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红梅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233-235
针对阜新市创建资源枯竭转型示范市过程中不能忽视生态建设这一现实问题,采用理论分析与现实结合的方法,论述了阜新市创建示范市生态建设的哲学依据、现实基础和建设措施,表明生态建设要以生态伦理学为哲学依托对阜新创建示范市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葛绪广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0(5):50-52,64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人地关系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其中有一条主线就是生产力。根据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人地关系也可相应的划分不同的阶段:人类崇拜自然的原始发展阶段、人类改造自然的农业文明阶段、人类征服自然的工业化阶段和谋求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阶段。综合分析可知,地理学中的人地关系是一个动态演化的过程,具有地域性、复杂性、相关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裘晓雯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2):6-9
考证分析了位于福建省境内的万木林的历史渊源、悠久的森林保护史和丰富的生物资源,指出万木林是由原人工杉木林逐渐演替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性植被,是人类营造保护森林和森林自然演替相结合的实例。从现代生态学角度,提出万木林对生态自然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代际公平,以及人类在善待自然、正确处理与自然关系等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林建华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4(4):17-19
转型经济学在西方经济近百年的演化发展过程,确立了它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理论体系。由于它关注的核心是“经济转型”,因而对转型国家无疑具有现实意义。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问题分析,就可以从转型经济学获得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5.
"右玉精神"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文献资料和关键人物访谈的方法,以微历史的视角对山西省右玉县生态破坏史进行了溯源,并解析了山西省右玉县生态建设的历程。右玉县生态建设的成功需要久久为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为前提,右玉生态建设实践就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右玉答卷。右玉生态建设的成功得益于始终坚持党"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宗旨,走群众路线,实事求是,循序渐进,规划引领。右玉精神是对右玉过去的肯定,右玉需要在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尊重科学精神,努力推进制度建设上着力,继续把"右玉精神"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6.
胡光伟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3):52-55
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性和区域性的污染与生态环境破坏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这种不协调的人地矛盾在新农村建设中表现得越来越突出。固始县作为新农村建设大军中的一员,其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也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而突显。因此,在研究固始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对其人口、资源与环境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以期找到固始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7.
关中平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SD模型及仿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渭河流域关中平原为例,在深入分析系统内外因素及其反馈关系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动力学(SD)构建关中平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模型,以模型为基础,建立了关中平原发展的三种可能情景,即理想条件下、资源约束下、资源环境约束下。采用Vensim PLE软件进行系统仿真模拟,获取三种情景下系统的仿真结果。对模拟结果分析显示:水资源和环境污染对未来关中平原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盲目的追求经济发展将使资源和污染更为恶化,必须将水安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作为建设中的重点。仿真的结果对关中地区未来发展战略制定提供了理论和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8.
宋代是我国人地关系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人口数量和耕地面积都得到了显著增长,并且人地矛盾趋向复杂化。与前朝相比,宋代人地关系发展变化主要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由于战争的原因呈现人地关系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二是人地关系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特点;三是自然环境对宋代人地关系双向交互影响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美国第一次镀金时代发生在19世纪中后期,南北战争后经济快速扩张,一路高歌猛进。第二次镀金时代是指从里根执政到2007年金融大危机之前的二十多年,经济再一次放量增长,持续繁荣。然而,经济上的增长并非零代价,它伴随着对弱势劳动群体利益的牺牲、对社会长远利益的忽视以及对自然资源的滥用。美国两次镀金时代所产生的问题以及政府对应的调控措施希望能为发展中的中国提供些许借鉴。 相似文献
10.
姜志德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
人地关系经历了由协调阶段向对立阶段的演变过程。传统经济学是人地关系对立的产物,未来经济学应该沿着重新建立协调的人地关系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人地关系演化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征,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人地关系演化到高级阶段的发展模式。并针对当前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提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官巧燕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5):70-72,80
在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地关系的变化始终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为此,当今人地关系的协调,必须转变工业文明的生产力发展模式。本文在分析不同阶段社会生产力的类型和不同生产力类型下相对应的人地关系后,提出发展生态生产力以协调近代人地关系,并指出发展生态生产力的意义及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韩建业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6(2):55-58
我国西北地区全新世自然环境经历了3次较大的波动和若干小波动,先秦时期文化可以分为至少4个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自然环境及其演变对该地区先秦文化发展存在显著的制约和影响,人类开发对脆弱的西北自然环境的破坏逐渐增加,但并未超出环境的承载范围,先秦时期的人地关系总体上比较自然和谐。 相似文献
14.
15.
柳晨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119-122
资源型城市转型做为一个全球性的经济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的关注。本文在借鉴法国洛林地区、日本九州地区,及辽宁阜新和抚顺的经济转型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对陕西省各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基于对可再生能源首要性和优先性的充分认识,德国选择了以可再生能源为核心的能源转型战略,并提出了积极的能源转型方案。明确的上网电价、灵活的电力市场以及多领域市场开拓为可再生能源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使德国在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道路上取得明显进展。能源转型也是一个复杂的博弈过程,其中成本、技术及利益调整等难题也困扰着德国。中德两国面临着相似的能源与环境挑战,德国能源转型的经验对推进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今时代,中国正面临因快速城镇化发展而带来的诸多问题。苗族地区城镇化如何发展,需要从一个多维的角度去审视和考量。地理环境不是既定不变的体系,不同的人群都具有能动性的选择能力,人在改变着能够改变的人地以及人与人的关系。城镇化发展不仅改变了人的空间移动、居处模式,而且改变了产业结构、交往方式与价值观念。苗族地区城镇化,必然牵连到苗族传统文化对城镇化的调适与文化转型。 相似文献
18.
长株潭两型社会林业生态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株潭两型社会获批给区域生态建设提供了良好契机,林业生态建设是目前生态建设的首要任务,两型社会建设和林业生态建设的最终落脚点是生态文明。目前该区域局部环境状况恶化、森林覆盖率、城市绿化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城市社会发展不可持续。在提出构建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的背景下,沿湘江流域和三市结合部布局生态公益林带,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和都市生态圈建设,对保护湘江水质、改善区域环境、支撑两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9.
湿地是全球最重要的三大生态系统之一,对于地处半干旱地区的山西尤为重要。今天的山西水资源严重短缺,而历史时期的太原盆地曾是湖荡沼泽遍地的水乡泽国,昭余祁与文湖等是汾河流域中游著名的古湖泊。宋、金以前,湖面广阔,多捕鱼之利。元至元十一年(1274),昭余祁基本消亡,文湖到了明万历四年(1576)彻底消亡。直至民国,太原盆地的河流迁徙频繁,水旱灾害不断。自然环境的变迁与人类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类活动对环境变迁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同时自然对人类活动也有着巨大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20.
石建平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2,(5):6-9
人地关系既是一个古老的命题,又是一个随时代变化和科技进步呈现不同阶段特征的概念.本文在阐述历次科技革命对人地关系影响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新科技革命促使人地关系变化出现的新特点,提出应依靠新科技革命成果构建和深化"人地关系协调论",进一步强化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建设,为协调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