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7 毫秒
1.
老北京人大都喜欢喝花茶,那是一份享受.作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花茶产家,其代表就是北京老字号张一元茶庄.有个细节,不知您注意到没有,就是去张一元买茶时,那茶叶现场包装的过程,也可算作是一份视觉享受!那外包装,就两张白纸平铺在柜台上,称完重量的茶叶"哗"地往上一倒,售货员熟练地将两张纸左右、前后一对折,魔术般的一个规整的梯形方包就打包完成了.  相似文献   

2.
饮茶的艺术     
韩士奇 《社区》2003,(6):60-60
茶是人们普遍爱好的日常饮品。喝茶人人会,沏茶未必人人懂。其实,如何喝好茶、会喝茶,也是一门学问。 饮茶首先要讲究茶叶。茶叶品种繁多,有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和紧压茶五大类。绿茶色绿,汤色碧绿,清热明目;红茶是一种发酵茶,汤色红亮,滋味醇浓;乌龙茶是半发酵茶,汤色橙黄,既有绿  相似文献   

3.
盛海辉  邓寿捷 《源流》2012,(13):60-61
在廉江老区石角镇,一提起邓春光和他的春光茶,无人不晓。邓春光原是石角镇水库移民,为了改变家庭贫困的生活状态,他在1991年开始种植大叶绿茶,1993年茶叶正式投产炒制。初时,由于交通不便,他得骑上自行车行走几十公里的山路,将自己生产的茶叶拿到县城里销售。但不管如何艰难,邓春光靠着几分地,一口铁锅,开始了他的手工制茶事业。这一做就是六年。这六年,他干出了信心,也萌生了一个大胆的念头,那就是把原来的纯手工制茶方式  相似文献   

4.
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发,人体却容易感到困倦乏力,产生"春困"现象。此时若饮用些花茶可有效地缓解这些症状。花茶是集茶和鲜花于一体的茶中珍品。它是利用烘青毛茶及其他毛茶吸味的特性和鲜花吐香的特性,将二者掺在一起而制成的。最有名的花茶是茉莉花茶。这种花茶具有香气馥郁、浓醇爽口的特点。中医认为,花茶性凉、味甘,且兼具芳香辛散之气,不仅可以提神  相似文献   

5.
我的茶缘     
俊美 《山西老年》2014,(9):48-49
到了知天命的年龄,我才有缘结识了茶,喜欢上了茶,了解了茶人。在这之前,我对茶的了解几近为零。虽然中国茶叶有着数千年的种植品饮历史,惭愧的是我也就知道个花茶、绿茶;一杯牛饮,不知其味,对茶人、茶文化也是所知甚少。经营了一段时间茶城,我认识了茶的丰富多彩和茶人的厚重韵味。就说茶吧,不仅有绿茶、红茶、普洱茶,还有白茶、黑茶、青茶与黄茶等。  相似文献   

6.
桂花茶是由桂花和茶叶窨制而成的一种名贵花茶,香味馥郁持久,汤色绿而明亮,深受消费者宠爱。其加工窨制方法是:(1)原料配比。每100千克精制绿毛茶需桂花30千克左右,可视窨制花茶的档次适当增减。(2)茶胚处理。窨制前,将鲜叶经炒、揉、工序后,用微波炉、电烤箱或炭火烘干,温度控制在80℃以下,时间约8—10分钟,要求茶胚叶片幼嫩、条索紧结、气味芳  相似文献   

7.
吃完了饭,柳原举起玻璃杯来将里面剩下的茶一饮而尽,高高的擎着那玻璃杯,只管向里看着。流苏道:"有什么可看的,也让我看看。"柳原道:"你迎着亮瞧瞧,里头的景致使我想起马来的森林。"怀里的残茶向一边倾过来,绿色的茶叶黏在玻璃上,横斜有致,迎着光,看上去像一棵生生的芭蕉。底下堆积着的茶叶。蟠结锗杂,就像没膝的蔓草和蓬蒿。在张爱玲的《倾城之恋》里,那绿色茶渣貌似一个风情万种的道具,牵出范柳原和白流苏的一番话,令人黯然销魂。尔后,我竟就这样与茶结了缘。不动声色的。  相似文献   

8.
陈晓阳,男,1957年生,高级经济师。1979年7月毕业于湖南农学院(现湖南农业大学)茶学系。现为湖南省三利进出口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湖南省茶叶学会副理事长,湖南省茶叶协会副理事长,湖南省高级评茶师。多年来,陈晓阳积极致力于推进湖南省茶叶声业化建设进程,他长期从事茶叶生产、加工、进出口贸易及企业管理,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他带领公司员工大刀阔斧地进行企业体制改革。2002年改制后成立的湖南省三利进出15有限公司,集贸易、生产、科研于一体,主营红茶、绿茶、花茶、鸟龙茶、特种茶等各类茶叶,产品远销独联体…  相似文献   

9.
佛手茶     
妙华 《社区》2013,(14):50-50
以前我也喝茶,红茶、绿茶、花茶都分得出来,而且知道好坏。我还看过陆羽的《茶经》,看过云南古老的茶树王,看过杭州龙井茶树、茶垅和龙井寺旁古人专门用来泡茶的龙井泉.还目睹了工人制作茶叶的整个过程,甚至还听到很多关于茶的故事,和茶人们谈茶道,观赏茶艺表演。最玄的要算把禅和茶弄到一起的佛门中人了。  相似文献   

10.
感动还在     
一位老乞丐,走得非常累了。到了一户人家门口,他想讨碗水喝。有个孩子坐在门口,便进屋去倒水,主人说:"倒杯热水吧。"孩子取了一次性杯子去倒热水。主人看那乞丐一头花白的头发,又说:"大过年的,给他加点茶叶。"孩子于是加了茶叶,把一杯热气腾腾的茶端到老乞丐的手中。  相似文献   

11.
品茗与读书     
一缕茶香,一瓣书香,夫复何求?茶,清香扑鼻,给你提神醒脑;书,墨香轻飘,让你明理益智。坐在书案前,左手拿一壶,右手捧一书,神思随茶香和书香升腾,就有了"御风而行,泠然善也"的忘我之境。我之所以将茶与书放在一起,不只是人们读书时喜欢饮茶,饮茶时爱读书,实际上这两者脾性相同,神韵相通。当你将茶叶放到茶具里,冲上开水时,茶叶犹蜷,茶汁尚苦,茶水微浊,喝一口不得其中真味。当冲上第二杯水时,茶叶浮浮沉沉,逐渐舒展,茶汁微浓,轻啜一口,满  相似文献   

12.
正一入冬季,天气渐渐寒冷,有的人就不胜其寒,这时如果能饮一杯香浓可口的热茶那绝对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暖身之道。饮茶更是一种养生方法,大量的事例证明,茶的确具有养生保健、延年益寿、强身美容、防治疾病等功效。中国人一向很看重茶的"疗疾"作用,很早的时候就把茶称为"万病之药",这是从茶叶的药用机理的角度来评价的。在祖国的数千年文明中,有关饮茶与健康的记载很多。在医学  相似文献   

13.
(一) 繁昌县峨桥茶市发端于 20世纪 80年代初,1984年4月正式建立。经过20年的兴起与发展,峨桥已被誉为全国第一茶市,并形成自己的经营特点: 一是不产茶的茶叶之乡。峨桥镇周边至少在100里范围之内没有大的茶叶生产基地,地处偏僻的小镇也不是茶叶的主要消费地,就是在这个似乎与茶无缘的小镇上却神奇般地建成全国最大的茶叶批发市场。如今峨桥镇茶市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专门用于茶叶经营的用房5万平方米,经营茶叶的门面500多家,固定经营摊位1500多个,经营茶叶的品种300多个,市场上日均参加交易人数上万…  相似文献   

14.
假设你开了一个鞋店。一天早上,一名顾客进入你的鞋店要买一双12元的鞋子,他给收银员一张20元的钞票。此时正好收银员没有零钱,于是收银员拿那张20元的钞票到隔壁的饭店兑换成20张一元的钞票。然后,收银员把零钱找给了顾客。晚些时候,饭店的主人来找收银员说:"这张20元是假钞。"收  相似文献   

15.
茶叶多根据其色泽、工艺而命名,如绿茶、黑茶、红茶;但也有以某一特殊消费人群而命名的,如"藏茶"是指专供青藏高原居住的以藏族为主体的人群使用。其称谓在历史上并非固定不变,而是伴随着藏族的族称变化而变化。宋代"蜀茶"、元明"西番茶"、清末民国"边茶"以及当代"藏茶"等称谓,就明显蕴含了茶叶消费人群称谓变化的历史信息。文章通过对"蜀茶""西番茶""边茶""藏茶"四个称谓与藏族族称对应变化的历史脉络进行梳理,意在进一步分析其关联性,以加深我们对销藏川茶称谓流变及其历史内涵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雨花茶探源     
藜轶 《金陵瞭望》2009,(12):62-65
雨花茶就像南京这座城市,兼有南方的清秀和北方的大气。 虽说南京于2005年就获得雨花茶原产地保护,但雨花茶发源地在南京却有多个版本。从栖霞山、雨花台、中山陵,乃至溧水、江宁等地都传出过雨花茶正宗发源地的声音。南京雨花茶现状如何?南京雨花茶正宗发源地究竟在哪?种种争议的背后又有怎样的玄机?为此,本刊记者进行多处采访。  相似文献   

17.
一片叶子落入水中,改变了水的味道,茶由此诞生。这片叶子,承载着历史的演变,见证了东方文明的生成。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栽培以及利用茶叶的国家,是全世界茶的发源地和茶文化的鼻祖。武王伐纣之时,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社会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时期,茶叶已有一定的规模。先秦的《诗经》中已有对茶的记载。  相似文献   

18.
英使马戛尔尼与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戛尔尼访华的目的在于巩固与扩大中英贸易,重点是茶叶贸易。中英贸易开展后,英国各阶层饮茶日益普遍,输入量大增,茶叶贸易给政府和商人带来了巨大利益。马戛尔尼在各方撮合下,出于维护英国对华茶叶贸易特权,保证东印度公司的利益,并伺机收集与茶有关的一切情报出使中国。访华期间,他悉心考察茶事,收集茶籽送至印度培植,向乾隆提交保证茶叶贸易的国书,亲身经历了一次中华茶文化的熏陶。使华产生了两大后果:一是刺激了英国加紧茶叶试植活动;二是加快了鸦片换取茶叶的罪恶活动,导致了鸦片战争的爆发。  相似文献   

19.
细心的中国人不难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己生活中经常有了两个汉字的陪伴,那就是“银联”。在国内,“银联”几乎出现在每一张国人使用的银行卡上,  相似文献   

20.
回首高点情     
那鸟啼声,那忘年交,一个提醒、一份力量,我感到它的催促,我忘不了他们的坚持,看不见摸不着,但心中明白,这美好的见证,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未见之事的确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