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小刚 《可乐》2010,(6):18-19
一位导演对我说过这样一番话,让我出了一身冷汗。 他说:“电影应该是酒,哪怕只有一口,但它也得是酒。你拍的东西是葡萄,很新鲜的葡萄,甚至还挂着霜。你没有把它酿成酒,开始时是葡萄,到最后还是葡萄。另外一些导演明白这个道理,他们知道电影应该是酒,但没有酿造的过程,上来就是一口酒.结束时还是一口酒。  相似文献   

2.
有个朋友说,每每令人朝思暮想的女人身后,都有一个烦透她的男人。以为是他的经验之谈,却是某部电影的台词。总有些台词恰如其分,像《爱你九周半》里就有一句很有名的台词:我在你身上看到了我自己。爱情犹如光影于水波的映照,天光云影共徘徊,总是有些变幻的。变幻得好多彩多姿,变幻不好差不多就破灭。  相似文献   

3.
程正勇 《可乐》2010,(10):M0002-M0002
昨天陪女朋友去看了场电影,出来后,她奇怪地问我:"韩三平是什么人,为什么经常看到他的名字出现在电影上?"我一听,乐了:"韩三平啊,他是中影集团的董事长。只要是中影集团投资的电影,一般都是他做制片人,所以你就会看到他的名字出现在片头了……"  相似文献   

4.
然超 《人生与伴侣》2008,(10):36-37
到底要不要答应他呢?这个问题,沐小鱼已经想了很多次。只不过看场电影而已,哪还会有什么下文。 沐小鱼这样想着,便在手机上写了两个字,好吧。她又觉得,似乎应该有点礼尚往来,才更符合男女之间的正常交往,于是,沐小鱼又加了一句话,看完电影,我请你吃夜宵。  相似文献   

5.
《阅读与作文》2009,(2):28-30
1998年2月15日,全球最大的电影公司之一——美国福克斯电影公司的“王牌摄影师”——雷伊随老板到危地马拉参加公司在当地举行的国际摄影展的筹备工作,当得知尚急需一些帕卡亚火山的照片时,曾以拍摄闪电取得1997年度国际摄影大赛大奖的雷伊马上主动请缨。他意识到这一任务将使他的摄影生涯再创辉煌!  相似文献   

6.
从近年来一批电影学研究者,特别是米莲姆·汉森、李欧梵、张英进、张真等人对本雅明理论的援引和借鉴中,我们可以发现,本雅明有关电影和大众文化的论述对现代电影理论有着相当的渗透性。本雅明理论对现代电影理论的确有着极为重要的当下意义,目前我们对其发掘还远远不够。同时本雅明也有他个人的和所处时代的局限性。将本雅明对现代电影理论的贡献进行一番梳理,并对其言说中的矛盾之处做出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去思考应如何结合当前具体语境进一步超越本雅明,从而为拓展当下电影研究的视野提供一种参照。本雅明从学理上强调了电影的商品属性,将商品性上升到电影的本体层面作出认识,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同巴赞和克拉考尔的经典电影理论的对抗;本雅明所提出的“废墟”主题在后现代影像文本中的集中呈现体现了本雅明对现代文化、现代电影理论的超前预见。本雅明虽主张电影的商品化,但他反对资本对电影的控制,因此他推荐明显同电影的商品性相抵牾的前苏联电影经验,这就形成了本雅明电影商品化理论中的悖论。电影既然作为商品,就避免不了被资本所控制,但电影创作又不同于普通的商品生产,它是由编剧、导演、摄影师和演员等诸多方面的人员共同参与的一项复杂的精神性劳动,资本控制不了每一个具有能动性的电影生产者个体的精神,这就为电影生产者冲破资本的控制、挑战商品拜物教意识形态提供了多种可能。因此,电影的政治功能可以通过进步的电影人在电影商业机制内部得以体现。另外,本雅明虽然认识到在现代社会中,电影等大众文化的崛起是不可阻挡的趋势,但精英知识分子身份的固有规定性,又使本雅明的言说中不可避免地表现出对由此产生的消解意义、碎片化、平面化等文化现象的焦虑,这反映了本雅明对大众文化态度的游移。在全球化、多元化的当下语境中,本雅明曾经面临的精英与大众、高雅与通俗等严格的二元对立已经基本被超越,东方文化的崛起为我们走出本雅明曾经面临的困境提供了一种途径,中国文化中的庄、禅哲学完全可以为解决本雅明乃至西方后现代理论家们无法解决的文化难题提供一种参照。  相似文献   

7.
烟雾手法是一种易被观影中的观众所忽略的影像场景造型元素,在电影中具有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与意象内涵。水雾、现场人造烟雾、后期特效烟雾这些烟雾表现形式传递着电影导演的特定艺术构想,将影像时空模糊处理,营造着特殊的时空氛围及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烟雾同样以饱含设计构思的姿态出现于艺术电影与作者电影中,并且通过与布光、色调的配合,成为电影摄影师与导演的"第七种造型手段"。  相似文献   

8.
夏衍电影是中国电影艺术的重要存在,他以严格的现实主义创作,为中国民族电影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确立中国电影艺术走向起了重要作用。他既是中国电影重要时期的领导者,更是电影艺术的创造者,他的作品包容了远为广泛的时代风潮和历史机缘,就历史价值而言,他是一个时代潮流和历史发展要求的代表。  相似文献   

9.
张翼飞 《社区》2010,(2):60-61
电影已经悄然浸入我们的生活,并在不知不觉中以它强大的影响力覆盖我们。你可能不是一个电影发烧友,但却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它的影响。不信你看,谁说的话,被我们时常挂在嘴边,成了自己的口头禅。  相似文献   

10.
德勒兹电影理论中运动影像的部分基本上与一般所谓的类型电影范畴重合,他从本体、系统、构成三个方面对类型电影进行了把握:在本体方面,他提出了“内外不分”的“感官机能”本体说;在系统方面,他探讨了类型分类的形式主义原则;在构成方面,他描述了欲望碎片在类型电影中生成和被文明包裹的“冲动”构成模式。其类型电影理论兼顾了类型电影工业生产和艺术的属性。  相似文献   

11.
电影文学性是从电影与小说有较大的相似性这一视角出发来探讨电影的特性,它包括主题意蕴的人文性、情感的幽默性、故事的真挚性、叙事的机巧性等。电影文学性在当代电影理论探讨和电影创作实践两方面正在被冷落和边缘化,究其原因,一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理论界专注于电影的绘画性而忽略甚至排斥电影的文学性;二是当代电影奇观化的审美风潮影响所致。重提电影文学性非常必要,一是强调传承中国传统审美观的重要意义,二是呼吁拯救当代技术主义电影文学性品格的下降趋势,提升当代技术主义电影的艺术品格。  相似文献   

12.
16岁那年,他看到了张艺谋的电影《红高梁》,那些具有强烈画面感的镜头,以及让人心动的故事情节,唤起了他内心全部的热情。从此,他对电影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并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他立志要从事电影事业,高考前,他对父亲说:“爸,我想考北京电影学院。”他的父亲是一位著名作家,平时对他要求极严格,听儿子这么一说,便回道:“考电影学院不是那么容易的,你别想什么是什么!”  相似文献   

13.
巴赞关于电影语言和写实主义美学的论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写实主义美学和电影语言分析是巴赞电影思想的核心,也是西方电影理论的两块重要基石。巴赞的电影写实主义美学根源于西方理性主义,也影响了巴赞对早期电影语言的研究。巴赞将电影语言在意识形态领域划分为“给现实增添什么内容”和“揭示现实真相”两个阵营,他重点论述了后者的历史演进和关学意义,却忽视了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巴赞的电影思想和研究方法对建构中国电影语言体系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华魂》2013,(8):62-63
对于欧美电影界来说,他是中国最有分量的导演。而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个名字已经逐渐被人们所遗忘。但他对中国电影的影响依然还在,他依然是那个中国电影的奠基人。他就是导演蔡楚生。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个体的人对他所处的环境产生关系并作出反应。从电影发展的历史看,电影受众与电影环境、电影环境与电影艺术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电影的不断发展,电影环境会更加符合人们的生理、心理需要,更能满足电影受众的审美需求。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影坛,钟惦棐是一位成就卓著的文艺评论家、电影美学理论家。他的《电影的锣鼓》重在一个“破”字;而他在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的“和弦论”,通篇强调的则是一个“立”字。他的“和弦论”为中国电影美学的重构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石。尽管岁月流转,他的“和弦论”到今天依然具有活泼、新鲜的思想力量,对当代中国电影创作及其产业化的推进,无疑依然具有很深刻的理论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7.
摄影师,是通过运用不同的摄影设备拍摄电影、电视、视频片段和照片的人员。在电影摄制组、电视台、广告制作公司、平面媒体周围聚集着一批摄影师,他们有的受雇于一家机构,有的则是完全的自由职业者。现在,一些业余摄影师也开始崭露头角。  相似文献   

18.
格雷厄姆·格林是20世纪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其作品的基本特色表现为惊险的小说情节同严肃的道德主题的完美结合和独特的电影技巧的运用。格林把电影化技巧不着斧痕地化用进短篇小说《过桥》中,使他的文字组合带有浓郁的视像性和表现力,使他的小说的艺术层次与思想内涵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改编小说是张艺谋电影成功的基础和关键。在改编过程中张艺谋有着多元的美学追求。他继承了分解性美学,保留原的故事性,并强化情节、集中矛盾,从而克服了第五代电影的局限。为寻求突破,他又实践了纪实性美学,简化故事线索、淡化情节,并以偷拍的手法创造了一种初始真实的幻觉。而张艺谋电影改编中最具特色的是对影像美学的运用,他充分发挥了影像造型的艺术表现力,巧妙应用隐喻象征等手段,把学语言转化为视觉语言。  相似文献   

20.
1930年代中国电影从无声向有声的转变,是堪比“国片复兴”与“左翼电影运动”的重要历史推动力。孙瑜在此期间的电影创作经历了这一转变的完整历程,作为一个在影戏传统的影响下创作,并以积极介入社会现实的故事为电影内容的作者式导演,一方面他积极吸收欧美叙事电影的经典技法,另一方面他对电影的表意形式、煽情效果的主动探索与运用又使他的作品呈现出十分复杂的形式外观,而这种形式的复杂揭示出孙瑜早期的电影创作正处于一种由曾经稳定的形式本体——默片,过渡到另一种形式本体——有声电影的中间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