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1 毫秒
1.
我国少数民族谚语有一部分是民族习惯法的重要表现形式,它们体现阶级专政本质,各阶级在法律上的不平等和政权对习惯法的强制施行,具有社会调整功能、社会规范作用,不同于仅受社会舆论力量制约的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2.
少数民族谚语中与儒家思想相通的价值观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思想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广泛传播以及少数民族群众对其接受度的认识和研究中,前人普遍单向地从儒家思想“化夷”的思维角度出发,忽略了各少数民族对儒家思想的接受有其自身的思想基础———二者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共同的基本价值取向。本文鉴于谚语在少数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探求各少数民族蕴含的价值观及其与儒家思想价值体系产生共鸣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林业谚语是千百年来人们处理林人关系的经验总结。西南少数民族中传承着丰富的林业谚语,是西南少数民族利用森林与认识森林的思想结晶,其间隐含着用林—护林—用林的林业生态逻辑,其内核是林人共生思想。分析西南少数民族林业谚语,探寻西南少数民族与森林相处的思想轨迹,从中探取森林可持续利用的秘诀,可为处理现代社会因森林遭到毁坏而导致的生态问题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除汉族谚语外,还有各少数民族自己的谚语,这些谚语都是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尽管各族谚语风格不尽相同,但各族人民在创造祖国文化的过程中,它反映了各族人民对客观现实的认识与在实践中的经验,对祖国的文化增加了夺目的光彩,都应分别加以研究、整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语言更富于时  相似文献   

5.
译理 翻译,难不过诗,严不过谚。谚,曾被称作“浓缩的哲理诗”。它有诗的博蕴、意境和神韵,而表达却比诗更简约,更凝炼。故此,它既有译谚之“严”,更兼译诗之“难”。所传“谚语不妨信口译述”之说,实属惊人的误解。 抱憾的是,在我国民间文学研究中,谚语研究颇为薄弱;在谚语研究中,少数民族谚语的汉译研究,则薄弱尤甚。唯其如此,当今少数民族谚语的汉译才愈见其难! 上述问题的存在,有其历史的客观原因,亦与人们对此注视不够有关。突出表现有:以往对少数民族谚语大多停留于零星的采集、翻译和发表,未能展示民族谚海之浩渺广袤、  相似文献   

6.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随着经济全球化,民族地区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各少数民族社会的政治结构势必转型。我国各少数民族将通过意识形态的创新与发展、民族地方各级政权政治活动的民主化、民族地方各级政府职能的转变,实现政治结构的转型,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使各少数民族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相似文献   

7.
谚语的民族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谚语是民族的智慧、经验的结晶,也是民族语言词汇材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谚语.它从产生到发展都与民族的种种特性紧密相联.谚语反映了民族的历史事迹、自然风貌、文化传统、心理状态、乡土习俗、宗教信仰等方方面面.认识谚语的民族性对了解、研究民族的历史、社会、文学、心理、民俗、语言都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8.
民族迁徙是解读我国民族关系格局的重要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中国少数民族的迁徙,不仅是认识和解读我国各民族自身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认识和解读我国多民族格局形成、发展以及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古代少数民族通过东西和南北向的迁徙,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得到了广泛而密切的交流。社会经济发展、自然生态环境的变迁、战争和民族政策的变化促进了民族的迁徙。中国古代少数民族迁徙使有关少数民族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变化,促进了有关各民族族体的交融和整合,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化的“涵化”;少数民族内迁对中原政治、经济、文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少数民族教育是我国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国前,由于我国各少数民族人民长期处于阶级和民族的双重压迫下,民族经济极端落后,民族教育也长期处于十分落后的状态。同时,与各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相一  相似文献   

10.
谚语是人类传承认知成果的一种言语艺术。由于各民族文化的差异,谚语在托物言事、陈情述理时,受制于不同的语言文化心理,显示出不同的语言选择,进而形成了不同的民族风格。谚语申诸多带有民族语言选择倾向的、体现民族文化特征的格素,就是谚语民族风格的载体。与汉民族及其他民族的谚语比较,回族谚语以其具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文化意蕴,在谚林申独树一帜,体现着它独特的语言文化内涵和语言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1.
藏彝走廊是我国北方民族与南方民族沟通联系的通道,东西方向则是藏族与中华各民族之间密切交往交流交融地区,是民族交汇接触的关键区域和枢纽,在我国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具有特殊地位与价值。藏彝走廊的民族格局是在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步形成的。透过藏彝走廊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可以发现一个明显事实,我国各民族之间有很深的渊源联系,这既体现于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也体现于各少数民族之间。藏彝走廊各民族的长期交往接触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与智慧,是一笔珍贵财富。藏彝走廊的各民族交往也是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2.
浅谈我国城市民族关系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56个民族。我国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但其人口绝对数量达9000多万,这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我国的民族问题从整体上可分为两大类,即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民族问题和少数民族杂散居地区的民族问题。过去我们的民族工作对象和重点主要放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下称民族地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不仅促进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且打破了各民族的封闭状态,使各民族间的交往和接触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人口从民族地区走出来,散居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之间,从而使杂散居地区的民族问题日渐明显和重要,这种情况在城市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3.
仁是儒家的人学,本质上就是伦理学。贵州各民族在信守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儒家所提倡之仁爱、通和、诚信、守实、和睦、友善、重义轻利和天人合一等思想,形成了以团结互助为核心的伦理观,提升了民族伦理道德层次,推动了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儒家伦理思想的基本观点、原则、规范,主要反映在各少数民族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歌、格言、谚语、文化典籍、礼仪、禁忌、宗教、族谱、碑文、乡规民约以及日常生活行为之中。  相似文献   

14.
帮助少数民族“创、改、选”文字的思考王戈柳语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在民族问题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语言平等是民族平等的一个重要标志。也可以说,没有语言平等就没有民族平等。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同时贯彻执行了各民族语言文字的一律平等政策,新...  相似文献   

15.
我国各民族共同创造和发展了中华文化,这既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灵魂,也是中华文化历久弥新的基因。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的进程中,文化适应是文化交流的主流,是汉族流动人口同当地少数民族居民之间民族关系丰富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汉族流动人口原有的文化不断变化,吸纳了当地少数民族的一些文化元素;另一方面,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也在互动过程中吸收新的文化元素、吸纳新的思想观念。各民族文化不断重构与整合的过程,思想激荡、文化辉映,对增进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关系和文化互鉴互赏、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少数民族吉祥物是中华民族吉祥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有许多共有的吉祥物。汉族一些吉祥图案 ,受到许多少数民族喜爱 ,一些少数民族吉祥图案 ,也被汉族吸收。汉族和少数民族吉祥物既有同一性 ,也有差异性。我国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创造的吉祥物 ,是本民族象征文化的集中体现 ,展现出各民族文化的特质。少数民族吉祥物是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中一项有意义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习惯法普遍存在于我国各少数民族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惯法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我国各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在维护民族地区社会秩序的稳定、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民族成员之间的和睦团结及民族地区社会关系的和谐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应该看到,习惯法中也存在着一些阻碍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的消极因素。因此,我们应当科学地看待少数民族习惯法,在全面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改造、摒弃其中的消极因素,批判地继承其中的积极因素和优秀成分,充分发挥其促进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成语、谚语、习语是语言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中的精华,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底蕴。中西方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民族传统、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等都有着诸多差异,这些文化差异导致了中西方各自成语、谚语、习语的形成、使用与发展。英汉成语、谚语、习语分别记录了不同民族的历史,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经济生活,透视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心态,思维方式。针对中西方习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技巧的阐述,旨在更好地把握两种语言的特点,增强处理语言尤其是习语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潜质内核。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谐文化建设不仅有利于处理好汉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促进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而且有助于化解民族矛盾,真正实现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睦与共同繁荣。本文首先论述了我国和谐文化建设的现实基础,并进一步提出了基于民族差异的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原则和基本途径。我国的和谐文化建设可谓任重而道远,需要各族人民矢志不移的坚持和努力。  相似文献   

20.
民族风俗习惯与民族法制建设密切相关。一般而言,民族法是以民族关系为主要调整对象的部门法,我国的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之一是,各民族的发展很不平衡,少数民族发展相对落后。因此,依法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各项民主权益,对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