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十二五”我国发展方式转变的趋势与重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今后五年,我国将处于以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的第二次转型与改革的关键阶段。这一次转型与改革具有很强的时代性特点,不仅要从外部以及外部市场的变化看发展方式转变的迫切性,更要从国内需求结构变化的大趋势了解和把握发展方式转变的现实需求与基本趋势。当前,我国社会需求结构变化的基本趋势集中表现为从生活必需品到耐用消费品、从私人产品到公共产品,它体现为从物的发展到人的发展的脉络,其基础在于我国开始进入发展型新阶段,本质在于人对自身发展的基本需求。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化必然要求发展方式的相应转变。从总体趋势看,“十二五”是以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的第二次转型和改革的历史起点,是改革发展实现历史性转变的关键五年,迫切需要实现“四大转变”:即从投资主导转向消费主导、从工业化主导转向城市化主导、从公共产品短缺转向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中高碳经济转向低碳经济。实现这些转变,关键在于政府转型,要求政府果断地放弃GDP增长主义,实现由“经济增长”向“经济发展”的转变,由“国富优先”向“民富优先”的转变,由“做大蛋糕”向“分好蛋糕”的转变,国有资本由“盈利性”向“公益性”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库尔德问题是中东地区民族国家建构的重要问题。伊拉克库族经历族群民族主义孕育和长期发展,率先实现了自治目标。2003年伊拉克战争后,中央政权约束力下降,库尔德族群民族主义开始向民族主义转型。中东剧变后,随着地缘政治环境变化,库族面临独立建国的历史机遇。与此同时,自2003年伊拉克战争后,在美军占领当局主导下,伊拉克在分权制原则基础上建立联邦政府。但联邦制的架构存在结构性问题,伊拉克实际上仅建立了准联邦国家。库族独立运动对伊拉克联邦的存在构成严重威胁。但由于库尔德独立的内外条件尚不成熟,这使它留在联邦与什叶派一起主导伊拉克政治发展,联邦内暂时以教派分权的固定框架维系脆弱的平衡。  相似文献   

3.
苏联解体后,作为对向西方“一边倒”外交和“休克疗法”式激进改革的反应,具有强烈地缘政治倾向的欧亚主义思潮很快在俄罗斯社会重新兴起,并在政治、社会,特别是外交领域产生了很大影响。现代欧亚主义以转型以来俄罗斯势力衰落与艰难转型为背景,以恢复俄罗斯在全球格局中的大国地位为宗旨,努力探索本土传统及地缘空间特征影响下俄罗斯的发展方向。针对俄罗斯在欧亚大陆的目标及与此相适应的战略,现代欧亚主义者的构想大致可以分为激进派、文明派和稳定派三种。  相似文献   

4.
朝鲜半岛的地缘政治意义及其对我国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朝鲜半岛的所谓地缘政治意义只是在特定条件之下形成的相对的政治现象,它亦有形成、凸显、弱化、消失等不同状态。从历史的角度看,朝鲜半岛冲突状态下地缘政治意义的凸显给中国带来的是负面影响。以我国的东北亚区域战略目标为坐标,可得出简单的结论,即只有防止朝鲜半岛冲突状态下地缘政治意义的凸显,才能使朝鲜半岛凸显出地缘经济意义,此时朝鲜半岛的状态最符合我国的发展利益。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中国大力实施海洋强国战略,保护本国的海洋权益和海外利益,加快海洋资源的开发,积极发展海洋经济。但由于海洋权益的外向型特征、特殊的地缘政治特点和历史原因,中国与周边国家的领土和海洋争端加剧。尤其是在美国加快战略重心东移、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背景下,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海洋权益之争常被美国所利用,中国的海洋地缘政治压力迅速增加,中国的海洋强国战略受到严重挑战。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主流的国际大背景下,我国应该充分发挥外交的智慧和艺术,利用政治谈判手段和平解决海洋争端,尤其要着力解决中美两国在东亚地缘政治中的利益冲突,寻求两国间更大的合作空间。  相似文献   

6.
民初政治调和思潮深具由妥协实现民主转型的政治智慧,其衰落不仅在于身处激进时代的"不合时宜",更在于民初的历史土壤不适宜妥协政治文化的生长。决定思潮衰落命运的是与生发妥协的英美截然相反的历史土壤,不仅有深厚的帝制大一统结构下专制强王权、一元论与人治等政治文化传统,而且有"国家强于社会"、农民阶级与小农经济占主导的东方农民社会。  相似文献   

7.
地缘战略是以空间关系为基础的国家战略。特殊的资源、区位条件和民族构成、历史文化使新疆具有欧亚政治板块的接合点、石油战略上的敏感地带、陆向开放的前沿、地缘政治轴上的桥头堡等综合地缘战略优势,并成为我国陆权的枢纽。该文认为认识并利用这种优势对开展与中亚及世界各国的互信合作,巩固我国的陆权及空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我国新社会阶层希望获得政治认同、实现政治公平以及实现政治领导的政治诉求,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传统官本位政治文化向现代民主型政治文化、传统封闭型政治文化向现代开放型政治文化以及传统家族伦理型政治文化向现代公共理性型政治文化的转型;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在我国政治文明的现代化进程中享有崇高的历史地位,起到了发动机、催化剂和指明灯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缅合资的缅甸莱比塘铜矿抗议事件的发生,反映了围绕2015年大选缅甸国内各方政治力量的布局与角逐,其背后的更深层含义是反映了民主转型过程中的政治风险问题.为了在转型所造成的政治权力真空中取得优势地位,缅甸各方政治力量或求助于民粹主义,或利用民族主义,客观上加剧了转型期政治风险.从中吸取的经验是:转型方向、方式和路径必须获得全民基本共识,警惕精英阶层与大众阶层分化加深;转型顺序应该是先国家层面后地方层面;主导政治力量具备政治控制力,政治制度兼具稳固度与弹性;政治上对国家认同的优先性是国家转型成功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0.
冷战后西方地缘政治研究的进展、问题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汉文 《国际论坛》2013,(3):1-5,79
冷战后西方地缘政治研究通过对传统地缘政治本体论、方法论和历史实践的反思,深刻批判了传统理论中的物质决定论、国家中心论和霸权主义色彩,丰富了地缘政治的分析层次和研究领域,对地缘政治研究的未来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但与传统理论相比,冷战后西方地缘政治研究在学科建设上仍存在一定问题,政策操作性较为薄弱。  相似文献   

11.
新经济崛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在新经济推动下,新一轮社会转型浪潮席卷全球,以传统农业经济为根基的中国乡土社会结构同时面临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向以新经济为主导的后工业社会的双重转型。把新经济引入中国乡土社会,则必须重新对新经济浪潮做出社会认定,对新经济崛起与中国乡土社会结构转型做出历史定位,以保证在新经济浪潮下中国乡土社会结构转型的良性运行。  相似文献   

12.
从历史观的差异考察中蒙关系中的文化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蒙关系中,双方经济关系的发展与其政治互信却呈现二种反比例增长的趋势,双方历史观的差异就是这种政治互信缺乏的一个例证,而中蒙历史观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双方文化的差异性.中国的文化是一种"天下主义"主导的文化,而蒙古文化是一种"民族主义"主导的文化.不仅如此,由于受到历史和地缘的影响,蒙古国文化中存在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文化冲突凸显了政治互信在中蒙关系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合肥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历史文化名城,三国时期即为著名的商业中心城市。如果从历史时段来看,从秦汉开始至1949年,合肥城市功能和地位发生了较大的变更,由"市"向"城"转变,即由商业中心城市向政治城市转变,由经济功能为主导向政治军事功能为主导转变。这在中国城建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4.
我国社会在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中,各种学术评价机构在强大的工具理性主导下,假以不断进步的信息技术手段研制出的各种学术评价结果被异化和泛化使用,由此产生的消极影响也愈演愈烈。而回顾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不难发现,如果仅以国家政治价值理性主导学术评价工作所带来的危害往往比单纯工具理性造成的负面影响更多。因此,在今后的学术评价中应以正确的价值理性为体、工具理性为用,多方参与共同建立主体间性的学术评价场域;政府管理部门应平衡使用定量与定性评价结果;评价机构应细化分类,注重差异性和整体性;评价人文社科期刊不能仅靠"影响因子",应以文评刊。  相似文献   

15.
由于中国在东亚的地缘枢纽地位,东亚地缘政治结构的变迁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安危和国家战略的选择,而中国的发展和国家战略的选择又反过来重新塑造东亚地缘政治结构,两者间存在着强烈的互动关系。本文首先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比阐述了中国在东亚的地缘枢纽地位。然后简要地追溯了1840年以来东亚地缘政治结构变迁的历程。最后分析了中国和平发展对东亚地缘政治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冷战结束后,世界地缘政治格局迅速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中国及时适应地缘政治发展的时代背景,打破了意识形态和两极思维的禁锢,以地区主义和全球主义的地缘战略为核心,积极参与和推动多极化世界地缘政治结构的构建,增进了同世界各国特别是地缘政治大国关系的相互依赖性,开拓了本国发展的地缘政治空间,为中国的和平崛起和现代化建设赢得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7.
新经济倔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在新经济推动下,新一轮社会转型浪潮席卷全球,以传统农业经济为根基的中国乡土社会结构同时面临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向以新经济为主导的后工业社会的双重转型。把新经济引入中国乡土社会,则必须重新对新经济浪潮做出社会认定,对新经济倔起与中国乡土社会结构转型做出历史定位,以保证在新经济浪潮下中国乡土社会结构转型的良性运行。  相似文献   

18.
文学批评方式是实现批评的桥染与媒介。批评方式有:主客观统一、思维的共性与个性统一、主导方式与方式的多样性统一等属性。中国当代文学批评方式的嬗变:政治批评——大批判牡评——新政治批评——历史审美批评。真实性、思想性和审美性是历史审美批评的标准。文学批评方式的开放要求在历史审美批评方式的统领下,有其它方式如发生学批评、形态批评、系统批评等多样化批评方式的参与。  相似文献   

19.
政治发展要兼顾、平衡民主与权威,兼顾及平衡民主与权威是人性与社会发展理性结合的必然要求,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应有之义。现行权威政治构成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现实背景,民主政治的发展途径必须在现实的权威政治框架内寻找,利用权威与民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具体统一性及权威政治对民主政治发展的积极主导与促进作用,在权威政治的主导下,为未来的高度民主政治做铺垫性的主体动员和实体性的制度准备,实现权威政治向民主政治的自然历史过渡。  相似文献   

20.
后现代建筑是对现代主义建筑在全面反思的基础上完成的反叛和超越。它抛弃了后者对功能主义、纯粹主义、标准化和模式化的追求,转而走向复杂、含混、多元、反讽和戏仿等后现代风格。从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的转型绝非仅是美学风格的转型,更是在西方社会由生产主导转向消费主导以及由精英主义转向民粹主义的大背景下实现的文化政治的转型。从建筑领域审视这场现代与后现代之争,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西方社会近百年来的这两种最主要的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