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民生问题是执政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中国共产党巩固执政基础的关键.马克思主义最关注的是人的生活,最关切的是人的利益,最关怀的是人的发展,决定了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理论根源:古往今来的历史证明,人类历史就是一部人类依靠自身力量不断改善民生的历史,保障与改善民生是中国共产党必然选择的历史使命;在当代中国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巩固党执政的经济基础的客观必需,是巩固党执政的政治基础的应有内涵,是巩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的时代需要,是巩固党执政的组织基础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人类的物质文明进步的同时,必定从其自身生存的环境中进行索取并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这是人类满足自我需要,追求自身利益的结果.对这种利益关系的调整需要道德的规范,因此,道德与利益之间就存在着永远的矛盾和张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就必须正确对待和处理好道德与利益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利益就是主体在与客体发生联系时其需要的满足和实现.人有需要,而且总是力求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所以,人就会追求利益,自觉地趋利而避害.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在深层本质上乃是利益关系.人的利益及利益追求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上加以分类.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及利益追求的差别和冲突,主体不同需要之间的利益及利益追求的差别和冲突,主体不同时间之间的利益及利益追求的差别和冲突,构成了人们利益上的矛盾.妥善解决人们的利益矛盾,协调人们的利益关系,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4.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也是利益享有的主体.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多年来,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利益观,一直以实现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化的人民利益思想,并付诸于实践.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了前几代领导集体的人民利益思想并加以创新,从深化改革、制度建设、意识整合等层面不断探索维护、实现、发展人民利益的有效途径,满足人民对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生态利益的迫切期待,续写了党关于人民利益实现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需要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即为人的本性,人的需要分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发展需要三个层次,人的最基本的需要是生存需要以及人的最高的需要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马克思的需要理论是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以辩证唯物主义为其理论基础,采用宏观的研究视角,采用整体性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人的需要。改善民生应以马克思的需要理论为指导,从人的需要出发,去满足当前广大人民最迫切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改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这对于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具有重要意义。”共产党员,不管是哪个民族出身的共产党员,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出身于各民族的共产党员,都必须是执行这个决议、改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的模范。在改善和发展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中,出身于各民族的共产党员怎样对待本民族的利益同其他民族的利益,是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党的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其主要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的群众路线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哲学基础,具体表现为: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决定了我们要一切为了群众;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创造者,不仅创造了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还推动了社会变革,这决定我们要一切依靠群众;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论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过程,决定了我们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准确理解并把握党的群众路线产生的哲学基础,有利于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推进和谐社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8.
在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条件下,我们党贯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的传统能力受到了挑战.这些挑战集中表现在党如何处理资本与劳动、公权与民权、经济发展与利益分配的关系.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好人民利益,需要提高社会利益的整合能力、民主政治的运用能力、制度安排的保障能力和执政为民的防变能力.检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执政能力有多种指标,但最终要看实现人民利益的程度.具体地说,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要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争取最高的民意支持率.  相似文献   

9.
满足利益需要、实现生存发展是人类活动的目的.在实现这一目的活动过程中,人们之间形成了以利益合作和利益冲突为内容的利益关系,利益关系反映出人的生存发展状态是合作与冲突相对立统一的竞争性状态.法是利益关系的调整器,是协调人们竞争性生存发展状态的控制器.经济法的任务,就是在物质利益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经济活动过程中,规范人们遵循付出相对最小化的成本,获取相对最大化的收益的原则,以最优化的社会资源配置方式满足利益需要,实现人的全面的生存发展.因此,经济法就是以经济活动为内容,以"经济性"为原则制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相似文献   

10.
利益源于需要,且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需要.由于需要的产生包括了主观欲望和客观世界的刺激两个原因,利益也包括了主观动机和客观物质手段两个方面,因而利益的实现就必须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改善客观条件.所以,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就必须做到:一方面,要以人民的愿望为出发点,充分发挥人民的主观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又要为人民实现自己的需要和愿望创造良好的客观条件.  相似文献   

11.
以人为本: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理念的价值诉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人为本作为党的科学执政理念,是党在新时期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总结党执政经验教训而得出的重要结论,是党在执政理念上的与时俱进.毛泽东思想确立了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邓小平理论指出了社会主义根本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的利益需求,实现共同富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一历程彰显了党对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不断丰富和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正> 利益作为唯物史观的概念,是人类生存、享受、发展的物质和精神需要的直接表现。人类的生存资料,享受资料,发展资料构成利益的内容。人们在一定生产体系中的地位,决定其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要,从而形成利益的现实形态,通过物质利益、政治利益、精神文化利益表现出来。在一定社会生活条件下,社会、民族、阶级、集团、个人为了生存、享受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对我们党的初心使命进行了深刻阐发和论述.初心使命是深植中华血脉、立足中国国情、深得人民拥护的中国共产党人独有的政治追求.这一宏大的政治理想是把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同中国政治发展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在强化党的根本宗旨、密切联系群众上具有独特的政治优势;是把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同中国政治发展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在增进人民福祉、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上具有独特的政治优势;是把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同中国政治发展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高质量发展上具有独特的政治优势.  相似文献   

14.
刘元珍  赵洪军 《东岳论丛》2006,27(5):195-196
要将以人为本执政理念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当前的着力点是树立正确的发展观,使经济发展成果真正用于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努力实现人们在政治和文化领域的全面发展;采取切实的措施,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尊重和维护每个人的正当利益、正确处理当代人的利益与未来人的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15.
农村改革发展进程中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的重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着重研究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强调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保障农民权益,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这就需要切实保证农民在农村改革和发展进程中的话语权.然而,当前我国农民利益表达机制还存在不少问题和缺陷,从而使农民的话语权处于一种很不充分的状态,远不能满足农民利益表达和诉求表达的需要.因此,在推进农村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中,必须重新构建农民利益表达机制.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始终认为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实践中将人与社会进步的有机联系人为地"折断"与"阉割"直接导致了实践上社会发展价值向度的严重偏离.因此,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一切活动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需要的社会.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不甚平衡,社会矛盾复杂情况下建设和谐社会,无疑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必须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在全社会建立公平的机制、公平的规则、公平的环境、公平的条件和公平发展的机会.同时也要建立利益协调机制,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的利益,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还要强化公民社会,让公民可以组织起来,能够进入国家的公共政治,参与公共政策的决定.  相似文献   

17.
人的生态需要本质是指人在生存、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对自身与自然环境之间平衡、和谐关系的需要,具有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二重性特征。人的生态需要的满足,是人维持生存的基础,也是人实现发展的条件,人的生态需要的满足状况决定着人的生存和发展状况。生态文明建设是满足人的生态需要的现实途径,对于促进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来的民生建设之路可见,党的理想信念建设与民生建设具有一致性。要改善民生,加强党的理想信念建设,应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民生建设和理想信念建设提供理论支撑;集中力量发展先进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为改善民生和加强党的理想信念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促进民主进程,加快改善民生,巩固党的理想信念;改善文化民生,继承发扬理想信念建设的文化根基,抵制动摇党的理想信念建设的庸俗文化,等等。  相似文献   

19.
试析价值论研究的人道主义底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价值论研究的是人对外界物满足自身需要的评价。康德提出人的需要的满足应合乎道德 ;马克思将人的最高需要确定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现代西方哲学以理性主义或非理性主义的方式关心人 ;当代环境伦理学把价值观念扩展到生物和生态系统 ;在我国 ,邓小平将人民利益确立为全社会最高的价值标准 ;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也体现了以人的自身发展为中心的意向。这些都说明了价值论研究与人道主义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人的利益问题,不能不研究人的需要。捷克经济学家奥塔·锡克在《经济——利益——政治》一书中对需要和利益的关系作了这样的描述:“一定的需要或爱好形成人们的利益。利益是以特别强烈地和比较持久地满足一定需要为目的的”。这个观点有一定道理需要总要表现为需要主体对某种目标的渴求或欲望,但如果只从心理现象本身去理解需要,就难免流于荒谬。唯物史观告诉我们,必须从人与环境的联系中去理解人本身,理解人的需要当然也不能例外,只有从人和环境的联系中,我们才能把握需要的实质。另外,必须用辩证的观点去对待人的需要,人的需要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这种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