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诗经》、《楚辞》龙凤文化审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龙凤文化源远流长。在西周至战国时期产生的两部伟大诗歌总集《诗经》和《楚辞》 ,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龙凤文化意义和审美价值。《诗经》的龙凤多单独描写 ,《楚辞》的龙凤则多在一诗中对举描写 ,体现了南北文化融合的鲜明特征。《诗经》、《楚辞》中的龙凤意象都具比兴与象征作用 ,而《楚辞》则更多了一分南方巫文化的神秘色彩。《诗经》和《楚辞》共同奠定了中国龙凤文化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2.
据说,早在800多年前,宋徽宗赵信发现宣和殿前的荔枝结果了,一群孔雀正在树下啄食一些掉落的荔枝,于是他想借此考一考那些宫廷画院的画师们,让画师来个当场写生。不久,画师们画出了一幅幅漂亮的孔雀荔枝图,宋徽宗看后,夸奖他们面得不错,只可惜都犯了同一个错误。听后,画师们个个纳闷不解。于是,赵估就说:“孔雀上土堆,你们都画成了先抬右脚,  相似文献   

3.
提起张静初的名字,绝对没有由她主演的电影《门徒》、《孔雀》那么耀眼。与周迅、章子怡这些天后相比,她的曝光率更是少得可怜。可是,这并不能否认她在新生代女演员中的地位,除了上面的作品,由她主演的《花腰新娘》、《七剑》和《玉战士》等等,都是在国内外各大影展上风光无限的热门影片,她甚至被《时代》杂志评为中国电影新势力代表人物。这个从闽江边飞出去的"孔雀姑娘",已经成了福建人民的骄傲。  相似文献   

4.
王瀛 《新天地》2016,(6):38-39
一只小小的易拉罐,转眼之间,就成为一幅幅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易拉罐手工艺画。京城老人刘燮昌5年成就了近千幅作品。易拉罐玩出大名堂,有人以数千元价格购买他的“一只鹦鹉”,有人以巨额高薪聘请他合作,他总是淡淡一笑,摇头拒绝。他的画只赠不卖,他免费给人传授易拉罐手工艺画技法,他说:“我喜欢这么玩,这就是找乐。”走进刘燮昌的易拉罐手工艺画家庭艺术馆,不禁会竖起大拇指:您玩的高啊,实在是高!  相似文献   

5.
毛主席纪念堂:一幅不让须眉的花木兰传神写照的工笔画《中华巾帼英雄图》(1.40米×0.70米)因画家对历史人物的高度理解和高超画技而成就一曲木兰辞新篇。北京人民大会堂:一幅书写大自然之美与祥和之气的工笔画《孔雀》(1.70米×1米),静静地聆听着中华民族每一次崛赳所发出的振奋人心之声。中南海:一幅屹立在东方地平线上长啸的双狮工笔画《雄风图》(2米×1米),长吟“雄风当中华劲,东方一啸惊西方”。天安门城楼:一幅凝华彩与壮美于五虎的工笔画《华夏雄魂图》(3.50米×1.10米),但见莽莽天地间,雄魂奔。……这些非同凡…  相似文献   

6.
在游龙戏凤故事的发展过程中,话本小说《客窗闲话》与杂剧《梅龙镇》和电影《龙凤店》,是非常重要的三部作品,这三部作品虽然围绕皇帝微服出游展开想象,但是在内容上还是有差异的,这就导致了主题相应地发生变化。《客窗闲话》突出原道说教意义,强调"戒色";《梅龙镇》描写充满神性的皇帝的情欲追求;《龙凤店》则展示了人性的力量。  相似文献   

7.
选取两幅帛画《人物御龙图》和《人物龙凤图》以及相关遗存图像、考古、田野、文献等资料,通过重构其图像仪式空间,将研究视角转到图像空间,对帛画图像重新进行解读和定义,阐明楚文化背景下凤舟仪式空间蕴含的意义.当今荆楚地域凤舟竞渡中的仪式符号与古代凤舟互为映射,是古代凤舟图像研究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8.
兰屿  王瀛 《百姓生活》2013,(3):45-46
家住北京西城区阜成门的刘燮昌,是一位热爱生活的性情老人。他用人们丢弃的易拉罐,剪切拼贴制作成一件件精美的工艺画,8年来共制作了300多幅易拉罐工艺画。  相似文献   

9.
《历史系男生》是一部以喜剧为外衣以历史观的探讨为核心的校园话剧。在幽默搞笑的台词下,蕴含着浓厚的人文底蕴,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幅风格迥异的历史图景。其中文学与历史的互动,对逸史奇闻的生动再现更是刷新了当代人的历史视野。本文从新历史主义角度出发,探讨《历史系男生》中所反映的历史观,旨在阐明新历史主义与当代文学的相通与实践。  相似文献   

10.
“孔雀东南飞 ,五里一徘徊”是汉末《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的名句 ,且是开头的二句 ,诗意甚明 ,似乎勿须多作解释 ,但仔细深思 ,仍然有一些问题困惑着我们 :首先 ,孔雀是一种什么鸟 ?产于何地 ?孔雀是雉类鸟 ,主要分布在东南亚一带 ,目前我国仅见于云南西南部及南部地区。南宋罗愿《尔雅翼》卷十三解释说 :“孔雀生南海 ,尾凡七年而后成 ,长六七尺 ,展开如车轮 ,金翠斐然 ,始春而生。至三四月后凋 ,与花萼同荣衰。”这说明至迟在宋代人们已熟悉孔雀了。但从历史文献来看 ,有关孔雀的记载却相当早。如《楚辞·大招》云 :“孔雀盈园 ,蓄鸾凰只…  相似文献   

11.
《孔雀胆》是郭沫若同志四十年前写成的一部历史剧。该剧结构精巧,情节曲折,人物性格鲜明,悲剧气氛浓郁,不失为一部有特色的作品。然而,自剧本问世起,便在评论界引起了争议。 据张颖同志回忆,《孔雀胆》初次演出之前,周总理在重庆看了剧本,指出:“在  相似文献   

12.
《圣经》中的基督教思想对西方文学的影响早已根深蒂固。艾米莉·勃朗特对来自神话文学原型的创造性利用,使得读者对她的小说《呼啸山庄》在心理上得到了一个最佳的审美距离。她笔下的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正在经历着当年亚当和夏娃那般守乐园的欢乐和失乐园的阵痛,正在步人类始祖复乐园的艰辛道路的后尘。《呼啸山庄》以其深情的笔墨向读者展示了一幅人类远古历史的现实画卷。在科学和宗教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人们正在或已经失去了自己的伊甸园。  相似文献   

13.
罗伯特·海顿(1913—1980)是20世纪美国黑人诗歌史上具有影响力的诗人之一。1962年罗伯特·海顿在《记忆的歌谣》里发表了《冬日的星期天》这首诗。整首诗以平实的语言展开了对儿时一幅生活场景的描述,却激起了读者对于爱与责任的深层次的体验与思考,诗中更是蕴含着一种因无法得到认同的痛苦和哀伤情绪。  相似文献   

14.
帛画主题似乎已经有了定论。无论是《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美术全集》、《中国美术通史》等宏篇巨作,还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美术简史》。《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等高校教科书,都认为帛画表达的是同一个主题思想——祈求死者的灵魂升人天堂,即权威的“引魂升天”说。如,汉代帛画“与长沙战国楚墓出土的两幅昂画《人物龙凤帛画》。《人物驭龙帛画》一样无非是祈求死者的灵魂升天。”①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学旮对这一所谓的不刊之论,发出了质疑。笔者也认为“引魂升天”说与当时的礼仪利制不符,只有安魂才是帛画…  相似文献   

15.
<正>当毛泽东之笔落于纸上,便是河山穿上了一袭银装,盛世风华再现眼前。《沁园春·雪》不仅是一篇颂赞新中国山河壮丽、国泰民安的壮丽诗篇,更是一次精神的呐喊,一场文化的复兴。这首诗带我们走进了一幅幅雪域英姿的画卷,让我们仿佛置身于那北国风光之中,感受着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阔气象。“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相似文献   

16.
《风骚比较新论》一书,科学运用比较方法,在综论中原文化影响南楚文化的宏观背景下,从“文学精神”、“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法”三大版块,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立体化地具体展开对《风》与《骚》在忧患意识、山水美意识、自然生态意识、龙凤文化、梦幻文化、弃妇情结、体制特征、比兴艺术等方面的异同比较,用事实证明《诗经》对《楚辞》全面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德宏之美,确实难用语言来形容,只能用孔雀的形象来概括。若问德宏到底有多美,那就看开屏的孔雀吧,开屏的孔雀,展开了德宏的全部美丽。    孔雀之乡  山川秀美的德宏州,最适宜美丽的孔雀繁衍生息。50年代到过德宏的人还经常在山脚、水边看到一群群的孔雀翩翩起舞。改革开放以後,养孔雀之风在德宏渐渐兴起,占地20多亩的畹町生态园养了3000多只孔雀,绿孔雀、蓝孔雀、白孔雀样样都有。在德宏,傣家人和孔雀融为一体,孔雀成为了傣家的一员。在德宏州的一些寨子,村道边、房顶上、树枝头到处是孔雀。傣家人对孔雀只有爱,绝不惊扰;孔雀对人也很…  相似文献   

18.
中国媒体的副刊,向来承担着对历史文化的记载与书写重任。以《成都日报》副刊"天下成都"为案例,分析其在现代化、全球化与商业化的冲突进程中,在不同思潮影响下,发生的文化转向与书写实践:"天下成都"设置的《寻秘记》《读城记》《蜀文蜀艺》《街巷》以及《金沙讲坛》等栏目,注重田野行走与文学审美性,探询远古文明与现代文明,记录城市内涵与文脉变迁。本文提炼其书写侧重点,以期组合出一幅版面上的时间地图。传媒副刊记录的区域历史与文化,不仅是文化遗产的寻根通道,更是对当下社会变迁进行审思性认知的有效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19.
一个偶然的机遇,一位出身中国、留学美国、周游世界的日本《读卖新闻》英美部记者,兼大阪府兵库县私立索爱大学东方艺术系主任森川康子小姐,看中了拙画,因工作之便,她于1984年、1986年,来桂林和拉萨采访,特地绕道合肥,屈趾寒舍,恳请我能去其校交流。还直率地要求我能即兴创作一幅现代抽象派或半抽象的无笔画,给她看一看。我毫不犹豫,迅速“甩出”一幅《孔雀开屏图》,顿使她喜上眉梢。她说:“我早在东京,就瞄准了先生的孔雀画。不知先生有否到过弗罗伦萨和巴黎?是否收藏一些西画原作?”我无可奉告。“那么你是在本土学习这些现代西方艺术技法的?”答曰:“受益于恩师林风眠”。  相似文献   

20.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绘画作品,开始时是画在一种丝织品——“帛”上面,这样便促使中国画形成了一种以线为主,施以淡彩的绘画样式。在中国画发展的历程中有两件作品特别值得关注:一件是湖南长沙陈家大山出土的《人物龙凤帛画》(战国),另一件是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丁字形彩绘帛画》(西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