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过程中,考察了生产力标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马克思提出并论证了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永恒基础和最终决定力量。列宁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命题,把生产力作为历史进步的尺度。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实践中,首次提出以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评价标准.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提出了“三个有利于”,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标准理论。  相似文献   

2.
赵紫阳同志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应该成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师专教育和师专教育改革无疑也包括在这两个“一切”之中。怎样用生产力标准来检验师专教育工作,怎样使师专教育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本文试图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生产力标准是根本标准的理论观点,是具有世界观方法论意义的唯物辩证的社会历史观点,含义极为深刻丰富。生产力标准“唯一论”,在机械地理解生产力、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将生产力视为“唯一决定性的因素”方面,落入了机械的经济决定论的窠臼。它似乎是强调了生产力标准的重要性,其实则以“唯一”取代了“根本”,使生产力标准庸俗化了。它是对上层建筑决定论的极端性惩罚,也是主观主义形而上学痼疾的一种余患。  相似文献   

4.
论及生产力标准问题,必须澄清人们认识中的某些误解。 一是在生产力人与物两重困素中,单纯强调物的因素,即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把由此而及的生产增长与否等同于生产力水平高低,甚至把生产力标准片面理解为“唯产值”标准。这种看法忽略了人是生产力中更为重要的因素,人的素质高低对生产力发展起决定作用。 二是片面扩大生产力中人的概念的外延,将其与“社会人”混同,甚至把社会人的人格及思想观念特征也当作生产力中人的属性来看待。其实,生产力中的人的因素,不是泛指人  相似文献   

5.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高尺度,但并不否定道德尺度;历史评价高于伦理评价,但却不能取代伦理评价。主张“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促进作用就是最大的‘德’”,既违背社会历史上某些道德的恶曾起到“历史发展的杠杆”的作用的事实,又在理伦上犯了把生产力发展与道德进步直接同一的错误。不仅生产力发展水平不能成为判断道德进步与否的直接依据和标准;而且即使一个现存的社会关系是被生产力的所肯定的,是必然的,也不等于它所带来的一切都是公平的、善的、道德的。生产力发展与道德进步的关系属于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关系问题,对其应具体地历史地辩证地加以考察。  相似文献   

6.
创造力刍议     
<正> 一、能力、才能与创造力人类的社会实践,推动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不断发展变化,进而引起了社会经济形态的演进.作为“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的“生产力的发展”(列宁语),则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最积极和最根本的动力.能力和才能作为与客体生产力(工具、劳动对象等)相对应的主体生产力要素,主要是指在人类社会中世代传承、发展的,为达到某一实践目的,要求社会个体所必须具备的脑力和体力的总和.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提出了生产力标准的问题,生产力标准的提出,实质上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理在社会历史领域的深化和展开,尤其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进一步贯彻和具体化。它为创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供了最有力的根据,是推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动力源泉。然而,这个标准的提出,至今仍在一部分人的思想中有疑问和误解,比如:生产力标准与实践标准是否对立?既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怎么又提出一个生产力标准,这是否是对实践标准的否定?为了澄清误解,加深人们对生产力标准的认识,我们试图对生产力标准与实践标准的内在一致性,作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目前,对生产力标准的理解存在着片面化和绝对化的倾向,在实践中运用这一标准也存在着简单化和庸俗化的现象。有关生产力标准的一些问题必须弄清楚。现仅就生产力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一、生产力标准的绝对性所谓生产力标准的绝对性,是说只有生产力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只有生产力才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生产力标准为何具有绝对性的属性呢?这是由生产力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具体说来,它包括如下几个特性: 一是客观性。人类社会本身是一种物质运动的高级形式。衡量它的进步的尺度,自然不  相似文献   

9.
一生产力标准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基本命题。它告诉人们,社会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如果从方法论的意义上讲,它又是人们观察社会领域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那样,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是自然历史的过程。这种彻底的唯物史观,为社会科学家分清复杂的社会现象,提供了一个完全的客观标准。任何社会政治上层建筑,始终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程度的制约。社会政治现象发生与发展,都离不开社会生产力。这本来是马克思主义的常识。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在研究社会政治理论问题时,往往就阶级政治论政治,很少从生产力对社会政治的直接影响来研究政治问题。因而,也忽视用生产力标准来判断政治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科学地“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检验一切改革得失成败的最主要标准”。并号召“全党同志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应该紧紧把握住马克思主义的这个基本观点”。既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把改革中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统一起来,鲜明地指出了问题的实质所在,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时,又把这一点从党的思想路线的高度作为全党同志在改革的过程中所必须  相似文献   

11.
三月下旬,经济系召开生产力标准问题讨论会,就什么是生产力标准及内涵、生产力标准与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等问题,组织本系教师进行了一次座谈。与会同志认为,生产力标准就是指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即一切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措施、手段皆可以付诸实践。过去,我们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的理解有问题,把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解释为“一定条件下的决定作用”,片面夸大了生产关系的作用,结果把生产关系的变革当成社会进步的标志,把许多有利  相似文献   

12.
在世界近代史研究中,就农业资本主义化的问题,史学界长期坚持了列宁划分的两条道路(普鲁士式和美国式)的标准,来衡量农业资本主义革命的彻底与否,由此而得出了“扬美抑普”的结论。近年来,有人指出,农业资本主义化道路不仅仅就此两条,还有其它的英国式、法国式道路等等;还有人指出,理解列宁关于两条道路的论述,必须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系统去考虑,否则会歪曲列宁的原意。由此可见,如何理解、评价农业资本主义道路问题,还需深入研究。为了便于说明这些问题,本文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教育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从而重视了教育的阶级性,却忽视了教育和生产力的直接联系。林彪、“四人帮”推行极左路线,把对教育社会职能的理解更推向了极端,歪曲和篡改列宁关于学校应该是无产阶级专政工具的原意,极力推行“专政工具论”,使教育成为他们篡党夺权的工具。在当前全党工作着重点已经转移到四个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时候,搞清楚教育在实现四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教育的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谈话中,把“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检验改革开放乃至一切工作成败的标准。这是对关于社会发展问题的唯心主义观念的否定,是对历史唯物主义本来面目的恢复。实践越来越充分地证明,“三有利于”标准的提出和落实,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必将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三有利于”标准的提出,正是解放思想,破除“左”的思想理论观念的重大成果。今后,要使人们在思想认识上深刻理解、在社会实践中高度自觉地坚持“三有利于”标准,必须在更大的范围内、更深的程度上进一步解  相似文献   

15.
以生产力作为衡量社会经济发展的标准,对“生产力标准”本身必须确定一个标准,如果“生产力标准”的确定缺乏科学性、统一性,即使用同一个“标准”,也不会得出一致的、准确的结论,甚至使“生产力标准”的运用简单化、庸俗化。社会生产力是个历史的范畴,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已把社会生产力推到高度社会化、系统化的时代,因此,只有借  相似文献   

16.
论生产力标准和道德标准的统一黎秀英在讨论生产力标准问题的过程中,有的人在强调生产力标准时,却把它看作是与道德标准互相对立、互相排斥的,从而否定了道德标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如有的文章讲:“我们评论任何一种生产关系或经济体制的是非得失,不是根据道德标准;...  相似文献   

17.
“一国社会主义”问题是国际共运史的一个悬案。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围绕与这一问题有关的四大主题进行了深入研究:马克思的“同时发生”论与列宁的“一国胜利”论是否对立;列宁是否提出“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思想;斯大林“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标准问题;斯大林“一国建成社会主义”论与斯大林模式的关系及评价。“一国社会主义”问题不仅关系到对马克思、列宁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解读,更关系到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根本理论问题的不同理解,深入研究“一国社会主义”问题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生产力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基本价值标准.但是由于对生产力基本价值标准存在着一些错误理解,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了不良影响.邓小平同志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这一理论是生产力价值标准在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理论展开.江泽民同志进一步提出了"三个代表"的思想,具体提出了在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衡量社会不同领域发展与进步程度的基本价值标准体系.江泽民同志这一思想是以生产力为价值基础、以"三个有利于"为价值导向的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系统的价值理想的现实实现.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三大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有两个,一个是“初级阶段”问题,一个是生产力标准问题。而“初级阶段”的理论,又是立论于生产力标准问题的。可以说,生产力标准问题是“初级阶段”问题的理论基石。所以,认真研讨生产力标准问题,具有头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一生产力标准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基本命题。它告诉人们,社会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如果从方法论的意义上讲,它又是人们观察社会领域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那样,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是自然历史的过程。这种彻底的唯物史观,为社会科学家分清复杂的社会现象,提供了一个完全的客观标准。任何社会政治上层建筑,始终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程度的制约。社会政治现象发生与发展,都离不开社会生产力。这本来是马克思主义的常识。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在研究社会政治理论问题时,往往就阶级政治论政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