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战后日美伙伴关系的三个发展阶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世龙 《日本学刊》2003,1(2):63-77
过去 4 0余年的日美伙伴关系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由 2 0世纪 6 0年代初建立经济伙伴关系 ,到 70年代中期建立政治伙伴关系 ,再到 90年代致力于建立军事伙伴关系。迄今为止 ,日美发展伙伴关系的历史进程尚未结束。至少在 2 0 10年以前 ,日美关系将继续向建立全面伙伴关系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试论冷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伙伴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主要大国之间纷纷建立伙伴关系,而且逐步向机制化方向发展。这是历史性进步,也是国际关系进入一个新时期的标志。但目前的伙伴关系似嫌笼统,尚需补充和完善。欧美大国如果强化冷战思维,以强凌弱,强行推广它们的民主价值则有害于伙伴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特点和前景秦相源张颖中俄两国建立和发展“平等信任的、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两国关系史上的重要事件,也是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演进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因而受到国际社会和各个方面的广泛关注。本文拟对中俄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主...  相似文献   

4.
日澳关系二战后先由敌对状态转向和平共处,再由友好合作发展到建设性伙伴关系,这是国际关系变化以及日澳两国地区性战略利益不断调整的结果。但日澳关系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日本如何正确对待历史以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未来走势等都对日澳建设性伙伴关系产生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日伙伴关系”的背景、实质及趋势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1998年 1 1月底 ,中日两国政府在江泽民主席访日时发表的《中日联合宣言》中宣布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本文拟就“中日伙伴关系”的背景及其实质进行分析 ,在此基础上对其未来趋势做一展望。一、背景 :两国关系的重新调整80年代末 90年代初 ,中日关系的内外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以此为背景 ,1 972年邦交正常化以来中日共同确立的关于历史问题、台湾问题、和平友好的诸项原则频频受到日本一些势力的挑战 ,中日关系在迭起的政治摩擦中出现了滑坡局面。这些情况表明 ,冷战后中日关系进入了重新调整和重新定位阶段。细…  相似文献   

6.
国家关系的新发展——浅论东北亚国家构筑伙伴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伙伴关系是冷战结束后新构筑起来的国家关系。东北亚国家最早提出并付诸实行伙伴关系。它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它是在和平稳定情况下,维护各自国家利益,平等合作,相互协调,以求得共同发展。体现了建立新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要求,代表了国家关系发展的新方向。但要把“宣言”、“声明”变为现实还有很长的路程。  相似文献   

7.
当前国际社会日益成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交流网络。在网状的国际政治结构中,大国关系对全球伙伴关系网络的建设具有示范效应。不断成熟发展的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为国家间交往提供了有益经验,是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典范。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中俄伙伴关系外交逐渐形成了和平、平等和包容的特点,不仅为两国关系发展带来了切实利益,也推动国际关系朝着更加多样化、均衡化方向发展,维护了大变局时代世界秩序的基本稳定。通过梳理中俄伙伴关系外交的发展历程,分析其特点和建设的路径,中俄伙伴关系外交具有巨大的外溢效应,对未来新型大国关系构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印度与东盟建立伙伴关系对我国安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冷战结束后,印度作为南亚大国和区域性强国,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政策,积极、主动地采取了“东向”政策,同东盟国家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提高自身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本文拟就印度与东盟国家建立伙伴关系的发展前景以及对我国安全环境的影响作一简要分析。一、印度与东盟国家建立伙伴关系的发展前景(一)印度和东南亚国家在经济上有着较大的互补性,双方经贸联系呈不断加强之势。印度为东南亚国家提供了广泛的贸易和投资机会。1991年以来,印度政府推行以经济改革和吸引外资为特色的政策,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  相似文献   

9.
中国-东盟关系稳定发展、不断升级,为共建“蓝色伙伴关系”奠定了基础。但随着中国-东盟合作步入“深水区”,一些挑战难题近年愈发突显。美国等域外势力炒作南海争端并在经济和安全领域拉拢东盟国家,严重干扰地区合作深入推展。新形势下,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建“蓝色伙伴关系”,应坚持因国施策、双多边共同推进,可优先建立“蓝色经济伙伴关系”,以“海洋命运共同体”为指引推动开展务实的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贡献更多“中国方案”引领地区治理规则建设。中国与东盟国家还当灵活运用二轨平台夯实“民心”基础,促进涉海文教领域合作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10.
第34届世界经济论坛于2 0 0 4年1月2 1~2 5日在瑞士召开。来自世界各国的2 1 0 0余名政府官员、经济学家和企业界人士出席了本届论坛,就当今世界的重大经济和政治问题进行了讨论。本届论坛的主题为“建立安全与繁荣的伙伴关系”。世界经济论坛的创始人兼主席、日内瓦大学教授克劳斯·施瓦布(KlausSchwab)在会上指出,为了实现全人类的和平,各国间必须寻求建立繁荣与安全的伙伴关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会上呼吁发达国家把精力集中在消除贫困问题上,以实现2 0 0 0年千年峰会确定的到2 0 1 5年在全球消除贫困、饥饿和疾病的目标。一伊拉克的…  相似文献   

11.
日本政界台湾帮的动向及其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泽民主席 1 998年访日时与日方领导人发表的《中日联合宣言》和 2 0 0 0年 5月接见日本“日中文化观光交流大会使节团”时就加强中日友好发表的重要讲话 ,从战略的高度昭示了中国政府和人民十分重视对日关系的决心和愿望 ,为建立和发展 2 1世纪两国间“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一背景下 ,中日两国关系得到进一步改善 ,总体上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 ,长期存在于日本政界的一小股亲台反华势力即所谓““台湾帮””至今仍在活动 ,不时跳出来干扰和破坏中日关系的发展。对此 ,有必要…  相似文献   

12.
在叶利钦执政8年期间,俄罗斯远东对华关系经历了一个由波动、调整到健康稳定发展的过程。展望后叶利钦时代,在中国和俄罗斯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继续发展的大格局中,两国边境毗邻地区的经贸合作和睦邻友好关系仍将保持积极的发展势头。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全球海洋治理供给现状入手,结合治理困境和挑战,基于伙伴关系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分析蓝色伙伴关系及相关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对全球海洋治理的贡献。当前,全球海洋治理面临来自生态环境恶化、人类用海强度增加和气候变化影响加剧的严峻挑战,受到不利国际政治环境的影响,治理能力和水平无法匹配不断增长的治理需求。面对复杂的治理问题和碎片化的治理行动,伙伴关系,作为一种新型治理模式,成为构建国际、区域、国家、地方多层级联动的,政府、非政府主体积极互动的一体化海洋治理的关键途径,是补充、联合和加强政府主体责任和政府间主体责任的重要手段。中国政府提出的蓝色伙伴关系倡议,具有开放包容、具体务实和互利共赢的特点,符合国际可持续发展潮流,与全球发展纲领文件《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理念和精神高度契合。构建蓝色伙伴关系是在海洋这一全球治理的具体领域践行构建全方位伙伴关系总体思路的有力举措,也是促进在海洋领域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推进全球海洋治理联合行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中日关系的不稳定引发俄日、中俄关系的变化。本文通过对中俄日三角关系及其相互影响规律的研究,认为日本加强与俄罗斯的合作有着多层的战略考虑,其基本意图是满足国内经济需求,改善日俄关系,平衡中国的崛起。从长远来看,日本虽极力拉拢俄罗斯,但对中俄两国合作产生的负面作用有限,中俄关系的发展前景更为乐观。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加强的趋势下,中俄日三角关系的互动始终呈现两边长、一边短的状态,这与日本和美国建立、发展紧密的同盟关系,从而对中俄两国构成直接的安全威胁有关。受中俄日三角关系特点的制约,东北亚地区的多边合作很难展开。  相似文献   

15.
从历史上来看,亚欧关系的发展走过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历程。16世纪以前,亚欧之间就已存在稀疏而平等的交往。地理大发现以后,随着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殖民扩张,亚欧关系日趋密切,逐渐具有殖民地与宗主国之间的不平等性质。本世纪上半叶东亚国家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利用两次世界大战后西欧殖民列强的削弱,纷纷独立。然而二战后40多年里,因冷战体制束缚等因素,亚欧之间并未建立真正平等互利的关系。直至世纪之交,随着国际格局的转换、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亚欧双方政治经济利益的趋同以及文化观念的转变,以曼谷会议为标志,面向21世纪的亚欧新型伙伴关系开始形成  相似文献   

16.
2008年2月25~29日,中国当代世界研究中心与俄罗斯“统一基金会”在莫斯科共同举办了主题为“俄罗斯与中国发展前景及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未来”的研讨会。会议分为5个讨论单元:“中俄两国的发展模式”、“中俄两国的经济改革”、“中俄两国的政治发展”、“中俄两国对外政策和中  相似文献   

17.
作为《京都议定书》建立的机制之一,CDM项目合作是实现市场化运作的环保国际合作模式,也是一种平等共赢的伙伴关系模式。中日在CDM项目方面的合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是对两国战略互惠关系的具体体现。与此同时,项目程序的复杂性、可适用方法少以及认知力度不够等也是CDM项目合作的制约瓶颈。  相似文献   

18.
非政府组织及其全球气候治理伙伴关系网络的兴起,在全球气候治理领推动形成了一种新的治理模式并充分发挥其影响力、有效遏止了主权国家气候治理的赤字。本文采取多元研究方法,通过论证包括全球科学和知识专业性伙伴关系、全球气候安全政治伙伴关系、全球气候议题公众传播伙伴关系和全球气候经济商业伙伴关系在内的伙伴关系网络,探讨了其应对气候变化的优势与贡献,并发现全球气候治理模式由政府主导正转向多重伙伴关系共同参与的趋势。非政府组织参与建设的全球气候治理伙伴关系网络正积极引领全球气候治理理念构建和方案制定,通过对个人、社会和企业直接施加影响,把全球层面的气候治理理念与方案落实到地方治理中心的实践行动,并不断加强与全社会各种行为体之间的通力合作,为探索和发现最优的气候治理解决途径提供支持。通过全球气候治理伙伴关系网络,非政府组织不仅形成了全球气候治理的联动效应,也推动各行为体致力于气候变化领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一个公开透明、资源共享和注重社工伦理的管理架构,有利于培育政府与社会关系,促进政府与社会关系发展成公私协力的关系。在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助残服务过程,政府与民间通过契约建立新型关系。由于这种新型关系既不是一种严格上下层级管理,也不是一种严格市场竞争过程,所以无论由上而下的管制监督模式,还是基于绩效的委托代理管理模式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为建构政府与社会自主、对话的伙伴关系,应该引入责信机制,使委托者与受托者更重视职责归属、信息获取、响应性、服务质量与绩效评量的面向。  相似文献   

20.
沈晖 《社会工作》2008,(16):8-11
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福利组织与高校等诸要素的相互支撑,形成良性互动,以实现各种资源的最佳利用和配置。当前在我国社会工作发展过程中,人们对政府与福利组织之间的伙伴关系较为关注,而对于政府、福利组织和高校三者关系的论述有所不足。本文从系统论的视角出发,剖析了政府、福利组织与高校在社会工作体系中各自的需求与供给情况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并指出三者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共生关系。文章认为,当前国内社会工作发展中遇到的一些困境,正是由于三者间没有形成良性互动的有机联系而导致。发展社会工作必须建立政府、福利组织与高校的联动机制,其中政府必须先行一步,在这个联动机制中发挥关键的推动和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