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想象在内容上要以客观事物为基础,利用想象构成新事物的形象必须合情合理。在形式上要通过不同的体裁去表现,不同的文章体裁,反映了不同文章在内容和形式上的根本差异。也就是说,在写作不同体裁的文章时,应用想象的方式也各不相同。比如,在童话故事、科学幻想故事这类体裁的文章中,可以用夸张的方法去想象,通过幻想的形式去表现。  相似文献   

2.
人类对动物的认知,反映了人类对自然及其自身的态度。民族文化不同,对动物的认知也不尽相同。民间故事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是社会习惯的反映。故事中的动物形象是人类对动物最直接的认知。通过对日本民间故事中猴形象的考察,分析日本人对猴的认知特点,探讨其与猴相关的民俗信仰,可以研究日本民族的自然观及其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3.
汉代画像石 (砖 )有大量的表现汉代妇女生活的画像 ,主要有神话传说中的妇女形象、贵族妇女形象、劳动妇女形象、历史故事中的妇女形象、侍女形象、乐舞百戏中的艺伎形象六种类型 ,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汉代妇女在社会生活、生产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皮毛下的神灵——杰克·伦敦作品中动物角色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不少作品中有许多的动物角色出场,它们生动、鲜活的形象给广大读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通过对杰克·伦敦作品中众多动物角色的分析,解读动物角色在不同的故事当中担当的独特使命及其象征意义,展示了作者对于野性生命由衷的赞美和对大自然所表现出的敬畏之情.  相似文献   

5.
略论汉、宋铜镜纹饰中的西王母故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王母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在汉代铜镜和石画像中经常出现。宋代铜镜纹饰之中也曾有过这一形象,然而其形象塑造、故事情节均有所不同。西王母故事并非自宋代流传而来,所以人们一般都不熟悉宋镜中的西王母形象。本文试图指出这一故事的思想背景,并讨论宋以来西王母形象的变迁原因  相似文献   

6.
成语是汉语中使用广泛的一类词语,它以形象的联想和比喻使语言变得更为生动有力,其中涉及动物的成语多如牛毛。要把这类动物成语恰如其分地翻译成英文,是翻译中的一个难点。本文探讨动物成语翻译过程中的一些趣事、巧事和难事,以期深入了解不同语言中隐藏在动物形象之外的强烈的文化蕴意,找寻更多动物成语翻译的技巧和乐趣。  相似文献   

7.
莉莉丝和夏娃是犹太史书和《圣经》中的犹太女性形象,两者的形象和故事在不同的典籍里有所不同.本文主要探讨了对她们形象和关系的理解对美国犹太女性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呼啸山庄》和《贡达拉史诗》是埃米莉.勃朗特两部不同体裁的作品。虽然它们体裁不同,故事不同,可是它们实际上是同质异构,形成于不同时期,一脉相承,前后呼应。它们在主题寓意、人物塑造、情节事件、思想感情及其表达等方面有惊人的对应之处和密切的联系。它们一部是小说,一部是诗歌。它们殊途同归,异曲同工,演绎了人类情感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9.
古代文学领域中的隋炀帝故事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隋炀帝故事主要文本的作者与成书过程研究,以《隋遗录》、隋炀"三记"、《隋炀帝艳史》、《隋唐演义》最受关注;二是隋炀帝故事的文学形象研究,包括隋炀帝及后宫女性形象研究;三是隋炀帝故事的比较研究,包括作品内部不同人物形象的比较及与其他文学作品的比较。  相似文献   

10.
记叙文是一种常见的写作体裁,它具有目的性、程式性等特征和明显的体裁模式.本文在简要介绍记叙文体裁特征的基础上,着重从叙述视角、叙述评议和人物会话三个层面对格林的短篇故事进行文体分析,以期对故事语篇提供一个可行的文体分析模式.分析故事语篇时,应注意把语言描写与作品的主题思想或美学价值紧密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1.
维吾尔古代文学中悲剧作品的取材一部分直接来源于历史事件、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另一部分则是来源于民间故事和传说。这些维吾尔古代文学中的悲剧作品,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12.
宋话本爱情婚恋题材小说中男性形象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话本爱情婚恋题材小说中的男性形象历来少有人作整体的观照 ,文章指出宋话本爱情婚恋题材小说男性形象较以前同类题材小说中男性形象在构成成分上出现了重大变化 ,并具体分析了宋话本爱情婚恋小说男性形象的三大类型 ,以及话本作者对这三类形象表现出来的不同的情感倾向  相似文献   

13.
《圣诞颂歌》、《着魔的人》和《发信号的人》是狄更斯在不同时期创作的具代表性的鬼故事。狄式鬼故事中,幽灵意象作为人的镜像式他者映射了小说主人公的局限和缺失。幽灵以震撼和提醒的方式促使主人公实现了美好人性的回归,构成了狄氏鬼故事的共同主题。狄更斯将圣诞节因素和鬼故事元素有机结合起来,表达了对社会和人性的反思和救赎意图。作者规避了"鬼之存在与否"的问题,用"神奇"的文体创作出了更具人文价值的超自然小说。  相似文献   

14.
象征历来是作家们钟爱的写作手法。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在其短篇小说中也大量地使用了象征,并且在象征中除传统意义之外还赋予了自己特殊的主观感情和意义,从而形成了传统象征和现代象征的有机交融。她的象征中意象象征具有特殊的意义。在她的小说中有一个特殊的意象群,形成了特殊的意象模式,这些意象以缩影的形式展示了小说的寓意,揭示了小说的主题,传达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状态。  相似文献   

15.
唐代节日很多,唐人在节庆活动中有许多独特的习俗,这些习俗在唐人小说中也有许多呈现,在小说中形成了一个个鲜明生动、意蕴独特的节庆民俗意象.唐人小说中的这些民俗意象,不仅其本身洋溢着超迈的异想、卓绝的才情,并在小说艺术诸方面如主题表达、人物塑造与叙事建构等方面也有着独特的作用.且在小说美学的更深层面上,唐人小说中民俗意象的大量存在也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审美效果,是构成唐人小说独特美学品格的重要存在.  相似文献   

16.
庄子和屈原之作有"重复"这个相近的艺术特点,但是,他们的"重复"并不为人所厌恶,这是因为它们"复而不复",但具体表现又是不同的.庄子之作的"复而不复"表现在两方面一、情节相同,文字各异;二、观点相同,论证相异.屈原之文的"复而不复"表现在三方面一、意象与行为相近;二、句子内容相近;三、情节相近.  相似文献   

17.
谚语作为一种极具民族特色的语言形式,既是词汇学又是语法学的研究对象。维汉谚语在语法形式上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明显的差异。通过对单句式、紧缩句式和复句式维吾尔谚语和汉语谚语的统计对比分析,发现维汉谚语形式特点的共通之处在于句式自足完整,形式简洁自然,兼得书面语和口语之风;不同之处在于维吾尔谚语基本遵循SOV语序,汉语则遵循SVO语序。  相似文献   

18.
维吾尔文学作品中比喻的民族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喻是人类最重要的话语形式之一。一切物理世界的似同和差异都经过民族文化的过滤和加工。维吾尔文学作品中的比喻也是如此。作家对喻体的选择植根于本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因民族不同,造成喻体选择也有所不同。本文从文化的角度,考察维吾尔文学作品中作家对喻体选择的社会文化成因以及不同喻体所体现的独特的维吾尔文化内涵。这对我们进一步了解比喻的特点,探讨不同文化对比喻构成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对英语谚语中的“文化继承型”动物形象进行了探讨 ,将其分为社会观念的动物形象和反映人类性格的动物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