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讲到八路军的作战方针时明确指出:“八路军的方针是:‘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这是对抗战时期八路军作战方针的概括而确定的表述。笔者认为,毛泽东对抗战时期八路军作战方针的表述,是有一个前后不尽相同的变化过程的;八路军的这一作战方针,是经历了一个从开始提出到最后确定、最终形成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2.
传统观点认为,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挺进敌后,在敌人后方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根据地。本文通过较详细的分析和论证,认为八路军从出师抗日到基本转入敌后作战,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八路军出师之后,一开始是在敌之翼侧作战,后来随着华北战局的变化和作战的需要,才逐步从敌之翼侧转入敌后作战的。正确地了解和认识这个过程,对于正确理解当时党的军事战略方针,对于正确了解人民军队进行抗日战争的历史,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军事战略方针关系到战争的胜负,抗战初期实施何种对日作战战略方针,在党和军队内部形成了较大的分歧和争论,中国共产党依据国内形势发展变化不失时机地实施了由运动战向游击战的军事战略方针的转变,这一战略方针的转变对于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抗战整个过程中,最能集中体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后全民抗战的时期,是从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芦沟桥事变到一九三八年十月武汉失守的抗战初期。在武汉失守以后,国民党实行消极抗日和积极反共的政策,对日军的进攻采取避战,逃战;而在芦沟桥事变至武汉失守这一期间,“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这个时期的全民抗战,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正如宋庆龄同志所指出的: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战初期全民血战的历史,奠定了抗战胜利的基础。因此,在纪念抗战胜利四十周年之际,回顾这段全民抗战史并正确评价其历史地位是很有必要的;对于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加强中华民族的团结,促进台湾早日回归祖国,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尽快地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也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抗日战争初期,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为了实行抗日的持久战,实现党的军事战略转变,根据战局的不断发展变化,准确地把握历史趋势,先后将八路军作了三次战略部署,为八路军的大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独立坚持华北游击战争,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其意义是巨大的。 37年8月15日,根据国共两党协议,应国民党要求,毛泽东提出了八路军三个师全部进入恒山山脉的计划。  相似文献   

6.
周恩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讲话中曾指出: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蒋介石速胜论失败了,依赖外国参战也落空了,投机不成,投降又不敢。他被八路军的力量、人民的力量逼得不能不走向持久战,不能不在政治上表示一点进步。但他的投机性、  相似文献   

7.
文章主要探讨抗战中国共第二次合作开始后,南京国民政府对八路军的军械补充问题。按照双方当初达成的协议,八路军作为国民革命军作战序列,其待遇应与其他国民党军相同,但实际上除了编制内的军饷和被服外,国民政府极少给八路军补充武器,仅给予必要的弹药。随着八路军的发展,蒋介石更担心其势力尾大不掉,1940年前即停止对八路军的武器弹药补充,不久又停发了八路军的医疗等物资和军费。虽然国民政府对八路军的军械补充较少,也不积极,但这些军械装备对抗战初期的八路军还是起到了一定的帮助。探究抗战期间南京国民政府对八路军的军械补充问题,可以作为考察国共第二次合作的一个独特视角。同时,探究此一问题,也可借此明了共产党是怎样在抗战艰难的情况下一步步壮大,最后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对抗战史的研究必须坚持正确历史观的指导,必须要用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  相似文献   

8.
尽管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的抗日是被动的和消极的,但国民政府最终还是放弃了不抵抗政策,走上了抗日的道路。抗战初期的国民党正面战场是中国抗日战争主战场的地位,是不容动摇和否定的,应予以客观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日寇挑起“七七事变”,本来报纸发行量便少的乡村,这一来,更阻断了京、津等大城市下乡的报纸。 冀中区在我党领导下,建立起抗日民主政权,有收音机的人家,收听由国民党中央台播发的抗战消息和天下大事。但能听到广播的人有限,远远满足不了人民的需要,便有人自发地(多数是教师)把收到的新闻记录下来,摘要刻写、用油印机印刷成八开的  相似文献   

10.
抗战初期的河南抗日救亡运动陈传海1937年7月7日夜,侵华日军向卢沟桥发起进攻,开始了武力灭亡中国的新阶段。驻守在这里的第二十九军广大爱国官兵奋起抵抗,拉开了全民抗战的序幕。中华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共产党的推动,各界的努力,执政的国民党政治上表现出的...  相似文献   

11.
从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是抗战初期。在这一阶段中,国民党政府在抵抗日寇进攻上还是比较努力的,国民党战场是主要战场,国民党军队抵抗了相当数量的日军,在战争中取得了一些胜利。毛泽东同志1945年4月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说:“从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芦沟桥事变到一九三八年武汉失守这一个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在这  相似文献   

12.
抗战初期,武汉一度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由于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成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推动,以武汉为中心的抗战文坛,作家云集,期刊荟萃,团体如林,出现了蓬勃的崭新气象。这一时期,报告文学异军突起,作为一支文艺的突击队,随着日益高涨的救亡声浪兴起,在武汉迅速发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它以轻健敏捷的姿态,走在各类形式创作的最前头,一跃成为战时文学的主流。茅盾在论及这一时期的创作时说:“在作品方面,这一时期——从七·七到武汉失守,最流行而最精彩的是报告文学。”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抗暴御侮反侵略史上的光辉一页。它由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解放区战场)组成,共同担负抗日的战略任务,在抗日战争中起着不同的历史作用。其中国民党的正面战场,由于中日双方政治、经济、军事等形势的发展变化,在整个抗战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特点和重心的阶段性,需要我们认真地区别看待。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叶剑英抗战初期在武汉所从事的革命活动:运筹保卫武汉;指导抗战;广结统一战线;注重党的建设;致力发动民众。  相似文献   

15.
16.
从1937年“七七”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是中国抗日战争的第一阶段,也是整个战争中最为剧烈最有声色的一个阶段。探索这一阶段中国民党政府的军事战略方针究竟是什么,对于中国抗日战争历史的研究颇有意义。对于这个问题过去长期存在着两种意见:一种以片面抗战的路线统括国民党的战略方针,代替对它的具体的深入的研究,认为这一时期它或者表现为不顾后果的拼命主义,或者表现为保存实力的逃跑主义,并无一定之战略方针。另一种意见则主要是台湾的一些史学家,他们认为国民党最高当局早已洞察战  相似文献   

17.
1937年12月南京沦陷,武汉成为中国抗战的中心.在中央、湖北省地方政府和各社会团体的共同参与组织下,武汉的募捐活动呈现出新的特点.在募捐的组织上,整合各种力量,成立专门负责征募的组织;在民众动员上,宣传活动规模之大,影响之深前所未有;各种募捐运动此起彼伏,各有特色.这一时期武汉的募捐运动为以后其他地区开展征募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也揭开此后以重庆为中心的整个国统区大规模募捐运动的序幕.  相似文献   

18.
抗战初期王明回国的历史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7年11月,王明从莫斯科回国。对于王明这次回国的原因或背景,党史学界一般认为是王明被共产国际派回来执行“一切服从统一战线,一切为了统一战线”的新政策。王明回国固然带有执行共产国际新政策的背景,但也包含着共产国际在其它方面的考虑。王明回国后,根据他自身的政治经历,又掺杂了争当中共领袖的个人野心,强化了共产国际右的倾向,导致了抗战初期中共党内出现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相似文献   

19.
抗战初期,重庆地区蓬勃兴起的文艺运动,既促进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同时也为1938年武汉撤守以后重庆成为大后方文化中心准备了条件,是整个抗日救亡运动和抗战文艺运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一 抗战前,新文艺运动主要囿于北京、天津、上海、南京等城市,地处西南一隅的重庆,文艺基础十分薄弱。重庆的文艺运动是伴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而兴起的。“九·一八”事变以后,特别是1935年华北危机以后,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富有反帝爱国传统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大规模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中国的抗日战争存在两个战场,即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的敌后战场。本文试图浅析一下这一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战情况及作用,以就教于史学界同仁们。 抗战初期,是指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即从1937年7月芦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段时间。1937年7月7日,震惊中外的芦沟桥事变爆发,揭开了抗日战争的序幕。日寇凭借经济、军事、政治力量上的优势,采取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妄想一举灭亡中国,实现其扩张侵略计划。面对日寇的入侵。国民党29军在以桥为“坟墓”、“与桥共存亡”的口号下奋起抵抗。坚守芦沟桥20余日,“日军未敢越雷池一步。”29军对向南宛、北宛、西宛进犯的敌军也进行了浴血还击,许多国民党官兵壮烈献身。 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表示“我们是一个弱国,如果面临到最后关头,便只有抵全民族的生命,以求国家生存”,“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表示了他反对日本扩大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