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问题,不仅是一个学术性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到无产阶级文艺事业兴衰成败的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问题。对此,毛泽东同志在那篇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里,曾有过如下的论述:在现在世界上,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为艺术的艺术,超阶级的艺术,和政治并行或互相独立的艺术,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文艺是从属于政治的,但又反转来给予伟大的影响于政治。这,应该怎样评价呢?列宁说:“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  相似文献   

2.
在论及革命文艺的审美特征时,毛泽东把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看作“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这既肯定了革命文艺的创作具有功利目的,也肯定了接受主体在文艺审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他根据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学说,指出:“在现今世界上,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的,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为艺术的艺术,超阶级的艺术,和政治并行或互相独立的艺术,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主张艺术脱离现实,脱离社会,脱离人生之始作俑者,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欧洲的唯美主义,唯美主义者  相似文献   

3.
文艺有没有阶级性的问题,不是一个什么新问题,而且历来都是论争的焦点,是两种不可调和的世界观对待文艺的根本分歧所在。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文艺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并且从来都认为“为艺术的艺术,超阶级的艺术,和政治平行的艺术,实际上是不存在的。”这种观念在大部分进步的文艺工作者中间也是解决了的,但也有一部分人还持着怀疑的态度,或者虽然在理论上承认,实际上仍然以为文艺不一定都是有阶级性的。在他们看来,不管怎样,文艺有它的特殊性格,就不一定都有阶级性。这也正是反映了文艺战线上的复杂性。去年12月号的《学术月刊》上发表了一篇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文艺理论主张和文学创作实践两方面论证了鲁迅对文艺真实性和倾向性问题的见地。文章指出,鲁迅提出反对“瞒和骗的文艺”、“大胆地看取人生”的口号和“敢于如实描写”的写作方法是现实主义艺术的基本原则,是达到文艺真实性的基本方法,也是对自然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等创作思想的批判;鲁迅主张积极的“写实主义”,他“理想的真实”观是反对艺术上的虚无主义、爬行主义和悲观主义的,又和夸大到绝对化的超现实的理想不相容;鲁迅认为,任何作家和作品都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只承认文艺的真实性,否认文艺的倾向性,或用文艺的真实性取代文艺的倾向性的观点是没有根据的,文艺倾向性是由主观方面的政治或思想的观念、态度或评价和客观对象的政治或思想的本质、本性或属性两方面决定的,优秀的文艺作品应做到文艺的真实性与倾向性尽可能完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周扬在文艺问题上的反思,由于未能触及他的文学观念和文艺理论体系的根本,因而不过是有限反思.周扬文艺理论体系的核心是文艺从属于政治、为政治服务.进入新时期之后,这个口号成为历史.此时周扬在反复强调文艺不能离开政治的过程中,重申文艺本身就是政治斗争的一种手段;重申文艺不但要服从虚的政治,还必须服从实的政治,即服从人.这表明他的观点实际上没有改变.周扬也承认过去有把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简单化、庸俗化的情况,因此提出应该允许文艺的范围和作用多样,不应该要求所有的文艺都从属于政治.又提出在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文艺与人民生活的关系、文艺继承传统与革新的关系三者中,文艺与人民生活的关系是基本的.还提出必须重视文艺作为意识形态的一个部门的相对独立性.但是,既然不能从根本上弄清要求文艺从属于政治、为政治服务给文艺带来的是什么,在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问题上,周扬的认识,终究不过是在旧城堡里踱步,他的局限也正表现在这里.  相似文献   

6.
文艺与政治关系的理论是周扬文艺思想体系的核心.周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功利主义文艺观,认为文艺为政治服务是革命文艺、社会主义文艺应有的品格.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他认为文艺是政治的一种形式,一切艺术是宣传,政治居主导地位.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周扬坚持文艺服从政治的根本观点,并结合解放区的文艺实践,阐述文艺要为政治服务就应当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斗争紧密联系起来.在新时期,周扬否定了文艺从属于政治的提法,认为文艺的功能不能限于阶级斗争的工具,要从多方面满足人民精神生活的需要.分析周扬文艺思想与时俱进的具体历程,有利于我们今天更好地认识周扬,认识文艺理论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7.
文艺的社会属性是什么?搞清这个问题对于我们正确理解文艺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处理文艺与生活的关系、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正确解决文艺遗产的继承与革新等问题,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艺属于上层建筑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经过五十年代初期批驳苏联特罗菲莫夫的“文艺非上层建说”之后,这在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中已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了。但近年来在我国文艺理论界却又出现了一种“文艺非上层建筑”说,其代表性观点就是朱光潜教授在《西方美学史》序论里的一段论述。朱先生只把“政权,政权机构及其措施”也就是  相似文献   

8.
一、文学政治导向的时代反思首先 ,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学不能脱离政治、超越政治。“逃逸政治的文学是没有灵魂的文学 ,而没有灵魂的文学是永远无法获得巨大的思想力量和强烈的艺术魅力的。”[1 ] 文学“永远都是通过美的形式和对美的创造而充当政治的艺术载体。无论创造者是否意识到这一点 ,事实都是这样。”[2 ] 因为任何作品中总是多多少少地 ,或隐或现地注入一定的政治态度和思想倾向。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 :“这当然不是说文艺可以脱离政治。文艺是不可能脱离政治的。任何进步的、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不能不考虑作品的影响 ,不能不考虑…  相似文献   

9.
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问题,是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两者的关系处理得正确与错误,直接影响着文艺的兴落盛衰。问题的提出远非今日始,早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就开始探讨这个引人注目的课题了。多年来,人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当然其中不乏精辟独到之见。这对以往的文艺发展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历史发展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新长征中,重新把这个为文艺家、政治家所共同关心的问题提上日程,对于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科学地总结三十年来我国文艺发展的经验教训,探索艺术发展的自身规律以及促进文艺的进一步繁荣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文学艺术创作的繁荣,在一定程度上,要依靠文艺理论的引导。敏锐、正确、深刻,真正具有创造性的文艺理论,对提高创作质量,促进创作繁荣,能起到重大的怍用;反之,则会将文艺创作引向歧途。近十年来,文艺理论的研究和探索是比较活跃的,如1979年关于悲剧问题、现实主义问题及人性、人道主义问题的讨论;1980年关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问题、艺术典型问题及共同美问题的讨论;1981年关于艺术规律、文艺反映社会生活本质问题的讨论;1982年关于如何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关于朦胧诗的讨论;1983年关于军事题材、青年题  相似文献   

11.
作为凝结和表现人类生存图式的一种精神创造过程的文学艺术,是有着其创作主体的。文艺的创作主体包括一切具有一定的审美意识且能按照一定的审美理想进行自由的艺术实践或创造活动的人。艺术家在艺术创造的主体中,居于重要的核心地位,在解释与映证艺术思维与艺术现象过程中,艺术家及其作品常常被当作艺术创造者的代表来作典型阐发。文章对人们在文艺创作主体认识上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审视与厘清。  相似文献   

12.
笼统地把文艺视为意识形态,或认为文艺是与意识形态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式,具意识形态性,都把文艺泛意识形态化。这些观点既不符合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原意,也不符合中外文学史的实际。马克思在《序言》中明确把文艺视为一定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式,其中部分属于意识形态文艺。文学史上存在着大量的非意识形态文艺和带意识形态性文艺。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和自由的精神生产区别的观点,说明应使意识形态文艺和自由生产的文艺并行不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赵凯  孙孝峰 《学术界》2012,(3):85-91,284
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研究的热点问题,它在文艺性与政策性两个层面,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文艺的价值取向与发展走势.上个世纪末“去政治化”倾向,是对文艺长期从属于政治的“矫枉过正”,理论上的偏颇与实践上的负面效应是有目共睹的.新世纪以后“再政治化”以及重构文艺的政治维度的呼唤,是对文艺与政治关系的重新审视,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文艺自觉.但其对“政治”概念的诠释,显然赋予了新的时代解读.重释“政治”内涵的丰富性与开放性特征;通过重读马克思主义原典、梳理与甄别文艺与政治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功能等;认真反思新时期以来文艺创作的经验教训,对于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重构文艺的政治维度,真正实现文艺自觉,无疑是一种正确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在一定程度上,冯雪峰的文学主张并不相悖于毛泽东制定的文艺新方向,但是他在一些重大的或根本的问题上又进行着自己的思考,从而保持了一种与当时普遍见解稍有二致却自成系统的见解,不过它仍然是在把握毛泽东文艺思想特质的基础上的创新。对现实主义旗帜的高扬,可以说是二者之间难分轩轻的重要原因。冯雪峰是一个真诚地相信马克思主义理论并愿意投身中国政治革命实践的人,尤其是作为党的文艺理论家,他的文学感受和人生体悟自然也和党的文艺政策、路线的脉博共振荡,因而其文艺思想也坚持着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  相似文献   

15.
关于文艺的本质问题,古往今来众说纷纭,观点各异.究其根源,研究方法的差异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的原因.以往那种或是把审美反映等同于一般的科学反映,或是把审美反映与科学反映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甚至用文艺的审美本性来否定其认识本性的观点和方法,都不符合文艺的实际情况.对文艺的研究,一方面要在辩证唯物论的反映论原则的指导下,运用审美反映的特殊方法来科学地把握文艺的本质.另一方面,也必须看到文学艺术活动不但与人的认识活动相联系,同时也与人的实践活动相联系.而审美建构论,则主要是揭示以实践为基础的"实践--精神"的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或艺术存在的具体方式的本质内涵,侧重从文艺主体精神创造性的角度把握文学艺术的本质.文艺活动是一个多层面的整体结构,对现实生活的审美反映是它的基础和核心,而艺术生产和艺术接受则是在审美反映的基础上,对艺术活动过程的具体展现.因此,对文艺这一整体结构的研究,在方法上也应该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即审美反映与建构的辩证统一和综合.  相似文献   

16.
<正> 在美学史上,泰纳和黑格尔一样,是美学艺术哲学论的著名代表。在他那里,美学就是“美的艺术哲学”,因此,他不像一般美学家那样把美的定义摆在首位,而是把艺术的定义或本质看作“美学的第一个和主要的问题”。这样,深入研究开掘泰纳的文艺本质论,就成为准确把握其美学思想的第一个主要问题。艺术的定义(本质)是什么呢?泰纳明确指出:一切艺术都是表现主要特征的。“特征”是西方美学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也是泰纳美学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搞清它在美学史上的来龙去脉及其意义,对于我们理解泰纳所谓“特征”的含义,把握其文艺本质论、典型论、批评论的性质和基调,有着关键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文学艺术的上层建筑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在文艺和政治关系问题的学术讨论中,有些同志完全忽视了文艺的上层建筑性质。在他们看来,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理论,今天似乎不再适用了。 因此,现在有两个问题值得商榷:第一,文艺是否属于上层建筑?第二,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理论是否已经过时?  相似文献   

18.
<正> 艺术的民族特性是文艺创作和文艺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文明社会以来,人类的一切审美艺术活动都在一定民族形式中进行,离开民族形式的艺术绝无仅有。但艺术的民族特性仅止于形式还是也包含着内容,是长期有争论的问题。文艺是民族的文艺,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其民族特性必兼及二者,而以神为主,形随神生,不可能只是个形式和手法问题。别林斯基说过,“每个民族的诗都带有那个民族精神的印记。”普列汉诺夫认为,文学  相似文献   

19.
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是一个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课题。正确地解决这个问题,对于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发展,对于文艺创作的繁荣,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因限于篇幅,仅从一般阶级社会中,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和文艺、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以及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这两个方面,试作初步探讨。一、在一般阶级社会中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在讨论文艺为政治服务这个命题是否科学的时候,当然不能不首先触及在一般阶级社会中,文艺与政治之间存在着何种关系,或者说是否存在着政治决定文艺,文艺为政治服务这样一种关系。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完整的革命世界观的一个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没有写过文艺理论大纲或美学专著,在他们的论述中也没有涉及文学艺术领域中的全部问题,但是正如历史上一切大哲学家都是大美学家一样,马克思和恩格斯也有他们自己的文艺思想和美学思想。马、恩的文艺思想是和他们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密切地交织在一起的,这种交织使他们得以从三个不同的角度(作为社会现象的文艺、作为精神生产的文艺,以及阶级斗争中的文艺)考察了人类的艺术实践,在文艺的社会本质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