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归去来兮辞〉并序》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五的第四课,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可见此文成就颇高。《归去来兮辞》的创作不仅是陶渊明结束多年徘徊的决定,也是他回归田园的宣言。《归去来兮辞》由“序”和“辞”两部分组成,序文交代了本文写作时间背景以及自己辞去彭泽令的原因,正文将生动可感的生活情境与自己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体验联系在一起,抒发了作者决定离开官场、回归田园后,所流露出的自然真实的情感。也正是这份自然真实、发自肺腑的情感让人深受感染。本文根据作者的情感脉络,从真情的内涵、真情的展现和真情的价值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2.
在观点挖掘研究中,SentiWordNet是一部非常有影响力的英文电子情感词典。它基于情感词的义项进行“三性合一”的极性标注,并采用机器学习的方法自动计算极性的强度。借鉴SentiWordNet,当前《壮汉英词典》可以增补壮语情感词极性标注的方法;《现代汉语词典》的褒贬因子计数法存在局限性,并在逻辑起点、同义词集等方面也可以进一步修改。这两个有代表性的个案说明,SentiWordNet对于改进我国语文词典的情感词标注具有一定的参考与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阅读教学应真正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努力让课堂成为弘扬个性的广阔天地,使阅读教学焕发出应有的活力。  相似文献   

4.
美育是通过怡情养性的方式造就理想的人生,中国传统美育主张,建立在美育基础上的道德修养主要是建立在人们自觉自愿的基础上,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的,审美对象无论是自然还是艺术,都是通过生理的调节进入心理的调节,从而不断地使人的自然本性社会化,这就是荀子所说的“化性起伪”,审美活动使人动之于内,从内心,从情感角度打动人,感化人的性情,让人亲和而充满爱心。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育有如下阐述:“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语文素养的形成要靠学生的体悟,整个语文教育贯穿一个‘情’字”。因此,现代教育要求教师不仅是一名会“教书”的“书师”,更应当成为一名会”育人”的“人师”,这体现了语文教学对象由“书”向“人”的转变,蕴涵着丰富情感的人性化内容,  相似文献   

6.
叙事姿态与文学立场——"新人民性文学"中的都市边缘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城市化不仅决定着中国的未来,同时也决定着世界的发展进程,而其中派生的“都市边缘人”必然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当代文学注意到了这个社会边缘群体的存在,并在近年形成了“底层写作”的强大冲击波。文章选择评论的几部中篇小说都与“底层写作”有关,但它们的叙事姿态和文学立场却大不一样。它们不仅是对“边缘人”这一特殊身份的描写,同时也是对他们的生活状态、情感愿望、心灵心理的壮写。“底层写作”现象说明,任何一种文学现象的形成,不仅取决于它的情感立场以及文学内在的艺术性,也取决于它的社会性,即变革的社会生活,这其中涉及了读者对文学的期待、理解以及作家的创作冲动和灵感。这也是当下中国“底层写作”最大的发现和贡献。  相似文献   

7.
中华书局编辑部于1959年出版的《史记》,以金陵局本为底本,进行加工整理,书末附“校读后记”,是较为完善的版本。对于三家注中的少量误点,尚有漏校,如“数”,谬。印本亦有误处,如“陕”误为“陕”,“祠”误为为“数落”、“责让”之意,而注为“频数”意,实“词”。  相似文献   

8.
《李尔王》和《长生殿》基本情节结构均是围绕“情感线索”和“动作线索”发展的,前者是两剧的主要线索。两剧围绕“情感线索”发展的情节高潮和结局表现出与沿着“动作线索”展开的悲剧性毁灭情节的高潮和结尾相反的,或者说喜剧性的表现手段。前者中的暴风雨意象和后者中的月亮意象及花的意象分析两剧为情节的发展和结构的统一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大片忽视了影片的伦理色彩、人文精神、思想深度,华丽的形式与苍白内容形成了巨大反差,奥斯卡情结、商业化追求和编剧的弱化是导致中国大片如此状况的原因;影片《英雄》摄取了众多中国传统元素,在暴力成为影片的突出场号时却难觅人性人文精神,它混淆了秦王统一霸业与人民和平愿望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刺秦”历史观;电影作为一门综合的视听艺术,应该是诗、画、情、思的有机结合,而《十面埋伏》中的爱情恰恰缺乏人性的高贵和情感的深刻;过于强调娱乐性,过于追求风格的华丽与美艳,过度强调感官冲击力,导致《无极》忽略了对善良心灵的建构与升华,丢失了大片语义骨架之精深,没能成就大片的艺术精神境界;作为本土电影,《夜宴》“中国味道”甚淡,“东洋风味的汉文化表达”让观者有种找不到北的诧异,而对传统文化艺术精髓的隔膜和把握上的失控,限定了《夜宴》艺术品格的高度,商业票房意识的无限张扬,终使影片沦入整体空洞和庸俗命运;《满城尽带黄金甲》将精力财力都置于形式的豪奢、场面的恢弘、色彩的绚烂上,却缺乏对于剧本的精心构思,从剧情构思、人物性格到细节台词等,都采取从《雷雨》中“拿来”的拷贝方式,缺乏创造。  相似文献   

10.
无尘 《今日南国》2006,(1):40-42
一只名叫“锦竹”的“明星竹大熊猫,突然被发现一身具有雄性和雌性两套生殖器官,这样的个案在大熊猫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专家们破天荒地采用了性别引导方法而非手术“变性”方法,让它做了“女人”,并且在2005年4月怀上了宝宝。  相似文献   

11.
《文心雕龙》和《诗品》有相近的情感符号:声律、夸饰、事类;又有相异的运动结构:刘勰以总论一枢纽一割情析采构建著作理论体系,钟嵘以三篇序文和60篇评品文章构筑著作结构。同时,情感符号扣理论结构蕴含文艺家的审美人格:刘勰追求“重旨复意”之无我,钟嵘崇尚“无极动心”之无味。  相似文献   

12.
在篇幅简短但又颇为难解的《修辞术》Ⅱ.7中,通过施惠者与受惠者的关系,亚里士多德论述了两种名为kharis和akharistos的情感。长期以来,它们都被翻译和解释为施惠者方面的“慈善和不慈善”或“善意和无善意”。但根据少数学者的分析,它们应该表示受惠者内心的“感激和不感激”。通过细读文本,可以清楚地看到,后一种译法才是可取的。只有这样理解,Ⅱ.7描绘的心理因素才会凸显出来。作为情感的感激是古希腊演说运用的重要手段,而且在伦理学上,它完全区别于《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对感恩的规定,因为它不是建立在回报的义务上,而是以“需求”的心理为根本。《修辞术》的感激理论揭示了受惠者与施惠者之间独特的、尚待提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数学课程标准》首次把情感与态度定位为教学目标,说明情感态度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时应该重视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如何把握情感这根弦,以情优教,让课堂出现“不曾预约”的精彩,促进学生知情交融和谐发展,很值得研究。本文谈三点见解。  相似文献   

14.
乡土小说与传奇的关系素来密切,新世纪以来更形成一种传奇叙事的倾向。这主要表现在它们较多运用巧合、偶然与神秘因素,或“超现实”的叙事方法,由此书写个人传奇、“怪力乱神”以及其他“陌生化”的传奇内容。新世纪以来乡土小说的传奇叙事倾向有多方面原因,一方面缘于小说、乡土与传奇之间的内在关联,另一方面,也与近年来的文学、文化环境以及乡土现实书写的困境有关。传奇叙事可以增强乡土小说的故事性,开拓乡土书写与现实主义的边界;但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最主要就是过分追求传奇效果,导致故事情节失实与人物形象失真,同时,在情感与思想表达方面也有所欠缺。  相似文献   

15.
作为“新理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世训》对道德、理性与情感进行了细致的分殊;在此基础上,冯友兰主张个人应以理化情,避免不道德的行为。这样的“生活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提倡在“觉解”基础上过一种理性的生活。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前五回体现了作者对人类情感的诗性哲思。这种诗性哲思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开篇以神话故事确定人类情感的本根性,继而以“正邪两赋”说揭示人类情感的形成与作用机制,最后以“意淫”说表达对人类情感的独特理解。在“以情悟道”视闽下,《红楼梦》对人类情感的探究,达到了空前的思想境域。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习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这就是提倡自由表达,提倡想象作文,提倡表达个人的独特感受,注重培养学生写话和习作的兴趣、自信心和创新能力。在习作评价上,要求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并让学生通过自改和互评取长补短,促进合作和相互了解,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注重情感评价,特别是在作文点评中给予学生“信任、尊重、激励、宽容、了解和提醒”的情感赞美,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很有效的途径,因为“作”要靠“评”来完善,而评改是学生习作再认识再提高的重要过程。  相似文献   

18.
“红色主题”是儿童绘本创作的重要题材之一,围绕传播爱国主义情感而进行创作。红色主题绘本以第三人称叙事、突出红色主题故事的真实性、关照儿童的故事表达特点;以符合故事内容的色彩和笔触刻画红色主题、融汇摄影和电影等艺术创作方法、画风契合儿童的情感特征、结合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形式阐述革命故事,对于激发儿童的爱国主义情感起到重要作用。但是,红色主题绘本在创作和推广方面仍有较大空间,培育红色主题绘本创作团队、以红色主题绘本推进爱国主义教育、以亲子共读促成红色主题绘本传播等方式是创作和推广红色主题绘本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同时也提到“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一文阐明了“只有认真仔细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点”这一道理。文章采用了童话故事的形式.把这一道理渗透在课文的字里行间。  相似文献   

20.
情感在隐喻规则作用下并通过具身体验产生意义,形成以图示—例示及例示拓展为基础的网络关系.葛浩文夫妇翻译的《玉米》在充分尊重原作的基础上让西方读者看到了真实的中国,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从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出发,分别从外部和内部体验系统探讨“爱”这一情感的概念隐喻认知特征,并分析葛氏译本所采用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