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索冰的家并不大,他和父母一起住。小三间的居室里,有一间屋子里放下了两个柜子,柜子里是满满两柜子的变形金刚。这只是这位资深变形金刚迷、玩具收藏爱好者的一部分收藏。在这个收藏圈子里,索冰以“King”这个名字而被朋友们知道。“卧室里还有一柜子,”他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那屋子太乱了。”他解释说,那些藏品,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播出《变形金刚》时的玩具。  相似文献   

2.
袁文良 《源流》2023,(2):54-55
<正>2023年是农历癸卯年,即民间所说的“兔”年。面对人们欢度节日的喜庆氛围,在北京度了儿童时代的我不禁想起了小时过中秋时所玩的“兔儿爷”。兔儿爷是北京地区的传统玩具,在天津、山东等一些北方城市也深受人们欢迎。作家老舍在其创作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中,  相似文献   

3.
22岁以前,他一直是一个痞子。在胡同里晃悠,总是吊儿郎当的样子,看到美丽的女孩子吹口哨,看到不美的女孩子故意大声地叹气。胡同里谁家的小孩被欺负了,一定是他干的,谁在胡同里打架,他一定参与了。  相似文献   

4.
正他退休后无事可做,忽然想起绘图来;他用双脚丈量北京市区,记下胡同的地理风貌;数十载风风雨雨,他走遍了大街小巷,记下了胡同里每一个经典故事;他用20多个年轮,绘成了30卷北京胡同画册。如今,他已83岁高龄,他叫舒世忠。他想记下北京地理风貌,把胡同文化的历史留住舒世忠是满族后裔,1931年生于北京市宣武区陶然亭龙爪槐胡同。舒世忠在这个胡同生活着,记忆中,童年时同伴们嬉闹的场景依然清晰。在他的记忆  相似文献   

5.
李明 《北京纪事》2010,(9):108-109
这位四合院里降生,胡同里长大,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街坊们都亲切地叫他“三爷”,因为他上边还有两个哥哥。艺术圈里的朋友们都称他明智先生(这可是他的学名)。提起他的人物画,功力可不浅。自幼爱买小人书(就是连环画)边看边学画人物,上学时,也喜欢观察老师和同学的动态,课间时也画上几笔,70年代还到艺术院校进修过。近些年,他因身体不佳,静下心来追忆自己青少年时代四合院的生活,以及日常身边的事儿、老胡同中的所见所闻。  相似文献   

6.
李成业,瘦高的个,是个有能耐的人——至少他自己这么认为。46岁的他在北京这条胡同里是个有头有脸的人物。他虽然文化不高,但善于抓住机会。李成业很幸运,上山下乡时他还小;等到他毕业时,挺顺利地被国营单位招了工;而后在单位即将倒闭的时候,他及时辞职下了海,在胡同里开了小卖部;再后来又开了家小餐馆。这都让李成  相似文献   

7.
"鬃人儿"又叫"盘中戏",是一种具有一百多年历史的民间手工艺品。在留传下来、为数不多的民间玩意儿中,它具有北京乃至全国范围内独家恢复、继承这种艺术的特性。这位重振鬃人儿艺术的民间艺人就是家住什刹海附近东官房胡同的白大成。铜盘中的艺术 说到鬃人儿艺术,白先生显出欣喜的神情。他从柜子中取出两个鬃人儿放到一个大铜盘中,其中一个头戴紫金冠,桃形猴脸绘有红白相间的花纹,从那双机灵的圆眼和那张尖尖的小嘴上,我立刻就认出了这位鼎鼎大名的孙悟空。孙悟空脚下的虎头靴高  相似文献   

8.
德国人米夏自称自己就是个北京的"胡同串子"。他渴望穿越时空的隧道,感觉仿佛前世就来过北京的胡同。他每来一次北京,总有一股难以名状的失落感和哀伤,看到一条条胡同和一个个四合院的消失,他说:"我曾经在废墟前流过眼泪。中国人愿意选择更舒适和现代的生活,这无可指摘,只是希望这座城市的古老文明不要消失得太快。"米夏只是一个中年白领,他将收入中相当一部分都用来收藏中国文物,随着时间积淀的增值,这些文物已经远远超过当年的价格了,但他从来都是只买进不卖出。他那100多平米的住所已经摆满中国各种文物,但他一张画一片纸都没有卖过。  相似文献   

9.
北京的胡同     
鲁忠民 《社区》2001,(1):50-51
胡同是构成北京风情、京味文化的基础。 什么是胡同?胡同就是老北京的街巷。过去所说的胡同,一般还包括街、巷、里、道、坊、市、口、条等不同的叫法。以后现代交通工具不断出现,不少道路在胡同的基础上越修越宽,胡同开始专指小街小巷了。为啥叫胡同,众说不一。其中40年代有本书叫《北京地名志》说:“在蒙古,比村大的部落就叫胡同”。有关专家指出,胡同确是蒙古语。也就是说,胡同是从元大都时叫出来的。 北京城到底有多少条胡同?老北京人会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无名的胡同似牛毛。”北京的胡同形成于元、明、清三个朝代。据明代人记载:明朝北京有街巷胡同629条,加上郊外的总数为1170条。1944年的统计,当时北京共有胡同3200条。到了1982年,北京旧城四区的胡同有1159条。到2000年  相似文献   

10.
荀觅 《百姓生活》2013,(12):46-47
在北京,每逢中秋佳节,全家团圆、赏月、吃月饼都是必不可少的过节元素,许多老北京人还会买个泥塑的“兔儿爷”回家。它严肃的样子,威武的行头,加上两只长长的耳朵,不仅形象生动,还有着平安吉祥的美好寓意。作为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彩塑制作的传承人——双彦和他的父亲、儿子,3代人一直在为“兔儿爷”的创新和传承做着努力。  相似文献   

11.
《社区》2007,(3)
刘大响眼瞅着奔40岁了,在京城的这条胡同里也生活了快40年了。作为土生土长的原著民,刘大响的一切都与这片老社区有着紧密的联系。他从来没有动过要搬走的念头,一是因为他没能力买房,二是他也舍不得这块地方。自从他在这条胡同里开了家小餐馆后,他的生计问题更是和这条胡同分不开了,所以刘大响更是想在这里踏踏实实地过日子。  相似文献   

12.
京城有两个教子胡同,一个在宣武区,一个在东城区(钱满胡同并入).笔者自小出生在京城西南角宣武区教子胡同中的法源里,在教子胡同怀抱中长大.  相似文献   

13.
正辞了工作,他揣着从小打工攒下的5万美元来中国创业。他不仅想做最地道的美式比萨,还要做出北京最大的比萨。在中国的第一个家成为他永远的家庄小龙第一次来中国是上高中时作为交换生,当时他寄住在官园胡同里的一户姓庄的人家里,还一句汉语都不会说。因为喜欢中国的李小龙,他给自己起了个中国名字"庄小龙"。庄小龙性格活泼,喜欢玩,每天放了学就在胡同里四处串,看老  相似文献   

14.
正大师不平凡的日子其实就蜗居在一条很缺乏时尚元素的北京胡同里。邻着护国寺和厂桥之间,护仓胡同一套91平米的两居室里,就是莫言三代同堂的家。在这里,当年青梅竹马的妻子操持全家,让他全身心投入写作,两个女儿都安稳地成长为作家。在这里,大饼蘸酱和饺子就是莫言百吃不厌的  相似文献   

15.
见到阿龙时,他正在铃铛胡同那个老北京物件儿博物馆接待中央电视台的拍摄。聊起他的老北京物件儿收藏,阿龙说:“打小我就喜欢北京城老辈子留下的东西,上小学时,看见一个同学拿来两枚铜钱就喜欢得了不得,最后竟是用舍不得吃的两个苹果把铜钱换到手。”有了这份儿心气儿,阿龙收藏北京老物件儿已经几十年,博物馆更是一家接着一家开。用阿龙的话说:“我是用实物传承老百姓的文化……”  相似文献   

16.
从小羊圈到圣詹姆斯广场──论老舍早期的思想信仰曾广灿老舍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是在非常狭窄闭塞的北京胡同里度过的,这种充满浓厚市民气息的旧北京胡同社区文化环境,一方面使他保持了同穷苦下层市民的深刻联系,为他日后成为一位卓越的“市民诗人”打下了基础,另一方...  相似文献   

17.
“堂主”称呼的是一个极具煽动性的标准的北京胖子,他慢步走在胡同里,顿时就让前后交通陷于停顿。在胡同里漫步了30来年的堂主,到如今,蝴蝶效应似地扬起了一阵不小的风暴。事实上多年来他干的事不是演艺事业就是大型活动,像你在《大腕》里看到的,一口京韵儿说着政治、经济、社会走势还夹带上艺术,但等你真正明白过来,他谈的还是钱。因此也别奇怪,堂主暴得大名前的履历里写着:“负责大型灯光TRUSS架系统搭建(1997年)”、“所有常规灯具及电脑灯具系统连接”以及“制作展板及会议背板条幅(1995年)。”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农村》2009,(11):10-11
北京前门鲜鱼口内的那片胡同,是刘英毅打小生活的地方,哪个院子里种枣树,哪位大爷爱唱戏,哪家孩子有出息,他都门儿清。就算是后来搬到楼里住,但他根儿还在那,胡同里老北京人鲜活质朴的生活状态,欢快单纯的游戏场景,成了他脑海中最温暖的回忆。  相似文献   

19.
李娟娟 《北京纪事》2010,(10):51-53
三爷姓宋,大号振刚,是胡同里生,胡同里长的“老北京”。因为喜欢交朋友,为人处世讲义气,在家又是排行老三,所以大家伙儿全尊称他为三爷。  相似文献   

20.
“胡同开店,纯属巧合” 文锋,一位38岁的四川小伙,是丽江龙记斑鱼庄的老板。聊起在胡同里开餐馆的原因,他回答得很简单,“那实属巧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