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世纪初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文化进程与走向。这一历史事件必有它出现的理由 ,也有它不能否认的不足。本文以一种“同情地了解”的方式、态度从主客观两方面揭示其产生的缘由 ,同时指出了其大致三个方面的弊端  相似文献   

2.
香山文化的现代诠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胡波 《学术研究》2006,(6):115-121
本文认为香山文化主要是指,以包括今日中山、珠海、澳门在内的香山为依托,渊源于历史上人与自然以及人们之间对象性关系而形成的特定生活结构体系,是中原士族移民入徙香山带来的汉族文化和本土文化融合、并与西方文化交汇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质文化。其特征主要表现为:保守正统与开放创新并存、趋利务实与热情浪漫同在、刚勇好强与文质彬彬兼备、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合一,并具有传承性、包容性、先导性和民生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王钰 《学术研究》2020,(10):32-37
同情伦理学虽有来自舍勒的命名和定义,但在伦理学史上却未见以"同情伦理学"作为一个伦理学流派或是某一流派下的子条目而出现的归类。这一思想形态是以休谟的同情探讨为源起,由同时代的斯密和卢梭发展推进,直至19世纪在叔本华的同情理论中达到顶点,随后走向了终结。在分析同情伦理学出现的伦理学思想史背景的基础上,我们通过界定这一思想形态在伦理学领域中的理论位置及其所探讨的基本问题,以期为同情问题提供一个专属的讨论领域。  相似文献   

4.
孔子:一个诠释的神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关于孔子与孔学的种种论述、评议或谈论所涉及到的不外是三个层面的问题 :“实在的孔子”、“历史的孔子”和“符号的孔子”。其中后两者、特别是“符号的孔子”层面的问题最为复杂。我们只有在具体语境中 ,廓清人们谈论的层面及所涉及问题的性质 ,才能真正把握人们所谈问题的实质 ,并进入谈论者生存意识的核心地带  相似文献   

5.
同情与理解:中西美学主体间性的互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西方美学走向了主体间性,它从解释学角度,以审美理解来沟通人与世界,构建主体间性;而中国古典美学,是从价值论角度,以审美同情来沟通人与世界,构建主体间性。审美理解与审美同情是同一的,共同构成审美主体间性。因此,中西主体间性美学可以相容互补。  相似文献   

6.
有强烈女性意识的池莉从来就不是站在女性的对立面来塑造男性,相反,池莉对饮食世界里的男性寄予了深深的理解、宽容与同情.这种既不爱男也不薄女的男女观直指20世纪文学中研究最匮乏的性别意识领域,并就如何描写两性关系以及如何塑造两性世界里的男女形象提供十分有价值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有强烈女性意识的池莉从来就不是站在女性的对立面来塑造男性,相反,池莉对饮食世界里的男性寄予了深深的理解、宽容与同情.这种既不爱男也不薄女的男女观直指20世纪文学中研究最匮乏的性别意识领域,并就如何描写两性关系以及如何塑造两性世界里的男女形象提供十分有价值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汤云 《社会科学研究》2020,4(4):198-204
同情在亚当·斯密的道德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中举足轻重,其重要性横贯了《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对同情的讨论可以从规范性和解释性两个维度进行,规范性的讨论强调同情的道德涵义,而解释性的讨论力图描述同情在经济、社会、文化等现象中发挥的作用。本文从解释性的维度着重探讨了同情的发生机制,同情与自我的关系以及其所激发的人们改良自身处境的冲动,并由此引申出斯密对正义环境(休谟、罗尔斯)的批评。  相似文献   

9.
中华传统道德中存在着一组可以视为其核心的主要理念。对这些主要理念,需要以现代人的观点,放在全球化的视域下,并针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问题加以阐释。中华传统道德中的主要理念有:“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永葆青春活力的不竭动力;“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的生命睿智、人生境界和精神气象;“和合”理念是中华民族为人处世与协和万邦的价值精髓;“务实笃行”是中华民族的行事风格和文化特质;“持节”是中华民族的人格操守和做人的脊梁。  相似文献   

10.
这些年来学者谢泳先生关于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研究引起读书界的注意。他好像特别注意一个刊物、一个社团或一个高等学校里所集中的知识分子群体,由此切人,选题好,方法也适宜,这也就是所谓的精英研究,越来越显出它的学术价值。他较早、用力较勤的是对《观察》杂志的考察,同时进入视野的自然就是它的创建人储安平。在这一题目下,他出过两本专著,分量很足。也在此时,他就研究西南联大和清华大学。现在摆在读者面前的《清华三才子》(新华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就是这一研究的成果。这本书是关于罗隆基、  相似文献   

11.
程洁如 《理论界》2014,(1):108-110
中国有悠久的解经注经即诠释的传统,但诠释学作为概念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传入中国,首先被应用于文学、艺术等领域,进而扩展到哲学领域。近年来,随着国学的发展,国学热的出现,关于中国经典诠释学的研究开始受到重视。文章拟在分析经典诠释的困境以及比较西方认知诠释学与本体诠释学的大背景下,探讨中国经典诠释的方法及其建构。  相似文献   

12.
冯契的《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的书写具有典范意义,这种典范意义在中国近代哲学史“书写什么”和“如何书写”两个问题上表现出来。在“书写什么”方面,冯契的回答是既要书写化为近代传统的哲学“革命”,又要书写化为哲学问题的时代精神和时代问题,两者并非彼此对峙,而是从两个不同的视角书写同一部中国近代哲学史。在“如何书写”方面,冯契的回答是采取“同情的了解”书写方式和反思的书写姿态。在某种程度上,中国近代哲学史的书写比古代哲学史的书写更能体现冯契自己的哲学风格和书写理念。  相似文献   

13.
14.
15.
张美君  魏胤亭 《理论界》2007,2(1):172-173
节约与消费在当代有新的解释,节约不同于传统节俭观,它内在地要求人们适当节制物质欲望,约束消费行为,节约财用,合理生活。消费回归其终极本性,它是人的本然的生命现象,也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二者统一于节约型消费之中,节约型消费是一种高雅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6.
本文归纳了宋代学者具有代表性的六种学习方式,即:读书山林、陶冶情操;学圣志道、崇尚高远;居敬主一、着紧用力;自学为主、师友砥砺;精思质疑、创新自得;明体达用、知行结合;并尝试从现代教育学与心理学理论层面对之进行了探讨,认为这些学习方式与现代教育理论有吻合之处,存在合理因素。  相似文献   

17.
李薇 《社会科学》2024,(4):32-41+180
同情在以哈奇森、休谟和斯密为首的18世纪英国道德情感主义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它是情感主义者用来调和个人的善/利益与他人的善/利益,树立以利公/利他为客观标准的道德观的核心概念和原则。然而,同情并非一开始就居于该流派的核心地位,而是经历了由一种特殊情感到同情共感的心理机制的发展历程。鉴于此,将同情置于情感主义流派的整体视域下进行综合分析和说明,不仅可以辨析不同情感主义者对同情的差异化理解,还能厘清他们在同情问题上的继承、批判和发展的逻辑关联。如此,同情在整个流派中的位置也将得到清晰呈现。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的现代性和世界意义,逐渐被人们认识,它对现代科学的影响,日益广泛而深远,在此背景下,对老子辩证法思想进行现代诠释是很有必要的.老子辩证法思想主要包含运动变化的思想、矛盾普遍存在及矛盾转化的思想.老子辩证法思想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它对道的阐述中.研究老子辩证法思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认知与诠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诠释学研究领域中,探索精神科学中“客观知识”的认知诠释学与追求“存在意义”的本体论诠释学一直处于尖锐的对立状态。这种对立的实质乃是“真理”与科学及其方法论的对立。文章通过对认知诠释学与本体论诠释学之利弊得失进行比较研究,指出了两者的互补性和融合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并认为此乃诠释学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朱松美 《学术界》2006,(4):172-177
《孟子》诠释证实了中国经典诠释以“回归原意”与“意义创新”的统一为最终归宿,弥合了西方诠释理论中“求原意”与“求创新”的诠释张力;体现出了经典诠释的历史性特征;反映了中国的经典诠释承载着中国哲学体系的创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