不开主体对客体的科学认识和驾驭。领导创新活动既是探索客体发展规律的过程 ,又是一个优化客体和改造客体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主体客体问题,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问题,也是哲学史上各派哲学家争论不休的问题。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哲学笔记》、《再论工会、目前局势及托洛茨基和布哈林的错误》等著作中,为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关于主体客体的认识论思想。学习、研究这些思想,对于目前我们正在进行的主体客体问题的讨论,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的意义。这也是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纯洁性,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人不是与生俱来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体,更不是与生俱来就是自发社会关系的主体(或主人)。人的主体地位及与主体相应的客体及其地位的确立,都是在人认识自然和社会、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关系上的主体与客体的确立,是人类历史步入现代社会的标志。但是,这种主客体的确立及其相互关系的形成,并不是永恒不变的。能否保持住人的主体地位,是人类当今乃至未来所面临的最大难题。  相似文献   

18.
<正>一、引言2019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古北市民中心时指出,我们走的是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此后,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这一概念进一步发展为全过程人民民主。[1]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成为中国共产党未来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方向,也落实到法律体系的建设过程中。作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链条,  相似文献   

19.
农业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主体与评价客体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专项资金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手段,其管理和使用涉及财政部门、各涉农业务管理部门和基层项目单位。农业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应建立职责明确、分工合理、管理有效的评价主体,从农业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涉及各部门的共性特征和项目本身特性两个方面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20.
浅谈模拟技术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解春雷,费振义模拟技术是人类探索未知的极富创造性的实践和认识活动,从哲学角度考察这种活动的基本性质和特点,从中概括出带有普遍规律性的东酉,用于指导具体的自然科学实践活动,具有极大的实际意义。爱因斯坦说:“如果把哲学理解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