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光潜很早就注意到西方现代绘画的美学原则和中国传统画论有相通之处,并从审美的“距离”阐述了这种形式化特征.对于中国传统的“诗画融合”观点,朱光潜改造西方移情说,提出具有中国特色“情趣与意象”契合的审美定义.对于元明清中国绘画偏向山水一途,朱光潜则认为从美学观看,艺术美在价值上高于自然美,因此没有理由只注重自然画而不注重人物画.对中国传统“意在笔先”的绘画原则,朱光潜在改造克罗齐的意言一致观基础上提出“意到笔随”的创作理论.凡此种种,朱光潜通过“批判的综合”中西方艺术理论,以中国文化熏陶下的“心灵”“化”西方理论,所以说朱光潜的艺术观本位是中国的立场.  相似文献   

2.
中西传统美丑现有三个方面的不同:一、西方重实相之美,拘于形式;中国重精神之美,超于物态.二、西方认为“丑”的审美价值是对美的依附、陪衬,中国认为“丑”中含有美的因素。三、在关于美丑关系的问题上,西方崇“纯美”,中国认为美丑没有绝对界限。  相似文献   

3.
陈天强 《文史哲》2005,(2):53-57
中国传统绘画遵循的是完全不同于西方的审美理想,即重传神写意、重表现、重意境的营造,推究这一审美理想的成因,与作为哲学基础的儒、道、佛思想的影响有着深远的关系,正是这一具有模糊色彩的思想体系的影响,使得中国传统绘画具有了简拙、淡远、虚静等特点,表现出浓郁的模糊美色彩。  相似文献   

4.
闻一多诗歌主张"绘画美"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绘画美”概念的语义指涉是指词藻的选用,即诗歌语言要具有色彩感;“绘画美”的倡导更多地是借鉴了西方艺术的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渗透着诗人对现代西方某些哲学的思考与吸收;对“绘画美”的追求源于闻一多作为诗歌理论家探索艺术革新的勇气,源于他对绘画艺术的爱好;就诗歌创作思潮而言,这一主张对于矫正当时诗坛的创作,也发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5.
孔令忠 《晋阳学刊》2002,(2):105-106
审美过程、方式及其内容存在于绘画艺术创作的方方面面:创作对象与创作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融合而非相对立的;创作最原本的动机和最终的目的是单纯而一致的;创作形式与状态,其现象是变化的而其内在却是统一的。石涛所创立的“一画”之说,涵盖的就是这种审美内容、方式及其过程。因此,“一画”的意义,首先存在于审美观念之上,而非仅仅局限于绘画方法方面。透过“一画”,我们看到的是一种中国传统的自然观、人生观和艺术的理想,感到的是一种贴近自然、贴近人生以及积极创造的呼唤,是一种独特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审美方式。观照自然绘画艺…  相似文献   

6.
中西绘画核心美学观念——宇宙观、动静观和时空观在不同时代画家对传统绘画美学观念的反叛与重构中不断跨界与破界,创造出维度各异的审美创新范式。中国绘画的“宇宙之心”带来了心与物的破界与和解,西方绘画则以“科学之眼”不断跨界与反叛着真实的边界并重新定义,由此衍生出不同的美感生成机制,继而深刻影响着各自动静观的审美追求,最终营造出具有多维差异性的审美时空。厘清它们的核心要义、内在精神及其多维立体的审美创新范式,将有助于开拓新时代语境下艺术创新的多维视角和思考向度。  相似文献   

7.
通过明清绘画美学对“气韵”、“意趣”、“性情”、“兴会”等几个概念的进一步分析和解释,我们可以发现明清绘画美学重技法、重趣的审美倾向,以及和当时哲学、文艺思潮紧密相关的时代特点。由此我们还可以从一个重要侧面来把握绘画美学在明清的全面展开。  相似文献   

8.
墨戏是中国绘画美学体系中的重要范畴,属于文人画的传统。从创作主体来说,主要是文人画家以游戏态度,来抒写当下的审美意兴。墨戏与写意密不可分。在艺术表现上超越规矩法度,创造出新奇的审美意趣,即画论家所谓的“奇趣”、“天趣”。但对创作主体的精神境界却有着特定的要求,即重逸轻俗。从某种意义说,墨线更能体现中国画的审美走向及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理论界在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在美学和艺术领域,关于中西对比的研究是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课题,从文学、绘画、音乐等具体门类到综合性的艺术观或美学观,从创作实践到理论体系等多种不同的角度,都出现了宏观的对比研究,提出了不少值得注意的问题。然而,许多文章尚停留在一般地指出异同现象上,而没有去挖掘这些异同现象背后的深刻原因,即回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诸如西方文学重摹仿,中国文学重抒情;西方绘画重写实,中国绘画重写意;西方美学传统强调再现,中国美学传统突出表现等对比命题已逐渐为人们所熟知。但要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就不是那么了然了。泰纳的“种族加地理”的模式已显得陈旧。有些文章虽试图从新的高度来解答问题,但不是失之片面(如用中国书法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画与西方绘画在审美特征上表现出明显不同,究其原因,可以看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西方绘画理论,所指向的思维观念存在着重"和谐"与重"冲突"的差别。或者可以说,中国画所呈现出的柔美、单纯、含蓄等风格,一定程度地表明追求"和谐",也就是多样性的统一。传统画论的主要思维模式,其根源在于儒、释、道和谐观的影响,并在人物画论、山水画论和文人画论等方面各有不同方面的侧重。  相似文献   

11.
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一次伟大转机,它使古老的中华文明在西方现代文明的强烈刺激下,通过语言文字、价值观念、审美形态的种种变革,最终获得了现代性的话语平台。但是,民族文化的现代性并不等于西方文化的现代性,文学革命所完成的终极历史使命,也只是“文化”的转型而不是“传统”的否定。这其中就有一个传统文化的去向问题,我们必须去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2.
“五四”时期中国小说的现代变革,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描述为从“史传”模式到现代叙事的转型,这其实也就是一个“文”的观念独立的过程。“五四”时期,中国小说在审美对象、审美方式、时空观念等方面一系列的变化,都是通过与“史传”模式的分离表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美学在传统的自然思维支配之下缺乏真正的反思思维。这里基本的审美形态是“天人和合”;事物之谓美本质上在于它体现了与“天”或“道”,即作为本体的绝对自然之符合;美的主观性意义完全没有被意识到。佛教心性论的传入和渗透,使中华民族具有了一种真正的精神反思。隋唐以后文艺(尤其是诗歌)就有了一种与传统显著不同的审美经验,即所谓“心境交融”。“心境交融”的审美经验结构建立在反思基础上,它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是直接来源于禅佛教的精神反思。  相似文献   

14.
以“消费主义”为主导范式的西方文化研究,较普遍地把马克思主义视作是一种传统的“生产主义”理论。马克思“自由时间”论把人的活动时间主要分成“必要生产时间”与“自由生产时间”、“自由消费时间”三种,与此相应的是“物质生产”与“真正自由的劳动”、“自由消费活动”三种活动方式,这三种时间、三种活动构成了“审美生产主义”的理论基础,而“审美消费主义”的主要问题也就表现为否弃“自由生产时间”、“真正自由的劳动”。“审美生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消费时代的新拓展,为我们今天批判不断扩张的“审美消费主义”与新兴的“审美生态主义”对话,进而构建当代美学发展的新格局等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官文化、士文化和民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内在结构,在中国传统绘画、文学、音乐、建筑中得以外现。在审美文化层面上,绘画有“错采镂金”、“气韵生动”和“艳俗之丽”之分,文学有“道根文枝”、“得意忘言”和“俗而易晓”之分,音乐有“乐通伦理”、“声无哀乐”和“俗声俗韵”之分,建筑也有“皇家气派”、“造境天然”和“民俗风格”之分。在精神境界上,士文化所求的是“意境”的道禅至境,官文化所求的是“载道”的儒家之境,民文化所求的则是“从俗”的墨家体验。  相似文献   

16.
关于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传统绘画之间的差别,人们已经谈论了不少,但这至今仍是一个颇为诱人且大有用武之地的课题。从某种意义上说,西方绘画是视觉性的,中国绘画则从心灵性的。当然,任何绘画都是视觉艺术,任何绘画都离不开心灵的渗透与参与。因而,是严格的美学意义上讲,应该说中西绘画既是视觉性又是心灵性的,都是视觉和心灵这两种主体力量互相沟通、共同合作的产物。即便如此,我们仍感到,若着眼于中西绘画的历史走向、整体风貌及审美趣尚、造型特征……这些宏观方面的差异,还是可以完全肯定地说:西方绘画突出发展了绘画艺术的视觉性素质,中国绘画则突出发展了绘画艺术的心灵性素质。  相似文献   

17.
论"审美妙悟"概念之成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美学应当确立“审美妙悟”这一概念。作为中国人重要的认识方式之一 ,妙悟具有潜在的美学特质 ,具有类通审美认识活动的特性 ;作为审美认识活动的妙悟 ,和一般审美认识活动具有不同的特性 ,它是一种特殊的审美认识活动 ;妙悟是一种审美直觉活动 ,但它与西方审美直觉理论具有明显的差异 ,它是一种“慧的直觉” ;妙悟作为一种特殊的审美直觉活动 ,表达的是天人相合哲学的精髓。在世界美学中 ,应确立“审美妙悟”作为一个独特美学概念的位置 ;在未来的世界美学建设中 ,应注意吸收中国“审美妙悟”学说的滋养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启蒙的意义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字面上的望文生义、西方思想来源、中国文化传统和现实语境中的重新生成.如果说"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种启蒙运动,那么,"五四"新文学运动总体上也可以说是启蒙主义文学.科学,民主,自由,个人权利,改造国民性,开启民智,反封建,富国强兵等,这既是新文化运动的目标和任务,也是新文学运动的目标和任务.所谓"人的文学",这不过是新文化运动"立人"主题在文学上的一种演绎.对于现代文学来说,启蒙是绝对必要的,但启蒙被强调到极致,变成为一种"主义"的时候,就会物极必反,从而造成了现代文学的缺陷.归纳起来,启蒙主义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重思想轻文学,思想压倒文学;二是重文学的社会功利目的,重视文学的教育作用、认识作用,而轻视文学的审美娱乐作用,压抑文学的审美性、娱乐性和消闲性.  相似文献   

19.
陈晓伟 《中州学刊》2006,(2):241-244
绘画与电影之间所存在的深刻关联作为一种美学现象已成为共识。中西方古典绘画在美学观念和表现手法上存在着本质的不同。西方古典绘画一直专注于写实传统,这种传统成为西方古典绘画与电影的契合点,因此可以说电影与西方古典绘画是相通的。中国传统绘画长期以来形成了写意的传统,这种传统造成了中国古典绘画与电影本体的抵牾。但中国电影创作者在不断的挖掘和探索中,采用镜语转换、空间转换、意境表现等多种方式,成功地实现了中国古典绘画在中国电影中的转换,创造出体现中国民族文化的电影视觉风格。  相似文献   

20.
丁尔纲 《学术探索》2002,(5):122-123
“推陈出新”是事关人类追求真理必经之路的重要原则 ,是一个具根本性的哲学命题 ,因而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批判继承人类文化遗产并创造新文化的核心问题。真正意义上的新潮派 ,从来不简单化地在“新”与“好”、“旧”与“坏”之间划等号 ,而是对传统的、外来的以及现存的一切思想文化现象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实求是的态度。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所谓“新潮派” ,一是搞否定一切革命文化传统的民族虚无主义 ,把一切“新”的等同于“好”的 ;把一切“旧”的等同于“坏”的 ;二是搞唯西方文化的马首是瞻的“全盘西化”论 ,举凡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都是“新”的 ,中国近百年来的都是“旧”的。这种打着“推陈出新”幌子标榜“新思想”、“新观念”的所谓“新潮派” ,其实兜售的是老掉了牙的十九世纪以来“西方资产阶级文化中心”论及其库存的旧货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