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桂林 《江淮论坛》2010,(3):127-131
法律发展是一项目的性事业,法律发展受发展观的影响,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历经多次变化,先后产生了四种发展观。当代中国的发展观应该是以人权为中心,高度重视经济社会的发展,体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根据新发展观的要求,人权保障、环境保护和社会保障等领域将是我国法律发展的重点领域,需要实行观念与制度上的变革。  相似文献   

2.
从19世纪80年代德国颁布的第一个社会保障法令算起,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已有百余年历史。无论在资本主义社会抑或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均有其独特的价值。一、社会保障权是一项基本人权。社会保障权被公认为是一项基本人权,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近代西方国家有些学者把人权仅当作一种“与生俱来”的超国家的道德权利,经济和社会权利则不被认为是基本人权。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人权是人的各种权利(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人身的权利等)的有机统一,其中生存权是人的首要权利,也是人的基本权利之一;离开…  相似文献   

3.
李长健  李伟 《北方论丛》2006,(5):136-140
社会保障权是一种基本的和谐人权,一种选择性社会权利,一种接受权亦即积极人权。应然逻辑从平等生存权、人的尊严、平等发展权三个维度要求国家必须保护农民社会保障权,实然逻辑要求国家建构以宪法为核心,以立法为基础,以司法为手段的农民社会保障权法律保护体系。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背景下,充分考量中国农民的现实特征,从共同体道德原则与人权哲学角度,构建对农民权利保护的全新理念以及维护农民社会保障权益的制度安排,以期为破解我国“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益思索。  相似文献   

4.
社会保障权原论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社会保障权既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问题,也是解决社会保障问题的逻辑起点。它是在资本主义产业革命和国际工人运动造成的政治经济大背景下,随着人们对贫困和社会救济的观念的改变而产生的。社会保障权形成后,又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尤其是人权思潮的兴盛,跃升为国际人权和各国宪法上的公民基本权。其在中国法制史上也经历了一个类似的演变过程。但要使社会保障权真正成为我国宪法上的公民基本权,还有待对宪法有关条文做出相应的完善。  相似文献   

5.
在民主法治社会里,国家作为抽象物,其存在的合法性、正当性在于保证人民的自由与安全。国家应该以人为目的,成为每一个人获得安全、自由的手段。国家如此,国家的各种制度也应如此。基于此,维护人权也是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目的。功能的实现离不开具体的结构,而我国现行的刑事诉讼构造不符合维护人权的目的,应该重构。我国应该建立以审判为中心,以控审分离、控辩平等、审判中立为原则的刑事诉讼构造。  相似文献   

6.
社会保障的人权基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 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变化, 它的理念基础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即由解决特定社会问题的手段转变为保障人权的措施。当代社会保障制度是以保障人权为出发点的, 人权是社会保障的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7.
作为宪法权利的社会保障权--基于文本与判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钟会兵 《学术论坛》2005,(10):118-123
社会保障权是否为宪法权利存在争议.从宪法文本考察,世界多数宪法规定社会保障权是宪法权利,其方式有三或直接规定为宪法权利;或规定提供社会保障是国家的基本义务;或规定社会保障制度.虽然有的国家在宪法中未作规定,但通过司法判例确认并维护社会保障权;具有普适性的国际人权法、专门性国家条约、区域性国家条约也都承认社会保障权是基本人权.确证社会保障权的宪法权利性质,不仅具有理论意义,对于解决我们面临的严峻的社会保障也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方式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合理而可行的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方式是改革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必然要求。作者认为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方式决定于其制度的内在规定性,历史继承性和现实性三个方面。考虑到社会保障制度的这些特性,我们应该选择现收现付制和积累制相结合的筹资模式;并通过社会保障税的形式建立社会帐户和个人帐户。作者特别提及注意对不同社会保障项目应采取不同结合方式  相似文献   

9.
论弱势群体的基本人权及其保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建军 《兰州学刊》2003,(6):160-161
目前我国存在着规模庞大的弱势群体。在当前社会经济条件下 ,弱势群体的基本人权主要是生存权、劳动权、平等权。笔者认为 ,国家应从下述方面来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人权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切实解决弱势群体的生存权 ;构建就业援助法律体系 ,保障弱势群体的劳动权 ;立法上创造公平的社会环境 ,加强对基本人权的具体界定和保障 ;贯彻落实法律援助制度 ,保障弱势群体获得法律救济的权利。  相似文献   

10.
李磊 《江淮论坛》2009,(5):114-118
社会保障权是社会成员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基本生活保障的权利。社会保障权作为基本人权,被现代宪法确认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理应人人享有。由于我国独特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农民社会保障权缺失,这不仅带来了社会的不公平,而且导致因老而贫、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在农村频频发生。农民社会保障权与农村反贫困存在着正向关系。夯实农民社会保障权的制度基础和物质基础,既是宪法权利的必然要求,又是农村反贫困战略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1.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中国选择了市场经济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必然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尽管在市场经济基础上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是国际。贾例,但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同于世界上现存的任何一种社会保障制度,有其突出的特色。  相似文献   

12.
论人权的普遍性与人权主体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权以其普遍性区别于特权。人权的普遍性首先是人权主体的普遍性,不仅要求形式上的普遍性,更要求人权理论揭示存在殊异的人权主体各自的独特性,承认并尊重其对人权的特殊和特定要求。自由主义的人权主体被塑造为理性的、抽象的精英形象,与之相对应的是自由权本位的人权体系,这样的人权体系使大量真实的人受到形而上学的人的压迫。20世纪人权主体向真实的具体的经验的人的转型,带来了人权内容的扩张和人权体系的重构。历史上的人权主体经历了形式上的从有限主体到普遍主体的演变,人权的正当性要求着人权主体继续进行实质上的从有限主体到普遍主体的演变,也即从抽象的人向具体的人的演变。能与普遍的、多样的和具体的人相契合的人权才能真实保障每一个人的尊严,才称得上是普遍人权。  相似文献   

13.
叶希善  钟瑞友 《兰州学刊》2005,2(2):135-139
从1989年人权理论研究开始"破冰"到1993年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从1999年提出"依法治国"作为治国基本方略到2004年宪法修正案直接写上"尊重和保障人权"及相关制度,前后历经十五年,可以看出我国人权事业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持续的、从根本性变革演变到制度逐渐成熟的过程.针对我国人权的文化传统和现实,为了推动我国人权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应该在人权的权利类别、人权的存在形态、人权的制度保障、人权的组织保障、人权的意识培养和人权文化建设和人权的理论研究等方面作出抉择.  相似文献   

14.
公平、效率与社会保障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前关于公平与效率关系的讨论,实际上牵涉到我国改革开放战略的价值判断问题。从本质上讲,公平与效率之间并非是绝对对立的,二者协调一致是经济社会活动的内在要求,因而并不要求我们交替选择效率和公平的优先性。正确的政策取向应该是寻求效率与公平的最佳结合点。作为在社会公正基础上的公民“基本福利权利”的表现形式,社会保障必然充当实现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的基本社会制度。作为一种运行体系,社会保障在其制度结构中,会内生出一种平衡公平与效率的机制,保障社会经济的顺利发展。从公平与效率一致性角度提出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将把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断裂与弥合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在社会转型和向市场经济体制快速过渡的过程中,我国出现大规模的弱势群体,这需要重构社会保障制度。当前,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缺失,城市社会保障制度在改革和重建中目标过度偏向为经济体制改革配套服务,这使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呈断裂状态。本文从建立整合的社会保障制度的角度,指出弥合上述断裂的必要性。在农村建立与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城市则要确立社会保障制度的民本目标,从而建立相应的社会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6.
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建设的意义及相关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信平 《东岳论丛》2011,32(5):5-12
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问题是当代各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发展遇到的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过去长期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一直存在着严重的城乡二元结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又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碎片化的倾向,这些对我国未来社会保障的体系建构和发展都是不利的。随着"十一五"期间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较快发展,尤其是农村社会保障的长足发展和覆盖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碎片化和二元结构问题已经是制约我国社会保障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因此,加强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建设的问题应该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为此,本文结合我国实际,对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的含义、表现和意义进行理论探讨,对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的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一体化建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从法律的公共道德性看,人权的道德性必须通过法律制度体现出来,离开法律判断,人权的道德性不具有公共性。而在法律制度下,人权价值的取舍不完全受制于公共道德的要求,还要受到社会现实的客观性、国家利益、公共利益、自由目标等本体论、认识论等因素的制约,所以,人权的正当性不完全来自于道德评价,人权也具有非道德性。人权的非道德性主要是强调人权的正当性应当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视角来考察。人权本身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受到社会经济文化条件因素的制约,人权是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中实现的。人权离不开道德评价,但是,人权价值背后的利益冲突导致人权的价值取舍不完全受制于道德要求,人权本身是历史的产物,也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向前发展的。所以,考察人权的正当性基础应当关注人权的道德性与非道德性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人权的道德基础不能简单地停留在人权的规范要求上,在社会关系的框架中来考察人权的特性,需要重视人权所追求的人格利益在现实中可以得到制度保障的实际状况和程度。人权性质过于主观化不利于人权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要求经济体制的改革由过去单个领域的简单经济关系调整转向整体式制度创新,其中,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已被国家列为1995年整体改革的重中之重。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对旧体制下的福利救济型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改革。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社会保障事业的经验和教训,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取得了初步的进展。首先,转换社会保障制度运作机制(包括筹资、给付、管理和营运)迈出了第一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发韧于养老保险制度。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改革上了三级台阶。1984…  相似文献   

19.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信用制度缺失与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兆吉 《理论界》2006,(3):16-17,19
目前,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信用缺失问题严重,信用制度重构要求十分迫切。信用制度是东北经济腾飞的制度和社会保障,只有构建起良好的信用机制,才能最终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相似文献   

20.
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意义深远。本文就我市如何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谈几点看法。一、我市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自60年代石油大会战以来.大庆就开展了以劳动保险为核心的社会保障工作,曾取得显著成效。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成了政府的附属物,承担了政府许多职能,承办了许多国家、社会应办的事情。如大庆石油管理局,从托儿所、学校、商店、医院到通讯、交通、城建、公共设施,无所不办,社会保障的不例外。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企业必须成为自主经营、自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