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北京的饭馆里最不缺的就是人情味,有的奢华到了极致,有的便利实惠。这些老饭馆里发生的故事,让我们重新感受到那个时代北京城的生活气息。  相似文献   

2.
魏燕 《北京纪事》2016,(1):97-100
我的姥爷是满族人,镶黄旗,生于清光绪年间,其祖上随满族八旗兵进入北京.到姥爷这一辈,已经是第六代了,可以说是地道的八旗子弟.从我记事时起,姥爷住在北京市东城区西子胡同19号,这是一个老北京典型的两进四合院.姥爷住在后院,院子不大,有东西两个小跨院,住着9户人家.最让我难忘的是院中间的一棵大柳树,每当春季来临,柳树便发出嫩绿的柳芽,向人们传递着大地回春的信息.我喜欢柳树,更喜欢柳树下姥爷的小茶桌.  相似文献   

3.
九年前,我突然接到中联部寄来的一封信,打开一看是李一氓同志逝世的讣告,既未讲追悼会的日期,也没有让我去北京送别的意思,实际上就是一张通告,但我继续往后看,在另一张纸上印着他感人肺腑的遗言:“我的后事从简。只称一个老共产党人,不要任何其他称谓。不开告别会和追悼会。火化后我的骨灰撒在淮阴平原的大地上。”我最崇敬的一位老共产党人、师长、导师,就这样永远地、平平静静地离开了人间!  相似文献   

4.
依我的年龄,对于老北京是没有印象的,但是对于40年来北京的变化却有着切身的体会.变化着的北京是活的,是值得我们庆贺的,但是也有一些变化让我们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与体验.  相似文献   

5.
纪建国 《北京纪事》2016,(12):41-44
北京城有许多条老街道.老街上有许多东西,在这个城市发生了巨大变化之后才让人们深深地怀念.朝外大街上的清真饮食店,那些小饭馆做出的美味佳肴,就一直珍藏在老朝外人的记忆里.我的家就住在朝外大街附近,我在北京生活了50多年.33年前的秋天,我参加工作被分配到离朝外大街很近的一家运输公司当随车装卸工,从此每天在外就餐.这半个流浪汉的职业,让我吃遍了朝外大街上的每一家饭馆.那些清真饮食店确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相似文献   

6.
黄勇 《北京纪事》2016,(7):95-97
位于北京展览馆西侧楼,与动物园猴山仅一墙之隔的莫斯科餐厅,被北京人称为"老莫",45岁以上的北京人差不多全都知道它.文革前和文革期间,它一直是北京西餐的扛鼎之店,它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典范.那时节,去"老莫"吃过饭是一桩可以四处炫耀的资本,非高干子弟或大院帮主,很难成为那里的主顾常客.在我们的青春年月里,"老莫"绝对属于今天的"高端会所",我这么一说,您总该明白它当年有多高端、大气、上档次了吧?  相似文献   

7.
老“所长”     
田可 《社区》2005,(18):59-59
小时候,我家住在北京一座古旧的四合院里,那是一个很大的四合院,据说民国期间它曾是一个军阀的住宅,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我整个的童年,都是在这个四合院的怀抱中度过的,因此有关四合院,我有很多美好的记忆,其中一位老“所长”始终铭记在我的心中。这位老“所长”姓刘,是我们家附近房  相似文献   

8.
编读互动     
《北京纪事》编辑部: 您好!首先谢谢你们把《北京纪事》这么好的杂志带给大家,让我们感受到北京的风土人情和气象万千的变化。作为一个年轻的北京人,我深深地为它古老的文化氛围所感染,同时也为现代化下的变异感到无奈。 在7月号的《北京纪事》上,我看到一篇介绍一个白  相似文献   

9.
老北京文化与古城保护是唇齿相依的关系 专家们对于老北京文化与古城保护之间的关系持有一致的看法:它们之间是唇齿相依的关系. 张永和说,北京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旅游中心,它是一座消费城市,不是工业生产城市.它厚重的历史、城市定位,决定了城里面的古建筑的价值.老北京文化正是从老北京这片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没有了这片土壤,没有了这些古建筑,老北京文化也将唇亡齿落.如果把老北京的建筑都拆没了,别说外地人来北京,就是北京人自己恐怕都不认识北京了.  相似文献   

10.
《今日南国》2008,(17):39-40
它立春,它立秋,它荒芜,它重修,海棠依旧……红砖墙,老牌楼.琉璃瓦,写着拆,却不开口……这歌儿有没有让你想起日渐消失的纯正京片子,和北京妞儿愈发淡了的慵懒和劲儿。  相似文献   

11.
正说起老北京的茶馆,现代的北京人已经觉得太陌生。而老北京人却对它仍难以忘怀,它曾是京城的一道亮丽风景。从那种类繁多,星罗棋布的茶馆中,我们可以看到它蕴涵着厚重的茶文化积淀,它映照着浓浓的旧京风情。你如果有兴趣,就让我说给你听。大茶馆,顾名思义,一是规模大,房子多,最大的茶馆能同时容纳四五百人;二是气派大,是老北京茶馆中最高档的一类。一般大茶馆门前有两根立柱,上方装一横匾,成门字形,犹如一座单牌楼。横匾上书写着店家  相似文献   

12.
阿姆斯特丹,对于我这样的北京人来说,感觉很亲切。不仅仅因为那穿行无阻的自行车车流,更多的是它的宽容。自行车 这是我第一次到阿姆斯特丹,却并不觉得陌生--因为那穿梭在大街小巷的自行车让我想起了北京。 我在一个夏日的午后走进阿姆斯特丹。首先看到的是它的郊区。和许多欧洲  相似文献   

13.
人们都在感慨春节的年味越来越淡,年过得越来越没有意思。可是老北京过大年的内容可丰富了,一进腊月就有了过年的气氛。还是让我们看看老北京是怎么过大年的吧!  相似文献   

14.
梦圆紫禁城     
正人们常说"三十而立",其实细想想也还真是那么回事,而我也是即将跨入30岁门槛的人了,回首过往,我的内心充满了感激与满足。我有可以陪着自己一起笑一起哭的好朋友,我有时刻陪在自己身边的亲人;我有一份还算是让老家亲戚朋友羡慕的工作;我有一处号称位于北京七环外的Dreamhouse(其实是在河北燕郊);我有一个让他站着决不坐着的听话老公;最最重要的是,我们在北京  相似文献   

15.
杨医师:您好。我是一个情感细腻的人,非常重视亲情和友情,每每逢年过节,或是老朋友们的生日,我总不忘给他们去个电话送去祝福;我也希望同样收到他们的问候,可是有好几次最要好的朋友居然不记得我的生日了,让我很是伤心。另外,我觉得曾经  相似文献   

16.
奥运让北京向世界甩出了一张闪亮的名片,是奥运让北京市民特别是"奥运宝贝"们有机会显摆了一把他们的善良和热情.成功的奥运会,最功不可没且不该被遗忘的,是服务过它的人.  相似文献   

17.
吴惟 《北京纪事》2010,(10):97-99
虽然我不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但我巳在北京生活了半个多世纪,也算得上半个老北京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作为一位摄影人,我应当对北京有所回报。  相似文献   

18.
1 《平凡的世界》(以下简称《世界》)所展示的风貌,是我们预料之中的,也是路遥创作道路上的必然——追求与选择的必然,思维定势与张力幅度的必然,力所能及的功底与可能达到的高度的必然。它没有让喜欢他的读者失望,也没有让关注他的人们过分惊讶。用我的一位朋友的话来说:他使的还是“老枪法”,唱的还是“信天游”。不过,我想补充一句:生姜还  相似文献   

19.
魏晓彦 《社区》2013,(34):60-60
暑假里,我陪爷爷奶奶去探望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生活的姑姑一家。下了飞机,沿途最吸引眼球的是时常从路边闪过的一座座自行车停车楼,街上也是满眼蜿蜒不绝的自行车流。爷爷不由地感叹道:“这多像十几年前咱们的老北京啊!”姑姑看我新鲜好奇的样子,  相似文献   

20.
<正>狗能看家护院,鸡能下蛋打鸣。养蝈蝈不为别的,就是图个"穷蹦跶"。我家里养的这个蝈蝈名叫"老帕",因为它嗓门大,简直就是蝈蝈中的帕瓦罗蒂,我想,要是我家的老帕识谱,没准也能唱首《我的太阳》。一个玩蝈蝈的朋友告诉我,真正的玩家要给蝈蝈"点药",即在蝈蝈的身体上点一种药,改变蝈蝈鸣叫的音色。老帕虽然嗓子不错,但为了让它成为泰斗级的歌唱家,我按照朋友教的法子给它点药。我取了铜砂、松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