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路 《江汉论坛》2003,(6):67-71
辛亥革命肇始于台湾被割让日本之际,初期台湾曾被作为民主革命的基地之一,而且辛亥革命领导人一直注重动员台湾民众投入到争取国家民主、祖国统一的革命运动之中,视台湾的抗日复国斗争为中国民主革命的组成部分。正是牵动两岸民众共同期盼的辛亥革命,使台湾虽孤悬海外仍生发着与大陆民众一致的政治向往和信念,使受日本殖民统治的台湾民众始终保持着与大陆人民的同胞之情与民族认同。当今,辛亥革命史学术交流又在两岸走向统一的进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两岸关系研究语境下台湾民众的"认同"有其特定的内涵,对台湾民众认同的研究要运用多种学科视角进行观察分析,其中从社会学角度对台湾民众"社会认同"的研究有助于较为客观地把握当前两岸关系及民众心理变化的脉动。基于此认识,首先从纵向角度梳理了台湾民众认同问题的产生及其"国家认同"意识的变迁;接着着重分析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台湾民众认同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然后从横向角度,以对2008年以来福建台商社会认同的实证研究为例,描述台湾民众复杂的社会认同现象及正在发生的微妙变化;最后提出"在绵密的两岸双向交流中夯实台湾民众认同的社会基础",构建两岸共同认同,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源。  相似文献   

3.
环保自力救济:台湾民众参与环保运动的途径郑少华自60年代以来,台湾经济取得了迅猛的发展。伴随着经济发展而生的是环境品质的日趋恶化,严重地威胁着台湾民众的生存环境。于是,在欧美环保运动的影响下,台湾民众环境意识觉醒,环保运动日益差发。但由于台湾当局对环...  相似文献   

4.
由于台湾特殊的政治和历史、地理条件,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企图割断台湾和祖国大陆的联系,以达到台湾“独立”的险恶目的。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基础。这种认同日积月累,形成以后就很难改变。李登辉和陈水扁在台湾当政的十多年问推行的“文化台独”以“本土意识”、“台湾意识”做包装,采取一种隐蔽、渐进的方式,既不容易引起台湾民众的警觉,又能冲击台湾民众文化认同,还可以直接影响台湾民众对国家认同,而作为文化事业一部分的图书馆,也受到“文化台独”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陈名实 《东南学术》2011,(2):219-228
清朝割台以后,中国的仁人志士都希望有朝一日光复台湾,这种愿望在台湾民众中尤为强烈,民众在认同清朝的基础上自发进行武装抗日斗争。同盟会成立后,受到民主革命思想影响,台湾隐存于民间的反清复明思想逐步演化成汉族反满复仇、共和抗日、光复回归的民族革命思潮。辛亥革命的爆发,使台湾民众受到鼓舞,一些台湾革命志士参加辛亥革命,并在中华民国成立后回台湾发动抗日起义,谋求光复台湾、回归中华民国,把台湾抗日光复思潮推向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6.
去年5月20日,许多台湾民众都以相当振奋的心情,迎接台湾政治史上首度出现的政党轮替.民进党取代了国民党,台湾新当局领导人以不到4成的选票登上了执政舞台。时隔一年.台湾民众和媒体“盘点”新当局一年“政绩”时.皆是一片指责之声。岛内多家报纸发表社论指出,台湾新当局一年来施政令民众失望.  相似文献   

7.
蓝天 《江淮论坛》2009,(2):137-143
三百多年以来,台湾这块土地上反复上演着分离与回归、殖民与反殖民的历史悲剧,在这个历史场域中发展起来的台湾文学笼罩着浓厚的“悲情意识”。这种情感的流露,既是文学创作者对本地区遭受的苦难的感怀与书写,也是台湾民众对自身坎坷命运的反思与倾诉。这种情结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忧患意识、苦难意识一脉相通,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但是,由于长期的分离和殖民统治,台湾民众对大陆产生了疏离感,再加上文化差异所导致的冲突,使当前许多台湾作家创作上出现狭隘化和政治化的倾向,“悲情意识”被过分渲染,拉大了台湾作家与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距离,这些必须加以克服,才能保证台湾文学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8.
论台湾新电影现代外壳下的传统内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新电影以其不同以往的叙事风格异军突起,成为台湾新旧电影的分水岭,推进了台湾电影向现代转型。事实上台湾新电影现代叙事风格的外衣下,包裹的是根深蒂固、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因子。其中最突出的是对本土历史的反思、对普通民众的关怀和对当下社会的忧虑。  相似文献   

9.
光复初期,台湾发生了不同类型的群体性冲突事件,有军民冲突、警民冲突、执法冲突等,其中禁舞废娼冲突、查缉摊贩冲突、房产争执冲突、米价暴涨冲突损害到民众的切身经济利益.多数群体性冲突事件都是由于民众切身利益遭到侵犯,利益诉求长期被漠视,群起抗争,官员对民众冷淡麻木、滥用警力激化矛盾.多数群体性冲突事件具有非对抗性,基本上属于经济利益诉求等问题,没有明显的政治目的.如果长官公署妥善处理,是可以预防和处理好的,却久拖不决,新旧矛盾与问题交织在一起,酿成大祸.长官公署的经济政策、改造台湾社会的方法有其错误的一面.根本原因是大陆籍官僚的腐败和低效导致了长官公署的钝化和失灵,损害了其作为全社会代表的角色,发展结果是对转型期台湾社会的失控.官民矛盾不断激化,民众的矛头直接指向长官公署.台湾行政长官陈仪不能总结经验教训,反而同意撤防驻台军队,于是控制台湾社会的军警力量薄弱,更大规模的群体性冲突事件一触即发.  相似文献   

10.
一、近期台湾经济情势 近几个月来,台湾无论各项经济社会统计数据,还是台湾实体产业、乃至普通民众的感受,均大致显示,受到全球金融风暴冲击的台湾经济已现复苏迹象。  相似文献   

11.
闽南人是汉族开发台湾最早的民系。闽南文化随闽南人的迁移而播迁台湾。闽南文化在台湾的发展经历了日据、国民党治台、李登辉、陈水扁推动台独等几个时期。加强闽南文化的研究和建设,加强对台宣传闽南文化,是争取台湾民心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2.
闽台温泉旅游开发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闽台温泉旅游开发有共性也有差异。从开发模式上看台湾的温泉旅游开发受民众、政府、财团多种力量推动,民众力量突出;福建的推动力量主要是政府。资源利用方式上台湾为共享式的规模集约化开发;福建为资源独立型开发。台湾温泉场所建筑风格精致,日式风格为主;福建单体规模大,风格多样化。温泉产品方面台湾产品链长,客群面广;福建核心产品丰富,共生延伸产品单薄。管理上台湾管理专业化,服务精细化;福建管理不专业,员工素质不高。台湾温泉旅游业起步早,许多经验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3.
孙中山作为国父之历史记忆自国民党在大陆时期已开始建构。国民党败退台湾后,又在台湾地区得到强化。国父作为国家认同之符号,蕴涵着极为重要的政治及文化象征意义。在两蒋时期,国父记忆通过节日仪式、物质空间、历史教材及事迹叙说等方式传播至民众心里,对增强国家认同、凝聚民心、维护国体有重要作用,也是台湾与大陆维系共同历史记忆的重要内容。但在2000年民进党主政后,台独分子图谋消解民众的国父认同,关于国父地位问题爆发激烈争议,显现台独势力希望借助于解构民众的历史记忆来实施去中国化的目的。台湾的国父争议问题,反映出现实政治权争对历史记忆的复杂影响。  相似文献   

14.
黄平 《东南学术》2004,(4):136-142
本文分析了日据台湾时期,日本殖民者对台湾实行的文化同化政策;以及台湾地区的广大民众针对日本殖民者的文化同化而进行的针锋相对的斗争;分析了这种文化斗争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特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台湾人民所坚持的民族认同与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5.
民进党及陈水扁以分化台湾 ,同时也分离大陆与台湾关系的危险策略取得台湾的执政权。其继续执政必须面对直接影响岛内民众生计、生活方式与政治前景的两岸关系。尤其是在台湾经济必须依靠大陆腹地才能步上“长多”轨道的现实之下 ,如何选择两岸经贸政策 ,成为岛内外关注的焦点。本文从对民进党大陆经贸政策的回顾中总结其特性 ,并对未来的走势作浅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刘雄 《东南学术》2007,(2):145-148
关于唐景崧答应留台担任"台湾民主国"总统一事,史学界普遍认为唐氏此举实为身不由己、被迫无奈的"权宜之计",目的是等待机会相机逃跑.事实并非完全如此,由于唐景崧不仅始终坚持反割台立场,对争取列强干预保台,尤其对台湾宣布"自主"后争取列强干预保台颇具信心,且对保护台湾的土地和人民尚存相当程度之责任心,因而决定了他不可能在是否留台的问题上完全以自己的进退得失为唯一考量,也因而决定了他不可能完全以外部因素是否允许自己离台作为决定其言行的唯一准则,可以肯定的是,唐氏之所以答应留台在相当程度上出于自愿.  相似文献   

17.
台湾社会形态由传统农业社会转变到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台湾广告的内涵也在随之发生变化,主要体现为由过去以资讯告知、文字表现为主转变为具有浓厚象征意义与认同形式的广告为主.台湾消费时代早已到来,财富的积累、教育水平的普遍提升以及职业结构更趋专业化等因素都使得台湾"中产阶层"范围扩大,越来越多的人们对身份认同产生强烈需求.台湾广告发展到现在,具有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有着浓厚的台湾特色,并运用各种认同凸显这种特色,影响台湾民众的消费观念.  相似文献   

18.
“寄希望于台湾人民、争取台湾民心”是大陆对台工作的重点。胡锦涛总书记说过,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他表示,只要是对台湾同胞有利的事情,只要是对促进两岸交流有利的事情,只要是对维护台海地区和平有利的事情,只要是对祖国和平统一有利的事情,我们都会尽最大努力去做,并且一定努力做好。这是我们对广大台湾同胞的庄严承诺。  相似文献   

19.
黄新宪 《东南学术》2006,(6):161-168
公学校是日据时期专为台湾人子弟设立的一种基础教育机构,存在时间较长,在台湾近代教育史上影响较大.本文通过对公学校产生、发展的考察和主要特点的揭示,认为这一教育机构是日据当局对台湾民众实行民族歧视的产物,具有显而易见的殖民教育本质.  相似文献   

20.
简析抗战时期的台湾调查委员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4 4年 3月 ,蒋介石下令成立台湾调查委员会 ,作为负责筹划战后收复台湾的职能机构。蒋介石任命陈仪主持台湾调查委员会 ,主要是因为陈仪熟稔日本与台湾事务。台湾调查委员会也充分吸纳了当时客居大陆的台籍人士参与。台湾调查委员会在光复台湾的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它的工作主要包括搜集、翻译、编辑有关台湾的资料 ,训练各类专业人才 ,制定《台湾接管计划纲要》 ,初步拟订战后台湾的重建政策等。台湾调查委员会在设计政策的过程中 ,对台湾同胞复杂而敏感的心态缺乏足够的洞察与关照 ,结果导致一部分政策失误 ,引起岛内民众的反感与抵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