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反文化现象,非君论与尊君论的对峙,不啻可以完整地勾勒出专制时代的政治思想史主轴,还可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中国古代社会内部的一种内在文化调节机制。本文按照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方法或思想对历史的还原方法来爬梳非君论的基本形态及生长过程,指出非君论的三阶段与君主专制的三进程是大体重合的,而非君论的逻辑发展恰恰凸现出君主专制的内在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2.
18世纪的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们从“人”的眼光出发,以天赋人权为旗帜,以自然法、契约论为理论武器,将矛头直指封建专制制度及其教会和宗教神学。代表小资产阶级思想的让.雅克.卢梭在继承前人主权理论的成果和形成“公意”概念之后将国家与主权两个概念相联系,并以其“人民主权”理论开创了政治权力合法性讨论的历史先河,在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鲍敬言,两晋之际人.他的生平及著述为无可详考.金丹道教的创始人江南土著士族出身的葛洪曾说:“鲍生贵上古无君之论,余既驳之矣.后所答余文,多不能尽载,余稍条其论而诘之.”①据此可知鲍敬言与葛洪(公元283—363)为同时代人,是一位知识分子,著述尚多,其基本观点是“无君论”.“以为古者无君,胜于当世.”②可能因他主张惊世骇俗的无君论,为当权者所不容,因而他的生平和著述同被淹没了.他的无君论思想.只因被当时的封建正统派葛洪作为猛烈攻击的对象,才在《诘鲍》篇中作为反面材料保存下来,成为后世研究他的思想的主要依据.欲盖弥彰,这是葛洪所未预料到的.  相似文献   

4.
朱熹的礼治思想正是“后王安石时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体现。其中所蕴含的政治哲学理念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1)德礼先于政刑又不废政刑的为政原则论;2)严正而不失温情、强调君礼臣忠的君臣关系论;3)主张“与民同乐”、“以民为本”的君民关系论。总而言之,朱熹的礼治思想是两宋时期“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哲学化转型”过程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5.
作为公羊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大一统”说与《尚书·洪范》的“建用皇极”说有着深刻的思想关联。首先,二者皆以“君极”之立作为王道之行的关键因素;其次,二者皆以“王正”作为“君极”之立的基本前提,且谓基于此,“一统”之义方得成立;再次,二者皆蕴含了改元立制以厚养万民之义。无论是“一统”说还是“皇极”论,固然均表现出鲜明的尊君色彩,但二者所强调的“归元”或“君极”思想实则又内涵着抑君乃至“革命”之意。因此,“大一统”并非简单地意味着思想、观念、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绝对统一化,而“皇极”论也并非主张君主专制。在儒家看来,君王之于天下人心,本质上不过起着召唤与凝聚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作为英国新马克思主义文化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特里·伊格尔顿的“文化政治批评”理论具有重要的价值和鲜明的特色,是我们了解其思想观点的重要理论资源.伊格尔顿在方法论的层面,从语言分析方法、整体主义和激进的革命批评等三方面入手,阐述了“文化政治批评”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特征,揭示了其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7.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孟子“民贵君轻”论与荀子“君舟民水”论的影响尤深,孟子主要从正面突出“民”之重要性,而荀子则以“民”的正负两面的意义警示君主应该善待民众、以民为本.两者相统一构成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完整形态.“民本”不是“君本”,民本是治国之道不是政治体制,它不仅可以维护封建君主的统治,也适用于当今社会;“民本”也不同于“民主”,但民本存在可以向民主转换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西汉开国集团代表人物的政治人格具有明显的平民化特征,这是因为西汉开国君臣多出身平民.其政治人格平民化的意义在于:政权立国甚“正”,社会认同性高,自建立之初便具备了高度的合法性基础.这使得国家经过数代君主努力之后,便出现了盛世,国家得以长治久安;开国名君名臣成为中国后世的榜样.西晋开国集团代表人物的政治人格具有明显的卑劣化特征,这是因为西晋开国君臣多出身于政治道德低下的新旧贵族,立国不正,社会认同性低,自建立之初便缺少高度的合法性基础.其政治人格卑劣化的恶果在于:一是政权认同性不高;二是缺少开国气象,国家难以长治久安,使得西晋政权从国家根基上缺少了巩固的前提.  相似文献   

9.
《答司马谏议书》是一篇尊法反儒的战斗檄文,体现了王安石发扬了前辈法家反潮流的精神。他不愧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是宋代法家的代表人物。《答司马谏议书》一开头就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北宋中叶儒法斗争的本质问题。王安石指出:“窃以为与君实(“君实”是司马光的字)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就是说,王安石与司马光在对待和处理国家政事的问题上常常意见不合,这并非他们之间的个人恩怨,而是在这个重大问题上各自所坚持的政治主张有很多不同。可见,这实质上是北宋地主阶级内部要不要改变“祖宗之法”的大论争,是变法与反变法、尊法反儒与尊儒反法两条政治思想路线的斗争。王安石为了摆脱北宋王  相似文献   

10.
正统悖论     
本文作者指出:正统既是一个政治概念,又是一个宗法概念,宗法原则是正统观念的精髓;历史上五花八门的正统观,鼓吹的都是“君统论”,实质是为“万世一系”的“家天下”服务,成为维护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一个思想武器;在分裂割据时代,大一统观念成为促进国家统一的一面旗帜,客观上符合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我们今天在重新考察这一命题时,应以科学为武器,用“民统论”取代“正统论”,也就是说,谁代表人民的利益,谁就是真正的“主权国家”的代表.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文化人类学理论的两大流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文化人类学 ,各种理论彼此激发 ,相渗互补 ,推动了其文化研究的深化和广化。2 0世纪文化人类学众多学派的理论 (传播论、历史具体论、新进化论与整体论、功能论、结构论、解释论 ) ,以研究文化的演变历程和内在状态为不同取向 ,分别汇成两大理论之流 ,一是探讨人类文化史的演变 ,一是探讨文化的整体、功能、结构和解释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同志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说:“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罗尔纲等在《论洪秀全》一文中认为这段话是了解洪秀全的“一个具体出发点”。1979年重版的侯外庐《中国近代哲学史》也充分肯定洪秀全是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代表人物。吴雁南更认为洪秀全不仅是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代表,而且还是学习得卓有成效的人①。所谓向西方寻找真理,当然是指学习西方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思想、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等等而言。我  相似文献   

13.
法国重农学派代表人物弗朗斯瓦.魁奈的重农思想与中国封建国家“重农”思想与政策在理论出发点、思想内容、目的导向以及实行效果上都有很大区别。中国封建社会的“重农”思想与政策束缚并限制了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一种专制国家的政治统治术,是以牺牲经济发展速度来维护政治国家的稳定。而魁奈的“重农”思想,则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70年代之后兴起的权益正义论被认为是继古典的社会契约论和19世纪功利主义之后的西方政治哲学的第三块里程碑。这一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构建了西方人权学说的核心部分,论证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的合理、合法性,适应了西方各国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激发经济发展活力的需要。它包括两种理论形态:一是以罗尔斯(John Rawls)的《正义论》(1971)为代表的“公平分配理论”,一是以诺塞克(Rober Nozick)的《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1974)为代表的“资格获得理论”。罗尔斯与诺塞克都是美国哈佛大学哲学系教授,他们的著作都曾引起轰动效应。特别是《正义论》一书,它被译为各种主要文字,在出版最初十年中,对它进行评论和研究的文献竞达2500余篇(部)之多,涉及哲学、政治学、伦理学、经济学、法律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理论学科,  相似文献   

15.
林慎思的政治伦理思想是在特殊的历史时代形成的一种极具现实性和针对性的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常念“下民之艰”的民本论,“均赋于民”、“均役于民”的仁政论,“今人易化”的教化论,“有道之君刑峻”的德刑并用论,“任忠去邪,用得其当”的尚贤论等,这些思想至今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日本“大陆政策”形成的指导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大陆政策”:是指做为岛国的日本向中国和朝鲜等大陆国家进行武力扩张,梦想称霸亚洲,征服全世界的侵略总方针。日本德川幕府末期出现的“海外雄飞论”奠定了“大陆政策”的最初理论基础。而明治初期的“征韩论”成为“大陆政策”形成的指导思想。朝鲜地处中国、俄国和日本之间,是俄国南进太平洋和日本北进中国的必争之地。中国与朝鲜存在悠久的亲藩关系,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甚密。明治政府初期,作为国家主要领导人物,如木户孝允、伊藤博文、井上馨和山县有朋等维新人物,继承和发展了“海外雄飞论”并将其具体化为“征韩论”…  相似文献   

17.
朱熹的礼治思想正是"后王安石时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体现。其中所蕴含的政治哲学理念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1)德礼先于政刑又不废政刑的为政原则论;2)严正而不失温情、强调君礼臣忠的君臣关系论;3)主张"与民同乐"、"以民为本"的君民关系论。总而言之,朱熹的礼治思想是两宋时期"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哲学化转型"过程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8.
后殖民主义理论思潮是继后现代主义之后当今西方学术理论界和比较文学界的又一大理论热点和研究课题。本文在概述了后殖民主义的主要观点之后,着重探讨了其代表人物爱德华·赛义德的后殖民主义理论,对其两大理论支点——东方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批判——予以了质疑和重构,同时强调了赛义德理论的二重性:反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有助于全面地、准确地理解后殖民主义理论与思潮。  相似文献   

19.
就民族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角色定位而言,当前国际关系理论具有代表性的有三派观点:一派坚持传统的国际体系观,认为民族国家应该而且正占据着主体地位,例如(新)现实主义;第二派以全球化理论为代表,认为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扩张,后现代的国际体系由于民族国家与市场经济的二元对立而处于动态的过程之中,民族国家及其主权特性终将消亡;第三派观点以“两枝世界政治论”和“新中世纪主义”为代表,认为民族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在当前的后国际体系中对立统一、相互竞争而又长期并存。由于民族国家与主权的同体性特征,其角色定位问题与是否遵循“主权至上”原则密切相关,因此必须明确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国家在国际关系理论中的角色定位。  相似文献   

20.
在学习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的热潮中,为了使历史研究更好地为无产阶级专政服务,政史系历史专业74级学员和部分教师以战斗任务组织教学,最近与济南机床二厂的部分工人、解放军某部的部分指战员组成三结合的班子,研究“历代儒法两家论商鞅”、注释张居正著作。“历代儒法两家论商鞅”包括:《新兴地主阶级专政的理论和实践——读〈商君书〉》,《史记·商君书》评注,历代儒法两家论商鞅资料译注及《历代儒法两家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