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书是作者早期著作《家庭:导论》(1969年)一书的续集。自从《家庭:导论》问世以未,社会学、社会研究领域和家庭生活本身都发生了许多变化。《家庭和工业社会》一书旨在从广泛的历史和理论角度简述当代家庭的特征。本书共分二大部分十二章。第一部分《导  相似文献   

2.
学术论文写作理论研究的新成果——读《学术论文写作导论》畅广元张积玉主编的《学术论文写作导论》(下称“导论”)有三大特色。首先,它具有完整系统的学科理论。主编的学科意识强烈,其着眼点不只是如何具体写好一篇学术论文,而是从建构和发展文章学这一实践性与理论...  相似文献   

3.
沃尔什(W. H. Walsh)的县有深远影响的《历史哲学导论》(1951年)第一版发表至今,已将近三十年。由于一系列的原因,把阿特金森这本书同沃尔什的著作进行对比,是很有益的。与沃尔什一样,阿特金森也对这一课题写了导论,尽管他指出,他这本著作的内容目的不在于“单纯地介绍”。因此,阿特金森还提到,“我自己认  相似文献   

4.
德里达的《几何学起源导论》继承和发展了胡塞尔的现象学的哲学思想和研究方法。德里达运用现象学的研究方法对观念的起源、历史、传统进行了先验性的研究,提出了观念的对象性表现为语言的成分,由此推出了全部科学文化都是在语言中形成的。德里达的语言观搁置了主体,超越了事物。意义、观念和历史是在时空中形成的和表象着的,而意向性是意义、历史变化的根源,因此说,意向性实质上是主体意识的超越和延续。德里达的这本书又可直译为《胡塞尔的几何学起源:导论》(以下称《导论》)。这是德氏一部早期著作,写于1962年。德里达曾经评论说,他于1967年完成的《说话与现象》是他自我评价最高的一本书,但是它只是《导论》的翻版。《导论》的研究成果在他以后的著作中被继承下来,因此可以说《导论》也是德氏其他著作的“导论”。《导论》的英文译者JP.Leavey评论说,《导论》的基本结构是现象学,但不是福科说的先验意识,不是说德里达是胡塞尔或海德格尔主义者,或唯心论者,或说他的方法是现象学的;而是说,在现象学失足的地方,德氏发现了一片沃野,这是哲学的“边界”,在此可讨论写作、起源、历史和oliflerance问题。然而,有一点是清楚的,为了理解德里达,首先要理解胡塞尔。  相似文献   

5.
《人怎样战胜自己——自性清净法导论》是由日本经营社出版的一本颇有影响的著作。此书的作者篠田雄次郎教授,是享誉日本的文化名人,现任东京社会经济研究所所长等职。篠田雄次郎教授著译颇丰,出版有《小集团经营》、《合作经营宣言》、《日本人与德国人》、《岛国与日本人》等50余种。《人怎样战胜自己——自性清净法导论》实际上是一部探究智者的心理奥秘与总结人生成功之要谛的著作。在这部著作中,最核心的内容可以用三个字来加以概括,即:“信”(信念)、“望”(希望)与“爱”(爱心)。正如作者所说:“‘信’、‘望’、‘爱’是克服人生困难的最好良药,人生有许多困难,诸如亲人的过逝、疾病的折磨、工作的失败等,往往使人产生失望感和挫折感,要渡过这些难关,唯在于这‘三德’”。  相似文献   

6.
简化汉字是文字的一项重要改革,对于广大人民学习文化、普及文化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简化汉字要符合文字的发展历史,要科学地改革,要有一条正确的轨道。 《新华字典》中的“華”字的简化字有两种写法。“华” “(亻匕十)”我认为简化成“华”比较科学。因为古“(亻匕)”字是写成(?),《说文·注》解释为:“教行也。” “匕”读(huà)“七”读qī,“華”字简化成“(亻匕十)”是取了“(亻匕)”的音,也就是说“(亻匕十)”的右上部首应该是“匕”(huà),不应该是“七”(qī),《新华字典》并存两种写法,我认为应该统一成一种写法,加以规范。  相似文献   

7.
一在现实生活中 ,“小康”一词使用的频率很高 ,其涵义有二 :其一 ,指人们的生活已不愁温饱 ,较为宽裕 ,可安然度日 (《辞海》即如是解释 )。其二 ,指社会发展是分阶段的。成书于西汉初年的儒家经典《礼记·礼运》篇 ,把理想的社会称为“大同之治” ,在这样的社会里 ,人们已突破家庭的局限 ,“天下为公” ,大家过着同样的幸福生活。人类社会进入“大同之治”之前的阶段为“小康之治” ,在这一阶段 ,人们还受家庭的限制 ,“天下为家” ,即人们仅顾小家的幸福 ,得用法纪、制度约束自己 ,维持秩序。二把“小康”这一概念引入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是…  相似文献   

8.
年轻的美学家李丕显教授在美学领域艰苦跋涉,勤奋笔耕,论文和专著斐然可观。继《审美小札》、《黑格尔美学论稿》、《美学导论》之后,我又读到了他的《自然美系统》(复旦大学出版社九○年版)。如同他的其他著述一样,《系统》一书自始至终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基本原理,并努力创新发展。它的“坚持”是在“发展”前提下的“坚持”,它的“发展”是在“坚持”基础上的发展,因而全书在理论形态上具有通体一贯坚实厚重之貌,又时有新颖独到洞幽烛微之处,颇具特色,颇有力度,填补了系统地研究自然美系统这一项空白。  相似文献   

9.
挑灯夜读,时有所感。或得,或惑,或喜,或忧。常信手录下,以志不忘。今择四题,总冠《夜读随笔》,按写作先后罗列于下。不敢苟同——读《古堡》与《致“铁匠”曹文轩》周晓在《致“铁匠”曹文轩》一文中说;“《古堡》和《海牛》都写得空灵”。但我细细读了《古堡》(恕我避开《海牛》不说),留在脑际的感觉却不是“空灵”感,而是一种不真实感。小说的开头似乎写得有点儿玄乎:那山“对于孩子们,不,对这山下的全部居民,它却有一种强烈的诱惑力量——据老人们说,就在这云雾漫漫  相似文献   

10.
王体正教授主编的《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一书,由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于1999年5月出版。该书为湖北省高校“九五”省级重点学科研究成果。中共湖北省委副书记王生铁为其作《序》。该书出版后,受到有关方面重视,被选入中央文明委主编的《精神文明建设年鉴》1999年理论成果卷。此书有其显著特点:1.结构合理,体例新颖 该书将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归纳为:十“论”。《导论》首先对全书的框架结构和余后各论的主要内容,予以简要介绍,统摄全书,为全书总纲。《导论》以下各论,根据历史发展和逻辑发展顺序相统一原则,依次先后排…  相似文献   

11.
我小的时候最爱读“小人书”,什么《铁臂阿童木》、《封神榜》,比较严肃的有《第二次握手》,都让人爱不释手。古典四大名著里我最早接触的是《红楼梦》,这本书对我而言的神奇之处在于,它对一些琐碎的生活场景的细节描写也让我读起来津津有味。隐约间,我还读出一种悲凉,当时刚上初中的我通过《红楼梦》第一次感受到这种悲凉。后来,反复地读它,越读越觉得有味。在同学的推荐下还找来很多关于《红楼梦》的评论读。后来断断续续地读了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惊喜地发现巴尔扎克也能把琐碎的生活场景再现得那么生动,有立体感。整个中学阶段,我课…  相似文献   

12.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是他整个体系的导论,写于这书完稿之后的“序言”,可以说是导论的导论.这篇“序言”的题目就叫“论科学认识”.如何促使哲学接近于科学的形式,这正是黑格尔哲学的目的.在他看来,“哲学如果达到了这个目标,就能不再叫做对知识的爱,而就是真实的知识.”(《精神现象学》上卷,第3页;再引此书只标页码)  相似文献   

13.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精神实质,是传播“科学”与“民主”的思想。它唤醒了中国人的现代意识。胡适正是运用“科学”与“民主”的思想武器,给传统思想学术界以极大的冲击,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当时,人们把他称作为中国现代的孔夫子或“现代的伏尔泰”。并且或多或少都从他那里得到过新思想的启蒙和思维方式的启迪。毛泽东同志在同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谈话中,提及自己“五四”时代的思想状态时,就曾直率地承认过这一点。他说: 《新青年》是有名的新文化运动的杂志,由陈独秀主编。我还在师范学校做学生的时候,我就开始读这一本杂志。我特别喜欢胡适、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梁启超、康有为做了我的崇拜人物。(《西行漫记》)  相似文献   

14.
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现代散文,它写的是家庭遭遇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儿子时的一番动人情景。作者通过朴实真切的文字记叙,抒写出家人父子骨肉至情,表现了当时社会中小有产者虽然屡经挣扎仍不免破产的可悲境遇,以及由此生发出来的伤感情绪。作者在1947年答《文艺知识》编者问时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只是写实。”正因为有了自己的“写实”,才充分体现了本文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感人力量。  相似文献   

15.
深夜,我读完《西游记》,沉醉于那精彩的情节之中,却读不透它的精髓。苦思冥想着,不知不觉来到一座古建筑物前,定睛一看,原来是一座老式房子。我敲了敲门,一位老者开了门,问我是何人,我学着古人唱个大喏道:“本人姓周名炜,因读不懂吴承恩的作品《西游记》,特来拜访他,请问您是……”那人把我上下一打量,说:“在下便是,请进屋。”桌子上微弱的烛火在晃动,我在桌旁坐下。吴承恩也坐下,说:“你是读不懂《西游记》的内涵吧?”我点点头。“其实这也不难!”他笑着说,“那些妖魔鬼怪很狡猾、很凶狠,目标只有一个,得到唐僧。为了吃唐僧肉,可以不择手…  相似文献   

16.
系统的公共政策理论——评《现代公共政策导论》徐理明历史一再雄辩地证明,“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已经取得、正在取得举世瞩目的进步,这都可以归结为我们党和我国政府选择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确定了合理的基本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在沉思中前进──读夏之放《文学意象论》李珺平拿到夏之放教授的新作《文学意象论》(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年12月版)时,起初我只是抱着“随便翻翻”的念头。但是,随着由代前言进人导论的逐步阅读,一股清新之气扑面而来。我一气呵成读完了它。掩卷而思,寻绎我...  相似文献   

18.
这是我继《同音研究》之后写的一本书。1982年,我开始研究《掌中珠》时,曾写过一篇小文《鱼骨考释》。从前罗福成兄弟把“骨鱼”二字写作“(骨鱼)”一字,我误认为“(骨鱼)”当为“(鱼骨)”,与“辣”写作“(朿辛)”一样,同为“搬家字”。“(鱼骨)”,匣母,黠韵、山摄、入声、合口、二等,古音读为rwat,今音读为huá。我的依据出自《山海经·东山经》:“子桐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余如之泽,其中多(鱼骨)鱼,其状如鱼而鸟翼,出入有光,其音如鸳鸯。”据此我断定“(骨鱼)”为“(鱼骨)”无疑。并决定写《<番汉合  相似文献   

19.
阳光好像在那天格外灿烂;空气好像在那天格外新鲜;我的心情也十分愉快。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原因就是我在朱老师Top作文上第一次得到“优 ”,被登在了《作文资料》上。哇,我当时心情处在比狂喜还要高兴的境界,一遍又一遍地读着十分熟悉的这篇“佳作”,真可谓是百看不厌哪!谁让这是第一次呢?课堂上,当朱老师请同学们读“优 ”范文时,我一看,第二篇就是我,心想:一定要好好准备准备,待会儿可不能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啊!终于到我读了,我心里虽因为“从未有过”而紧张,但还是流利、通顺地把这篇文章朗读完了。接着到了点评时间,朱老师先点…  相似文献   

20.
试论家庭人口投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家庭及其演变趋势家庭是以一定婚姻形式为条件而形成的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关系的相对稳定的结合体。家庭的产生与人类的发展关系十分密切,它的出现在历史上起了巨大的进步作用,成为人们征服自然、保存自己和蕃衍后代的基本组织形式,构成了人类的真正“社会细胞”。家庭的历史是漫长的。在历史上,人类的家庭婚姻关系,经历了群婚制、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家庭和一夫一妻制家庭。这些婚姻家庭形式的出现与更替都不是偶然的,而是当时当地经济发展的必然。那么,家庭形式的变化是否最终完结了呢?沒有。正如摩尔根所指出的那样:“如果承认家庭已经依次经过四种形式而现在正处在第五种形式中这一事实,那就要产生一个问题:这一形式在将来会不会永久存在?可能的答案只有一个:它正如过去的情形一样,一定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转引自《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