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每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童年游戏。为了探寻多年后,记忆中不曾忘却的童年游戏是否有着何种特殊意义,本研究以童年游戏记忆为切入点,运用访谈法于D市N市共抽取40名20世纪60-90年代生人进行访谈,并总结提炼。研究发现,即便在时代变换下不可抵挡的发生了游戏群体消解、游戏条件商业化、游戏文化多元化的变迁。但由“自由自在”、“紧张刺激”、“忐忑不安”等情绪体验以及在“视觉”、“听觉”、“触觉”上的不同感受构成了60-90年代人对童年游戏“好玩”这一深刻而一致的印象,也是对游戏本质的理解。记忆是连通过去和当下的桥梁,通过记忆的重现和审视也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和把握童年游戏的意义,更好的对待当下儿童的游戏。  相似文献   

2.
童年趣事     
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童年发生的事情往往充满稚趣,又很有意思。你看,那会飞的梦,那一声“精彩”和“糟糕”……你的童年也一定有许多趣事,请你选择一两件最有趣的写下来。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也可以写这件事使你明白了什么。根据所写的内容,定一个题目,作文字数在四百字以上。  相似文献   

3.
童年是孩子最纯真最美好的对期。但在当前,“童年”已经“蜕化萎缩”,许多的语文课堂也在社会形态的冲击下模糊了儿童的界限,迷失了儿童的“特质”。从“儿童”的本质出发,解析“童年”这一特定阶段语文课堂的性质特点,对儿童语文的价值与建构做一番探究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写写童年。追怀逝去的时光,记录没有被岁月尘埃埋没的人和事。细数童年细事,写下留存在生命里的甜美或苦涩,能帮助教师洞悉童年的秘密,了解成长是怎么回事。童年经历梳理与表达的过程,是认识自我的过程,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醒书写者,他“怎么成为了今天的自己”。他再走进学生的时候,或许会选择更恰当的姿态,更有分寸的言语,更丰富自然的表情,更像一个成熟的教育者。  相似文献   

5.
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中多次提到“有准备的环境”、“适宜的环境”等,从多个方面论述了为儿童创设一个适宜儿童成长发展的环境的重要性。本文基于蒙台梭利的“适宜的环境”理论,在阐明“适宜的环境”之内涵的基础上,阐明了为什么要创设适宜的环境,并从创设适宜的家庭环境和创设有准备的园所环境两大方面论证了如何创设适宜的环境问题。家长、教师、学校作为儿童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三个角色,应当抓住“关键期”,采取适合的策略,相互配合为儿童创设适宜的成长环境,成为儿童自由发展路上的护航者。童年的秘密就在环境之中,为儿童提供适宜的环境既是促进儿童“实体化”进程的有效途径,也是成人了解儿童心理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6.
童年是幸福的,它是用五彩斑斓的梦编织的:童年是美丽的,它是由艳丽多姿的花串成的:童年还是快乐的,孩子们上的应是如花样童年般绚烂的花样课堂。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使阅读课堂“活”起来.让孩子们鲜明的个性在花样课堂上尽情飞扬。  相似文献   

7.
刘绍义 《中华魂》2013,(14):53-54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的这旬诗,一下子让我回到了童年,回到了魂牵梦绕的故乡。  相似文献   

8.
童年的精神分析:论田耳的小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田耳是一个出色的心理叙事的作家。童年是他重要的创作元素.也是精神分析学派极为重视的分析对象。本文分别运用弗洛伊德、卡伦·霍妮、拉康的理论,对田耳三篇有关童年的小说进行了精神分析解读,试图探求作者对人生命存在的沉潜思考。在《独舞的男孩》中,通过少女姚姿童年创伤性记忆的疗救试图弥补个体与时代的冲突,个体内心的冲突;在《夏天糖》中,通过童年小女孩和成年沦落风尘的兰兰的截然差异来表达人内心“理想我”与“真实我”的彻底分裂;在《坐躺椅的男人》中,通过小丁童年期与成年期的成长变异,证明自我最终是一个不能控制自己命运的存在,表达作者对他者化的主体的绝望。  相似文献   

9.
一个自童年起便富有幻想、热衷于科学并创造了大量小发明的“天才”少年,在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下,逐渐变成一个虽然考上大学却失去创新热情的“庸才”,从而透射出并且批判了我国现行高考制度对学生创新能力约束的弊端。  相似文献   

10.
    
小作者截取了两个不同的生活画面,演绎了自己成长的故事:童年的“我”活泼清纯、天真可爱;现在的“我”沉静稳重,勤勉好学,对生活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字里行间充满着对生活的热爱。  相似文献   

11.
表现人类童年的古希腊艺术,其永久魅力是和产生它的那个未成熟的社会条件密切相关的。作者从“以人为中心的艺术主题”、“理性主义的形式法则”、“以道德理想为最高境界的审美规范”等方面,对古希腊艺术审美精神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龙萦萱 《新少年》2009,(3):42-42
同样是童年,但我的童年和妈妈的童年相比真是天壤之别呀! 30多年前,妈妈一年级上的是“抗大”小学。那时候,教室里没有椅子,需要每天背着书包扛着椅子去上学。到了冬天,如果赶上值周,还要早早到学校生炉子取暖,得从家里自备生火的“劈柴”和“煤块儿”。  相似文献   

13.
在由“五四”发端的现代童年书写进程中,集中而深刻地表现童年成长危机的是以“文革”为历史背景的童年叙事。这类书写立足于个体意识和生命意识,着意于揭示童年生命在无理性的政治喧哗的历史年代中的成长困境并凸现其内在的骚动和迷乱,从一个天真而又不乏智性的维度深入拓展了关于“文革”的历史反思和主体生成的道德与人性关怀层面。  相似文献   

14.
林云帆 《华人时刊》2005,(12):26-28
玩具是每个孩子童年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朋友”,可随着孩子 的长大,则必然被弃之—旁。如今,不少家庭被“打入冷宫”的 昂贵玩具堆积如山。一位郑州女孩敏锐地从中发现了商机。  相似文献   

15.
橡皮糖     
于金池 《新少年》2009,(7):94-94
童年趣事如天上繁星,数不清。最有趣儿的,要数我冒冒失失吃“橡皮糖”啦。  相似文献   

16.
人的童年经验会对人的一生产生巨大而持久的影响。里下河作家多出生于乡村,对于他们来说,童年经验就是乡土经验。对乡土经验的倚重,对写实风格的追求,使他们的一些小说呈现出民族志的特点,可称之为民族志式的书写。其具体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自然(地理)环境的非虚构化、对“地方性知识”的“深描”、人物和语言的地方色彩。在全球化语境下,有着浓厚地方色彩的里下河小说的乡村叙事必将成为里下河地方性经验的“文化活化石”。  相似文献   

17.
乡村的篱笆     
陈芙玮 《社区》2014,(17):60-60
在物质丰盈的年代,许多儿时常见的事物,都成了时下孩子眼中的稀罕物。这不,读到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这“篱笆”便又是课上理当补充的知识。于是,童年的大门又一次打开,关于篱笆的记忆倏然返青了……  相似文献   

18.
一、童年,拿什么来歌唱你 课间,一学生在轻声哼唱:“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草丛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黑板上老师的粉笔还在拼命唧唧喳喳写个不停,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着游戏的童年……颂着这首歌,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童年多美好!童年,应是池塘边的知了,自由地歌唱:童年,应是花丛中的蝴蝶,欢快地飞舞……  相似文献   

19.
演艺圈同行一直褒奖佟大为性情谦和、成熟,“年龄不大心态却平和”,这与他的经历不无关系。“童年的一场意外”,促使他快速成长,早年的种种磨砺,令他带着一颖感恩的心去对待他人。  相似文献   

20.
从人性刻画的角度切入文本,来研究迟子建童年母题创作的独特方式;指出在童年母题的人性刻画上,迟子建以传统伦理道德为中心的人性观为依据,通过挖掘普通大众的人性和审视易被人忽视的人性的两个方面,采用强化“善”和弱化“恶”的手法,展现其创作中独特审美理解和温情的唯美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