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爱是苦莲     
正她有一只珍贵的玉镯,是母亲给她的。到小城后,见家徒四壁,她摘下了玉镯。是的,在这样的地方哪里用得着戴玉镯啊?不久,她怀孕了。见她反应厉害,他跑到附近的山上为她摘山杏,不料一脚踩空,从山上摔了下去。这一摔,几乎摔掉了她和他的未来。她常常这样想:如果他不去摘山杏呢?可是,这个世界从来没有如果。他瘫了,家里的一切都靠她。父母来接她,她拒绝了。为了给他治病,她卖掉了那只镯子。他们在小城过着贫苦的  相似文献   

2.
正她出生在瑞典,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不得不由她的叔叔来做她的监护人。15岁那年,学校排演了一出戏剧,长相俊俏的她被选中在剧中演一个角色,她十分高兴,认真地排练,演出那天,她发挥得非常好,受到了全校师生的称赞,她出色地表演才能被发现了,从那时起,她就在心中  相似文献   

3.
不要在乎他     
P说,两年前在高校念书的时候,她有一个要好的男朋友,毕业前一年,这个男孩子说了一些伤了她心的话,那一刻,她告诉自己,她必须坚强,她要向他证明他放弃她是错的。从那时开始,她很努力读书,结果,她成为学校里的优异生,所有她报考的大学都愿意取录她。  相似文献   

4.
姑娘周凡凡     
一 我一直连名带姓地叫她,周凡凡。事实上她比我大十五岁,她不止一次地要求我叫她表姐,我不肯。我五岁起就跟她住在一起,儿时的记忆不太清晰了,我只知道我没有了爸爸妈妈,所有的亲戚里只有她收留了我。她一直没结婚。因为所有的男人都要求她把我送走,她不肯。十五岁之前,我为此深深感激她。我甚至写过一篇作文,题目是《我最爱的人》,写的就是她。我记得她阅读这篇作文的时候,偷偷地哭了。  相似文献   

5.
埃米莉·狄更森喜欢孤独,其潜意识中充满了记忆和感情,象一口深深的井。她孩童时代所需的慰藉,家庭未能给予,母亲的细心照料未能满足她内心强烈的求知欲望;成功之后,她对世界感到失望并厌倦了它,她总是被胡思乱想所折磨,内心冲突最终变成了危机。所以她最终将自然作为她诗歌的永恒主题,自然成了她唯一可去的地方,在自然中她找到了和谐,她所崇拜的自然体现。  相似文献   

6.
《可乐》2006,(2)
她是知道他有了外遇的。她一直忍着,因为说了半天,还是舍不得,十年恩爱,怎么能说断就断?何况,她了解他,他只是一时迷惑,她知道,他放不下孩子和家,他心里应该装着她,生生死死都经历过,他不会轻易放下她的。那年,她患乳腺癌,提出了离婚,他抱紧她:"不,我要你,生生死死在一起。"她扑入他怀中,从此发誓,无论发生什么事情,她都要永远和他在一起……即使他有了外遇,即使她知道他在骗她。那天,她回家,看到他的车,车中,坐着那年轻美丽的女子,他们下了车,一前一后进了自己的楼道。她躲在树后泪流满面。她可以上去捉奸,但她知道她上去就全完了,甚至他和她都要崩溃!她掏出电话打给他:"亲爱的,来接我啊,我们一起接孩子。"她听得出他电话里的慌张,这是  相似文献   

7.
谁杀害了女主人公--浅论《苏菲的选择》的负罪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菲的双重身份使她有别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其他幸存者.除了是受害者,她还是帮凶.就像她胳膊上的纹身一样,她那梦魇般的经历牢牢印在她的心灵深处,她始终无法摆脱一种负罪的困扰.她说谎,是为了消除她的负罪感;她忏悔,却暗示了这种感觉的根源;当她做出了最可怕的选择后,死神接纳了她.苏菲的死是她摆脱负罪感的最后选择.罪恶的阴影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失,它给人带来的心灵创伤会永远存在.  相似文献   

8.
流行性感动     
一个叫斯日古楞的蒙古族诗人,曾给我讲过一个故事:一个女大学生报名参军,分到西部一个兵站,她一直想当兵,所以,哪怕分到了荒无人烟的兵站她也毫无怨言。但是,一开始还行,时间长了,倍感孤独,有时想找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她曾想过要调离,可是,要强的她,一直相信自己能够撑住,甚至上级打算调她走,她也说不,给人一个抱定了扎根边疆的印象,上级给她立了二等功并树为典型。可是,她的眼神分明又是忧郁的。无形的荣誉圈住了她调动的脚步,她不能毁了这个形象,她得为自己和集体着想。后来,实在忍不住了,她就打了个请求调离的报告,领导出于种种考虑把她的请调报告压下了,后来,她的调令总算到了,可是,阴差阳错地,就在调令下来的前一天,她自杀了,遗书只有一句话,她只想找个有人的地方痛痛快快地哭一场……当时,听了这个故事,我是挺感动的,为那个女兵无私的奉献精神。  相似文献   

9.
密码     
她再也不想呆在这个家里了。因为爸爸一点儿也不爱她。自从妈妈去世以后,爸爸整天整夜都不在家。两个月后,他领回来一个女人。她看过许多关于后妈虐待继子女的例子,但始终没想到这种事会发生在自己头上。她厌恶,她痛恨;她总是用挑衅的眼光冷酷无情的看着她的继母。继母一脸的茫然和不知所措更加加剧了她内心的反感,她选择了离开。对!离家出走。她要用这种极端的方法惩罚一下爸爸,让他后悔,让他痛苦,让他重视自己。她摆弄着手中的金穗卡,暗暗佩服自己的聪明,反正再也不回来了,干脆把里面的钱取光。临走前她又望了一眼相框内爸爸妈妈和她的“…  相似文献   

10.
我们都管她叫赵大姐,不是因为她年轻,不管是熟悉她的,或者不熟悉她的,只要一见到她,总会觉得她的精神状态和她的年龄相差一大截.其实,她已经到了花甲之年啦.  相似文献   

11.
2009年6月到10月,她开始了很多想做的事情……她学会了坐在钢琴前,弹奏出唯美的《KisstheRain》她开始写博客,在新浪网创立了自己的品牌和受众。她成立了自己的书友会。她去了都江堰,探望因地震而肾衰竭的小男孩。她拿下英语,和外国人沟通自如,甚至发脾气吵架。她成立了"星光成长计划"的四个公益项目,其中二号计划引起了远在澳大利亚某校老师的注意,决定全程赞助她的活动……  相似文献   

12.
美国的飞虎队让童年的她认识中国,看过了抗战的影片她为中国而来:她开着奔驰来北京,她建立起自己的国际品牌;她相信冥冥深处应有一个伟大的灵在保佑着她的东方之旅,Malmstrom——她选择了一个幸福的姓氏。  相似文献   

13.
会走路的梦     
有一次在邮局寄书,碰见从前的一个同学。多年不见了,她说咱们俩到街上走走好不好?于是我们漫无目的地走起来。她之所以希望我和她在大街上走,是想告诉我,她曾经遭遇过一次不幸:她的儿子患白喉死了,死时还不到4岁。没有了孩子的维系,又使本来就不爱她的丈夫很快离开了她。这使她觉得羞辱,觉得日子是再无什么指望。她想到了死,她乘火车跑到一个靠海的城市,在这城市的  相似文献   

14.
听到     
她是个聋子,二十八岁那年,工厂里的一次意外爆炸,让她失去了听力。那一年,她的儿子才三岁。一个在人生半途中失去听力的人是可怜的,失去听力给她和她的家庭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用自鸣壶烧开水,她听不到。水烧干了,最后电线引起自燃,她闻到了焦味,冲到厨房后,冰箱、电饭煲、微波炉全毁了。她的丈夫和儿子晚上去逛街,丈夫忘了带钥匙,回来后,他们不断地敲门,可是她听不到,整整一个小时,她的丈夫和儿子就站在门外,期待着她能  相似文献   

15.
埃米莉·狄更森喜欢孤独,其潜意识中充满了记忆和感情,象一口深深的井.她孩童时代所需的慰藉,家庭未能给予,母亲的细心照料未能满足她内心强烈的求知欲望;成功之后,她对世界感到失望并厌倦了它,她总是被胡思乱想所折磨,内心冲突最终变成了危机.所以她最终将自然作为她诗歌的永恒主题,自然成了她唯一可去的地方,在自然中她找到了和谐,她所崇拜的自然体现.  相似文献   

16.
正有一个经常光顾她空间的人推荐她玩微博,于是,她申请了微博号,加了许多微博关注。她的微博粉丝不多,有个人一直来,却从未留下只言片语。她一直幻想那个人就是他,可是,那人却从未回复过她的留言。后来她  相似文献   

17.
她作过记者,作过主持人,作过文案策划,现在,她作制片。她有过成功,有过失败,也有过迷茫,现在,她找回了自己。她说她不美貌,但她因可爱和实力赢得观众的认同,所以,她再次辉煌。她以她的方式讲述着一段自己的故事。她就是李静。  相似文献   

18.
她当初砸了自己的铁饭碗,做推销,从800元底薪开始,五年后她便拿到18万元的年薪;再后来,她的销售业绩做到全国第一。她叫唐朝。那年,她买到了一张《春城晚报》,看到了一则招聘信息,她以为是跟花花草草打交道的,可到了公司,才知是推销墓地,可是已经没有退路了。开始她去推荐墓地,傻乎乎的见到老人就问,叔叔阿姨,要不要墓地。她不晓得  相似文献   

19.
读者平话     
子言 《社区》2003,(23)
杂弹 从大学生到小巷总理 辽宁 赵晓敏 笔者的一位朋友毕业于某外语学院英语系,2000年她应聘到社区当了一名“小巷总理”,而且一干就是三年。问及她的感受,她问我讲了一件事。她曾为一个离异多病的下岗女工办了“低保”,这位女工竟在大庭广众之下给她跪下了,她说那一刹那,她觉得老百姓真的很好满足,也真的需要他们,也就是那一刻,她坚定了自己的人生选择。提起专业,她说她在社区办了个英语补习班,义务为居民讲英语课,他们还多次组织英语口语大赛,老百姓参加的可多了。  相似文献   

20.
寻找自己     
一个花季女孩,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宠爱——一种后来在她自己看来不太公平的宠爱。她当上了班长、大队长,她参加各类演讲比赛并获奖,她学习名列前茅,她志得意满。在这志得意满中,自我被无限放大,似乎自己完美无缺。是啊,被鲜花、掌声、笑脸包围的人怎能不对过去心怀骄傲?就这样,她傲然地跨进了市重点中学的大门。她并不真正明白市重点对她意味着什么,她渐渐发现,在这里,更多的时候是她对别人的多才多艺羡慕不已;在这里,更多的时候是她对自己的考试分数垂头丧气;在这里,更多的时候是她面对各类竞赛项目望洋兴叹;在这里,她感到她再不是原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