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植物男子     
雪小禅 《可乐》2011,(2):39-39
那天,在电视上又看到陈丹青。这个男人活成了妖,越老越有味道,吃了仙丹似的,身上又多了一种饱满而诱人的味道——虽然也说不清那是什么。他说,"我一直不承认自己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最起码的条件是接受完整的教育。我只有小学教育程度。目前我给搁到这个位置上,浪得虚名。"诚恳的态度并不是每个人都有。  相似文献   

2.
影子 《北京纪事》2018,(3):86-88
卤煮,这个地道的北京传统小吃,没有几个人是不爱的吧,连我这个小北漂几天不来一碗都觉得馋得慌!走在大街上,随处可见卤煮火烧的招牌,吃了这么多家,感觉都大同小异,但是“异”在哪,也说不出个一二来.毕竟我不是从小在这里生活,正宗的是个什么味儿也没有真正的了解.但对我来讲,感受这份老北京的情怀比品尝味道更重要.  相似文献   

3.
二十年前,也是纪念辛亥革命来过一次.二十年后,为纪念辛亥革命又来了.来了么,就这个机会跟同志们见见面,感到很高兴.今天来跟大家谈谈心,谈谈这几年的感受.就史学工作来讲,这两年,我个人感到形势很好,开始好象有点味道了.我感到有两个问题对我们学历史的人来说很要紧.当然,要紧的问题不只两个.但比较重要的是两个问题.一个是史学工作在教育上的重要作用问题.这个问题在社会上不很受重视,没有摆在一定的地位上.我们搞史学工作的人,过去也不是很理直气壮.历史有什么作用啊,既不能生产粮食,也不能织成布,也不能发明这个,发明那个,有什么作用?我看这个问题应当谈谈.第二个问题是史学遗产问题.中国历史长,有着  相似文献   

4.
水竹如花     
远音尘 《可乐》2008,(2):5-6
朋友故乡来李如花第一次踏入这个城市,就被它吸引。她站在一幢26层高楼前,抬头仰望,快乐地抓着我的手,说:"这个城市真好,我要在这里扎根。"这个城市有多少人今天来,明天走。我不能肯定,我的同乡李如花,可以在这儿扎下根来。  相似文献   

5.
招牌的国度     
行走在东京郊外某私营铁路沿线的热闹处,突然有所发现,什么地方的风景同这里很相像。什么地方呢?———我在自己的记忆中搜索着,哦,想起来了,那是香港的小胡同,同这里简直一模一样。首先,是人奇多,你拥我,我拥你,走不到3步,一不小心就同人相撞。第二,满街飘溢的味道很相似,肉铺前面油炸肉饼的味道,鱼铺的味道,等等混然一体,组成了小街道特有的味道,这使人想起了香港。然而,最让人感受到香港与日本的热闹场所相似的,是到处林立———我只能用这个词———的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招牌。目光所及,招牌到处泛滥,一根电线杆上,就有2~3块涂了…  相似文献   

6.
丁启文 《社区》2005,(2):59-59
我已习惯了在不同的时间里坐在路口边的小吃店里,我喜欢这里的情景。坐在店里,看外面,是一个十字路口,小吃店就在路口的一角。我还记得第一次来小店的情景,空中飘着细细的雨丝,街道上的树绿得浓郁,夏天的味道很浓。我用陌生的目光打量着这个小城,就在匆匆的时间中,我看见了这家小吃店,当面对着街道坐在最外边的那张桌子旁的时候,我才发现了这个路口。这是一个很简单的路口,在小城里有很多很多。也许是因为它离我上班的地方很近,我才得以有很多的机会感觉它的存在。我喜欢坐在小店里凝望着路口的感觉,那是一种很让人惊悸的心情,有时甚至是一…  相似文献   

7.
如果说民以食为天的话,那么要把这个"天"烧出味道和风采来的燃料和灶具,就可想而知有多么重要了.因为巧妇不光难为无米之炊,也同样难为"无火之炊"啊!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多家庭取暖烧饭菜用的都是煤炉.60年代初,我家从平房搬进部队大院,使用暖气来取暖,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煤炉的用途就只有做饭了.那会儿家属宿舍大都是简易筒子楼,没有厨房,所以每家门口都摆着个煤炉.到了做饭时间,各家一齐开火,味道串起来很有点大排档的感觉.  相似文献   

8.
到了冬季,大街小巷,到处都是珍珠奶茶的味道。风雪中归来,要是能喝上一杯热气腾腾的珍珠奶茶,就会让人倍感温暖。来吧,和我一起做珍珠奶茶I  相似文献   

9.
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渴望流浪的生活,如三毛般的流浪。三毛,这个尘世中的精灵,也许自她落入凡间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她一生的漂泊。我很难用"热爱"这个词来  相似文献   

10.
开心屋     
被蚊子咬女儿被蚊子咬了几个大包,她跑过来跟我哭诉。我边为她抹风油精边安慰道:"风油精能发出特别的味道,蚊子闻了就害怕,就不会来咬你了。"女儿带着哭腔,  相似文献   

11.
德育是什么?对这个问题我不想用一套一套的理论来回答,就简单举几个自己当校长时的德育"策划案",以此来证明我对学校德育朴素的理解:德育者,塑造人之过  相似文献   

12.
读人     
《北方人》2007,(8)
人,能读吗?答曰:能。人世间最不耐读的是婴儿,皮球般的脸蛋,花生般胖胖的五指……但即使是婴儿,也能使我读出几分味道来,大音乐家贝多芬就曾把婴儿啼哭比作为"世界上最动听的音乐";那么,婴儿的笑靥,就可以比喻为无一丝云影的万里晴空了。  相似文献   

13.
食物的情感纽带不仅仅涉及化学,同时也涉及神经生物学、个人经历和遗传学到底什么样的味道才能让我们尝一次就终身难忘呢?这个看起来很幼稚的问题却从来没有过统一的答案,那是因为舌头、鼻子甚至基因感觉味道的方式对于科学家来说,仍然是个谜。现在,这个谜底即将被公开。在所有研究味道的科学家中,马克·德维斯是权威。11月9日,他迫不及待地要向人们秀自己的独家发明,这台价值百万美元的"分离盒"  相似文献   

14.
我谈一个稍微具体一点的问题,就是中国人的信仰问题.这个问题在最近这些年比较突出,有一种说法叫中国人没有信仰,中国人不讲信仰.因此觉得中国的未来、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有很大的悬疑.我在1987年出版的《价值论》中,曾第一次肯定了"信仰"概念.我主张,人的价值观念中,最核心、最重要的就是信仰,这是任何一个价值观念体系的灵魂.我在论文答辩时,人们主要怀疑这个问题,说你肯定信仰,是不是为宗教说话?我讲信仰和宗教应该区分开来的.二十几年前,我用信仰和宗教的区别来为人的信仰权利争辩;二十几年以后,我又要用这种区别来为中国传统文化做一点辩护了.  相似文献   

15.
多金的背后     
麦琪 《社区》2012,(17):52-53
胖子的同学从温州来,我特意请假去作陪。养眼当然谈不上,主要是想给胖子撑个门面,告诉人家咱也是"拖家带口"的人了。之前听胖子很多次说起过他的这个同学,如何厉害稳妥,如何身家过  相似文献   

16.
正在我印象中,印度人个个都是"趴火车"的高手,猿臂一挥,火车外面挂满了印度人。除此之外,也就对"印度飞饼"有点印象。我到新德里旅游后,改变了对印度的看法。朋友住在新德里,他打电话让我去他那里做客。我坐火车时,火车外面并没有"挂"着印度人,火车里面很多座位是空的,车票也不贵。朋友因为有事没能来接我。我到了火车站,一个披头散发的印度男人冲了过来。看他这个造型,有点丐帮洪七公的意思。男人手里拿着棒子,嘴里乌拉乌拉说着印地语。我以为他要打劫,交流半天,才知道他是个搬卸工,是个苦力。他晃晃手中的"扁担",指  相似文献   

17.
仿佛一夜间,"山寨"一词在这个冬季风靡起来。少有人明了与关心它的确切含义,却有很多人为其欢声,受其鼓舞。几乎也是必然,伴随着喝彩,也有斥责。叛逆者的横空出世,往往赢来一阵喝彩,不仅是其华丽的身姿,更为着叛逆者通常所独有的一种狂野的生命力。从出生到成长,山寨浑身上下部是一股草莽的味道。带着一点点对循规蹈矩的嘲笑,带着一点点对冰冷冷强势主流的蔑视,更带着满腔的激情。  相似文献   

18.
群山 《老友》2009,(3):14-14
山里的土家族人将土豆叫"洋芋"。"洋芋"这个美名从何而来,我没有考证,只好猜测:大约是舶来品,因此"洋"吧。自从它"舶来",就在山里安了家,并和土家人一道演绎不同寻常的命运。土家人有三大主粮:苞谷、洋芋、小麦。洋芋排行老  相似文献   

19.
蒋波 《老友》2014,(1):42-42
正难得有个长假。外面的过年气氛虽然很热烈,但是我却只想待在自己的小房间里,好好地品味春节长假的味道。大年初三的晚上,匆匆吃完父母准备的丰盛晚餐后,我就走入属于我的那一片小天地,打开电脑上网,一个人徜徉在自我的空间里,在忘我的空间里悠然自得。门忽然开了,父亲有点拘束地进来,盯着电脑好一会,讪讪地说:"闺女,你能教我学电脑吗?怎么才能在上面听歌啊?"我怔住了,父亲向来对电脑不感兴趣,今天是怎么了?"来,我教你。"我扶父亲坐到电脑旁,耐心  相似文献   

20.
正退休以后,我去学了钢琴,许多好友听了,感到不理解。他们认为一个五音不全的半聋者,去学这个高难度的项目,简直是自找苦吃。想想也是,我小时没有练就一身"童子功",到老了才开始摸钢琴,的确有点"老夫聊发少年狂"的味道。不过,学了两年钢琴,我虽然尝够了学弹钢琴的苦辣,但这个过程里趣事多多,足可回昧。陪读的陪读我学钢琴主要是为了陪伴太太。太太教了一辈子书,退下来后就在家里含饴弄孙。外孙一点点长大,开始学钢琴,她每个星期也要陪外孙去学钢琴。老师教小朋友弹琴,太太在一旁看着,时间长了,耳濡目染,也萌生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