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3 毫秒
1.
正1994年4月,《北国风》改刊更名为《北京纪事》。从此《北京纪事》走上了京城社会文化生活的舞台。作为唯一一本以京味文化为载体,宣传北京城市文化发展、叙述老北京故事的纪实月刊,20年来,《北京纪事》坚持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百姓的办刊方针,记录了北京这座历史名城、现代化都市的发展与变迁,记录了生活在北京城的人们的真实情感、成长历程。  相似文献   

2.
编读互动     
《北京纪事》编辑部: 您好!首先谢谢你们把《北京纪事》这么好的杂志带给大家,让我们感受到北京的风土人情和气象万千的变化。作为一个年轻的北京人,我深深地为它古老的文化氛围所感染,同时也为现代化下的变异感到无奈。 在7月号的《北京纪事》上,我看到一篇介绍一个白  相似文献   

3.
北京市文联、北京作家协会、北京纪事杂志社于2004年12月21日在北京国际艺苑皇冠假日酒店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庆祝《北京纪事》创刊10周年并宣布2005"'北京新移民'有奖征文"活动正式启动。  相似文献   

4.
一本杂志应该是读者一个最要好的朋友,诚望《北京纪事》是您终生不弃的密友。(本社社长柴砚珍)记北京人的喜怒哀乐,说北京城的古往今来。愿《北京纪事》是北京百姓的娘家人儿,全国各地人的好亲戚,世界人民的好朋友!让我们在《北京纪事》相聚。(执行主编陈予一)  相似文献   

5.
《北京纪事》2009,(9):1-1
为庆祝建国60周年,恰逢创刊15周年的北京文联《北京纪事》杂志特推出北京我的家有奖征文,并于2009年8月18日举办了颁奖大会。获奖者及新老作者70余人参加了颁奖盛会,获  相似文献   

6.
变则变矣,不变的还是《北京纪事》的中心宗旨。北京依然是一个有趣的地方,《北京纪事》也依然是一个坐标。10年的热血沸腾已然过去,现在我们只是以更踏实的心态,更精准的眼光,为您叙写您所关心的"北京人、北京事"。  相似文献   

7.
1995年11月《北京纪事》刊登了《摄影亡命徒卢广》的故事。他不顾生命危险用自己的镜头记录下一张张生动的照片,他的故事让无数人感动,他的为人被无数人所钦佩。在《北京纪事》10周年之际,卢广接受了我们的独家回访。  相似文献   

8.
观闻 《北京纪事》2011,(12):56-57
2011年对于北京京剧院来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作为全年跟踪采访的《北京纪事》杂志见证了北京京剧院的成长与变化。时值岁末,院长李恩杰回顾了北京京剧院这一年的发展历程,对当下和未来进行了一番梳理。  相似文献   

9.
北京纪事杂志社于3月16日在宣武门商务酒店召开“迎接十八大北京纪事红色栏目颁奖会”。 为纪念建党90周年,《北京纪事》于2011年特别开辟了“忆革命名人”和“红色收藏故事”两个红色专栏,面向全社会征稿。这两个栏目通过讲述革命者的故事和挖掘红色文物故事及其收藏经历,  相似文献   

10.
正前些日子,傅伟打电话跟我说,到今年4月,《北京纪事》就创刊20年了。真是光阴似……噢,现如今光阴似箭不说光阴似箭,时兴说"时间都去哪儿了"。傅伟是哪一天给我打的电话,准确日子我还真记不清,可要提起20年前创刊时的事儿,我却历历在目。心中不免暗暗一惊:看来说不说"时间都去哪儿了",20年过去,人也是老了。人老的征候不就是眼面前的事儿记不住,过去的事儿却记得倍儿清吗?  相似文献   

11.
飘雪 《北京纪事》2013,(8):46-48
京剧演出讲究看“角儿”,年轻人的成长殊为不易。从2012年开始的京剧青年擂台赛为有才华的年轻人搭建了一个成长的舞台,让很多不为人知的京剧新人在观众面前崭露头角。马博通就是这样走到了大众的眼前。  相似文献   

12.
在《北京纪事》10年的历史上,体育人物的采访从数量上还是非常少见的。是在笔者今天看来,大部分本刊采访过的体育人物都已经退休或者是出国,能够采访到张健则是比较幸运的。适逢奥林匹克回到故乡的一年,竞技体育的采访就变得非常困难,非常符合中国国情的集训制度让笔者无计可施,但是最后笔者终于抓住了一个重磅人物,一个被评为"2001年度北京青年报形象大使"的人--张健。在《北京纪事》2000年10月份的杂志中,笔者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作为横渡海峡出身的英雄,竟然是一个怕水的孩子,这很让笔者意外。但是意外之余,一个回访的计划也在笔者脑子里形成了。  相似文献   

13.
吕斌 《华人时刊》2007,(11):42-45
2007年4月17日,以“中华民族的和谐”为主题的“女性成长国际论坛”在西安隆重开幕,摩托罗拉总公司前副总裁、公司法律部大中华区总监、摩托罗拉中国女性多元化委员会主席刘晓红女士在论坛上发表了《全面开发你的潜能,体验一个圆满而丰富的人生》演讲。这位今年38岁的杰出女性深有感触地对与会的青年人说:“你们今天就是20年前的我,我想让你们分享我20年来的体验,分享我的心灵。”  相似文献   

14.
非裔美国成长小说大多讲述主人公在成长过程中遭遇文化冲突的困惑,主人公多被“社会疏离”,处于“黑白”的困顿与矛盾中,文化的张力塑造着他们的性格。非裔美国青年人所处的双重文化交织场域和其所面临的双重文化困境是成长小说中反映的最为重要的问题,非裔青年的成长过程就是对此问题的不断调试过程。以《看不见的人》和《所罗门之歌》为例对非裔主人公“迷惘与回归”的成长模式进行探讨,指出非裔青年在美国多元文化背景下回归黑人文化传统才能建构真正的主体身份,走向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成长小说的角度出发,通过对《红色英勇勋章》主人公心理成长历程的分析,探讨并阐述了青年在战争中成长,获得男子气概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刘震云的中篇小说《单位》和阎真的长篇小说《沧浪之水》通过青年形象的塑造来展现成长主题。在这两部小说中有三类青年形象:一类是成长主人公,他们经由单位制度和文化的改造而呈现出复杂的意味;另一类青年形象是主动成长者,这些主动成长者既对单位制度和文化有揭示作用,同时又是主人公成长的镜像;第三类青年形象是拒绝成长者,他们既可能因改造而成长,也可能长期定型为单位中的边缘角色。  相似文献   

17.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青年学刊》编辑部的全体同仁,向一贯支持帮助我们成长的各界人士、各位朋友以及《青年学刊》的广大读者、作者致以亲切的问候,并祝大家事业有成、万事如意!回首往事,《青年学刊》从88年创刊至今,已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路程,取得了丰硕的成绩.如果说《青年学刊》的诞生是“一枝红杏出墙来”,六年后的今天就应该是“满园春色关不住”.  相似文献   

18.
《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是詹姆斯.乔伊斯第一部公开发表的小说,也是西方文学史上第一部用意识流手法创作的成长小说。文章着重从语言和成长视角来探索乔伊斯的《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主人公史蒂芬逐渐成长为艺术家的过程,集中讨论史蒂芬语言的发展过程以及语言是如何不断修正他对世界的感知方式的。  相似文献   

19.
为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北京精神”,1月11日,北京纪事杂志社召开了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北京纪事》“北京精神”专栏宣讲会。  相似文献   

20.
王开英 《中华魂》2014,(20):40-41
2014年是《中华魂》杂志创刊20周年。20年弹指一挥间,1994年1月《中华魂》杂志创办初期的事情,至今历历在日。这是我的工作经历中最值得回忆的一段。当时在《中华魂》杂志社工作确实辛苦劳累,但作为《中华魂》杂志社的第一任广告、发行人员,我感到非常荣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