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研究近代历史哲学的现代转型过程,哲学诠释学无疑应引起重视。中世纪以来围绕《圣经》而展开的神学诠释学传统到狄尔泰发生了重大转折:历史理性、历史事件与生命经验成为诠释学探讨的中心论题。此后,在胡塞尔现象学的基础上,海德格尔与伽达默尔又将诠释学发展成为一种以人的历史性存在为核心的基础本体论即哲学诠释学(die philosophische Hermeneutik)。在与伽达默尔的论战中,哈贝马斯则着重强调了诠释学的方法论功能。哲学诠释学的这种努力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寻求到共鸣,因为后者作为“实践的唯物主义”,其实质是一种反叛思辨…  相似文献   

2.
涂成林 《学术研究》2003,2(12):47-52
从历史本体论到历史认识论,是思辨的历史哲学与分析的历史哲学的分水岭,也意味着历史哲学从近代到现代的转向。产生于19世纪的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同样以历史本体论为研究重点,并且包含了历史认识论的萌芽和胚胎。在实践基础上实现历史本体论、历史认识论和历史方法论的统一,既是当代社会实践、现代科学与哲学提出的要求,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新的理论生长点。  相似文献   

3.
丁春华 《理论界》2009,(12):14-16
本体论问题是哲学的核心问题,是具有根本导向性的问题。辩证法、认识论甚至历史观都需要建立在一定的本体论基础上。正因为如此,上世纪90年代以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入研究集中体现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研究上。至今,研究已经进行十几年,积累了大量研究成果;但是也存在一些基本问题难以取得共识,甚至导致研究进入困境。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局面,问题的症结何在?如何打破这种局面?  相似文献   

4.
廖凯 《理论界》2009,(10):20-21
文章通过对当前流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三大类型立场的介绍与分别评价,指出实践本体论有以偏概全之虞,而超越实践本体论,包括实践超越论、生存论的本体论、意蕴论,均属于二元论的本体论乃至唯心主义本体论范畴.因此,重新评价物质本体论,或许真正有助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究竟为何这一问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党的二十大提出了“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的明确要求,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历史主动精神的鲜明体现。历史主动精神的核心命题在于人如何对待历史,尤其是如何发挥历史主体作用、推动历史变革发展。其关键意蕴可归结为四个方面:一是历史主动精神的哲学基础及唯物史观逻辑;二是在客观规律和主观目的的辩证统一中确立主体意识;三是在普遍趋势和具体国情的辩证统一中把握历史趋势;四是在政党领导和民众活动的辩证统一中建构实践力量。历史主动精神的时代价值在于坚持“两个结合”、坚定历史主体自信、优化历史实践方式、加快历史发展进程,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好发展。据此,历史主动精神的建构应从深化唯物史观教育、历史趋势激发、夯实“历史合力”的实践基础等方面持续用力,运用好历史主动精神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动力。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马克思的实践概念的四种内涵以及"现实的个人"概念在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过程中的语义演变,并指出,实践概念只是马克思针对德国哲学所特有的言说方式而使用的世界观范畴,它具有预示新型历史观的方法论功能,但不具有具体观察和描述人类现实历史的具体操作功能.新唯物主义的理论出发点是现实的个人.由此,所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就不是体系的推演或综合,不是对其他社会科学甚至是当代西方哲学的概念剪贴,而是首先通过专门的学科训练,对这些概念所指涉的个人的社会现实性予以充分理解后,再来具体地分析马克思当年所针对的社会关系的异化在当代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7.
学术界对于马克思哲学本体论有两种大相径庭的观点:其一,认为马克思哲学从根本上否定了传统本体论借以立论的那种绝对化的思维方式,进而提出了理解现实的人和人与现实生活世界关系的新的世界观,对此有“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生存论转向”等观点;其二,认为本体论是一切哲学的根基与核心,马克思哲学并未超越“本体论”,而是开创了本体论的新视阈,对此有物质本体论、实践本体论、社会存在本体论等观点。就后者而言,对马克思哲学在何种意义上建立起自我本体论存在着相互抵牾的认识,部分学者认为仅把马克思哲学的实质或核心界定为实践还不够,实践是一个过程,马克思哲学本体论是实践过程本体论。  相似文献   

8.
程彪 《文史哲》2006,1(5):136-142
马克思哲学的历史思维方式是建立在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实证主义和传统思辨哲学的思辨主义的双重批判的基础上的,同时它又超越了上述两种思维方式。马克思哲学的历史思维方式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历史性研究的内在统一,开创了一条能够真正深入资本主义现实的独特的思想之路。  相似文献   

9.
目前国内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问题仍然存在着不同的阐释.其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人、实践、社会和历史四位一体的本体论"现实的个人"是核心概念,是个人能力、个人需要和个性意识以及个性化的价值观念的统一体;实践是个人能力的形成和发挥、个人需要的满足、个人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彰显;社会和历史分别表现为其空间和时间.  相似文献   

10.
关于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点反思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推进"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研究,有必要对已往研究所涉及的重要前提性问题进行反思."怎么才算哲学问题","怎么才算有效的问题","为什么提'回到马克思'而不提'回到恩格斯'、'回到列宁'","实践唯物主义、本体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到底有什么关系",这些都是关于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已有研究讨论所涉及的重要前提性问题.本文对上述问题及其某些相关问题做了总结性反思,提出了如何理解马克思哲学的一些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1.
本体论是从西方哲学中ontology一词翻译过来的,它是最普遍、最抽象、最广泛、最高的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有自己的本体论,但并非“实践本体论”,而是物质本体论。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实践本体论哲学,但传统的教科书体系仅从物质本体这个意义去理解和诠释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很大的局限性.造成这种物质本体论局限的根源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史实根源和物质本体论局限的方法论根源.传统教科书的物质本体论局限对从理论层面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对实践层面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应用和教育都有很大的危害.  相似文献   

13.
哲学诠释学是在传统诠释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的诠释学理论。较之传统诠释学,哲学诠释学具有如下特征:第一,是本体论基础上的诠释学,哲学诠释学不再是一种诠释学方法,而是主体经验世界的一种方式;第二,具有理解的历史性特征,时间距离不再是理解的障碍,而是理解的积极因素;第三,包含了应用品质,应用是理解过程的一部分,也是理解本身的真正核心;第四,以语言为诠释学经验的媒介,一切理解都是基于语言的对话,语言获得了完全的本体论地位。  相似文献   

14.
本体论是西方哲学一直追求的基本精神 ,而且是当代西方哲学发展的一种趋向。本体论是哲学区别于其它一切科学的根本点 ,否定本体论必然要否定整个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态建设必须把本体论的建设作为出发点  相似文献   

15.
16.
在乌托邦与意识形态的张力中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分析卡尔·曼海姆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质疑,首先指出马克思本人对其理论的意识形态性质是有着清醒的自觉意识的。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指出后人之所以常常对马克思主义作一种决定论式的解释,是因为他们没有理解马克思主义与历史上的其他意识形态的根本区别,即没有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不是理论的立场,而是乌托邦的立场。最后,作者通过简介恩斯特·布洛赫的关于马克思主义是革命的乌托邦的思想,进一步指出马克思正是通过站在乌托邦的立场上来应对现代人的根本危机的。这在理论上表现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不仅只能是批判的,而且还是不断地走向自我批判的。  相似文献   

17.
本体论问题研究的重点既不是回答"有没有本体论",也不是回答"本体论是什么",而是回答"为什么需要本体论"。这一思路的转换会凸显哲学与人类生存密不可分的联系。只有实现这一思路的转换,才能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谛,从而找到回答"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走进当代的追问与理解马克思哲学本性以及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地位问题紧密相连.在"重新理解马克思"学术研究现象背后,哲学研究中存在着将马克思哲学视域"整体性"强行分割的现状.为此必须追问三个问题:马克思哲学的视域是整个世界还是人的世界?物质本体论与实践观之间的关系如何定位?马克思哲学的本性到底如何理解?"物质本体论"者坚持认为马克思哲学视域是整个世界,"物质本体论"没有否认实践观.从实践理解与强调的唯物主义只不过是内含干辩证唯物主义的一种面向人的生活的世界观,这才是马克思哲学视域"整体性"的合理理解.  相似文献   

19.
雷蒙·阿隆的批判的历史哲学与马克思的历史哲学颇具渊源,这不但体现在马克思对他的历史哲学研究道路的影响上,更表现在他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批判考察之中。本文对雷蒙·阿隆有关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有关论述进行了考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20.
重读康德的理性概念——德国古典哲学的一种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理性陷于危机的当代 ,重读康德的著作是走出迷茫的一条“林中路”。康德的批判理性强调人的道德进步和精神成长的重要意义 ,克服了启蒙理性只重视知识的片面性与独断性 ;康德的实践理性规范了“目的王国”中的主体间性的关系 ,把主体性推进到主体间性 ,从而为当代交往理论提供了形而上学基础 ,架设了通往后现代的桥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