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问题的源起 “发愤著书”说是我国古代文论的一个较为重要的命题。 “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公羊传》宣公十四年注)这句话中已透露出“发愤”而有所作的意思。孔子在探讨诗之社会功能和审美价值的过程中,标举“兴、观、群、怨”,把“怨”做为重要一端加以称举。孔子之“怨”虽有着极强的伦理政教意味,但并不否定诗歌在一定范围内可以传达怨、怒的内容,这从孔子删诗即可看出。屈原的著述中,也蕴含了“发愤著书”说的萌芽,如“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九章·惜诵》)然而系统阐明“发愤…  相似文献   

2.
论宋词的感伤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文学中写感伤,古已有之,并非来人的发明。《诗经》就有《采蔽》写戌卒羁愁,州e兮》写思妇闺怨等。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但他只是以“怨”作为诗的四个功能之一,并没有说非0怨”不可。宋玉的《九辩》则写贫士失意的悲怨:“坎摸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开后世怀才不遇的感伤诗的先河;而他在诗中慨叹“悲哉秋之为气也”,更成为中国诗歌“悲秋”的老祖宗,故有“宋玉悲秋”这句熟语。但从总的来说,汉代诗写感伤并未成为风气。《汉书·艺文志》说:“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仍然是哀、乐并提的。至…  相似文献   

3.
《玉台新咏》是我国古代第三部诗歌总集,它以妇女为描写对象,表现出浓烈的妇女之“怨”。这种“怨”虽然在表现形式和内容上不同于《诗经》和《楚辞》中的怨,但却从妇女独特的视角,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同样有着“刺上政”的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4.
元佚杂剧《四不知月夜京娘怨》,作者彭伯成,《录鬼薄》著录,《太和正音谱》题作简名“京娘怨”.以京娘为名的青年女子故事,笔者于古代笔记小说中,共得两条,可能都与杂剧有关,均抄录如下.其一是金代元好问的《续夷坚志》卷一所记之“京娘墓”:  相似文献   

5.
对“兴、观、群、怨”的重新检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兴、观、群、怨”的诗歌理论 ,这一理论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今人对于“兴、观、群、怨”的一些理解 ,大多是依据汉人、宋人的说法。他们的说法 ,有没有违背孔子本意的地方呢 ?对照孔子在《论语》中发表的全部言论 ,联系孔子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进行考察 ,结果发现 ,许多流行的说法 ,离孔子“兴、观、群、怨”的本意已相距甚远。实际上 ,孔子提出“兴、观、群、怨”的观点 ,都带有那个特定时代的政治背景和文化特征。本文通过文献整理 ,对“兴、观、群、怨”的内涵逐一做了分析 ,从而得出了一些与今人有些不同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论唐代宫怨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代诗苑繁荣.抒怀言志,山水田园,边塞讽谕之作自不必说,宫怨诗的创作也呈现出活跃发达的景象.就从《全唐诗》统计,标题为“长门怨”、“婕妤怨”、“雀台怨”、“昭君怨”、“旧宫人”、“宫人斜”等的宫怨诗,共有300余首.若加上宫词中属于宫怨性质的和以宫怨为内容而不标明宫怨的诗,唐代宫怨诗至少达到500首.许多著名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杜牧、刘禹锡、李商隐等,都写下了不少宫怨佳篇.“宫怨”这一题材,并非唐人的独创.早在齐梁以前,民间已出现官怨性质的乐府诗.但是象唐代这样有众多诗人参与制作,并且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却是任何朝代都没有的.鉴于此,笔者试图  相似文献   

7.
唐代宫怨诗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唐代诗坛上,宫怨诗与边塞诗、山水田园诗、行旅诗、悯农诗等一样,是一枝摇曳多姿的奇葩。所谓宫怨诗,乃是抒写宫廷女子的怨愁苦恨之诗。把“宫怨”作为特定内容在文学作品中加以表现,由来已久。据说司马相如代失宠的陈皇后向汉武帝婉转陈情的《长门赋》,当推为发轫。汉武帝时班婕好(或作倢伃)退处冷宫后自悼的《怨歌  相似文献   

8.
文章论述了《诗经》中划分怨刺诗一类的合理性 ,并对某些文学史本在《诗经》内容划分上的偏颇进行了批评 ;怨刺诗都是些“变风”、“变雅”的作品 ,因作者不同 ,其内容也有很大差异 ;怨刺诗都具有很强的批判现实精神 ,是些尽善尽美的作品 ;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李欧 《江淮论坛》2005,(1):134-139
《论语》中的诗歌功能论,是中国传统诗学的核心。此文试图从当代美学视野出发,集中对“兴、观、群、怨”和“无以言”进行再阐释。认为:“诗兴”有三种功能,“诗观”有四种方式,“诗群”指公共性交流,“诗怨”以刺穿社会平衡和建立个体心理平衡来医治社会和个体,“无以言”则揭示了诗语与人的存在的关系。《论语》中的论述,已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诗歌功能论系统。  相似文献   

10.
王承斌 《理论界》2007,(10):207-209
《诗品》在探讨后世诗歌不同风格起源时,认为有《诗》《骚》两大源头,并由此形成了两大流派。令人在论及钟嵘的诗学观时,多认为钟嵘偏重于《诗经》一派。然而从钟嵘重视诗歌抒发怨情、重视诗歌的语言美、重视兼具《诗》《骚》二者之长的作家作品等几方面来看,他没有丝毫“重诗轻骚”的倾向。  相似文献   

11.
《论语》记载了孔子对他的儿子鲤谈《诗》的两段话.《季氏》:孔子问鲤“学《诗》乎?”鲤答:“未也.”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也.”《阳货》:孔子问鲤:“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孔子还对他的学生们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认为,不学《诗》就不会表达思想;连《周南》《召南》都没有读,那就好比面对一堵墙,对社会交往常识一无所知.《诗》有兴、观、群、怨四种功能.不学诗,就缺少士大夫的共同语言,无法理解别人言谈中的引语譬喻(兴);就缺少见识,不能通过风俗察觉国过之盛衰(观);就无法与同僚聚会,切磋探讨(群):“更谈不到运用诗句发表政见,讽喻上司(怨).不学《诗》,近不能事父,远不能事君,也缺少关于自然界的常识.  相似文献   

12.
黄河远上(黄沙直上)自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唐朝诗人王之涣很有名的《凉州词》。对于此诗首句开头四字,有不少版本作“黄河远上”,但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中的《出塞》则作“黄沙直上”。近人刘逸生《唐诗小札》、其心《愿君“更上一层楼”》(见《光明日报》1980年6月22日《东风》  相似文献   

13.
《法制导报》八五年第十三期所载《黄泉路上一怨魂》、《忤逆子 慈母泪》两文,一叙女儿虐待致死养母,一写儿子贪钱拐卖亲娘,读之令人发指,思之使人愤慨。此等劣行,禽兽不为,何况人乎?由此想到,中国传统“孝道”中之合理部分,仍有提倡之必要。 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素讲“孝道”。“孝道”者,尊敬老人,赡养父母之谓也。  相似文献   

14.
六臣注《文选》曹植《七哀》诗题下吕向注:“七哀,谓痛而哀、义而哀、感而哀、怨而哀、耳目闻见而哀、口叹而哀、鼻酸而哀也。”李善注意到王粲的《七哀》诗当排在曹植作品之前,吕向当然不会看不到这一点,在解题时必然尤其注重王粲之作。我认为,吕向的解说很可能由概括王粲《七哀》(西京乱无象)而得。他据开头两句,说诗人痛国家不幸、愤贼臣为患;据三、四两句,说诗人感于乱离、怨离京华而走远郡;据“出门无所见”至“何能两相完”一段,说诗人因耳目闻见而哀;最后六句被视为“口叹”、“鼻酸”之  相似文献   

15.
白盾     
白盾原名吴文慧,原籍泾县茂林。现为黄山学院教授,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纽楼梦学会会员,上世纪五十年代,他写的《红楼梦是怨而不怒的吗?》在《人民日报》发表时加《编者按》称“马克思主义的尖兵”,经全国报刊转载。同时。他在《人民文学》、《长江文艺》、《江淮文学》、《安徽日报》等报刊发表文章多篇,引起当时注意。  相似文献   

16.
彼小星,彼小星,三五在东。维参与昴。肃肃育征,肃肃育征,夙夜在公。饱衾与。实命不同!命不犹!《诗经》中这首《小星》是一个行役在外的下层官吏的怨刺诗。笔者认为,诗中“夙夜在公”的并非这个“宵征”的下层官吏,诗人是在运用对比之法。“夙夜在公”之语还见于《鲁颂·有观》:“夙夜在公,在公明明”、“夙夜在公,在公饮酒”、“夙夜在公,在公载燕。”这里“公”指公堂、公所;郑筹:“早起夜寐,在于公之所。”古之公卿大夫在公所饮复用餐,《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载“公膳日双鸡”,杜预注:“卿大夫之膳食”。《召南·羔羊》篇…  相似文献   

17.
《光明日报》86年11月8日刊出的王忠人、葛增福的《马嵬坡杨贵妃墓散记》依文,谈及杨贵妃死于马嵬时,曾引碑刻中“唐僖宗留下的诗句”为证:“马嵬杨柳绿一依,又见鸾舆幸蜀归,泉下阿环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作者认为此诗系唐僖宗留下的诗句,这种看法,缺乏根据,并不足信。按《太平广记》卷200引《抒情诗》一  相似文献   

18.
晚唐诗人李涉《涧州听暮角》诗:“江城吹角水茫茫,曲引边声怨思长。惊起暮天沙上雁,海门斜去两三行。”《唐诗选》注末句之“海门”作“今江苏省海门县”。此为不察镇江地理之误。盖“海门”为山名,在镇江焦山之东,因两小山相对如门,且古人以此为海口而得名。《至顺镇江志》:“焦山,或亦谓之浮玉山,上有罗汉岩,旁有海门二山。金焦相距十五里。”可证。如作飞往海门县,于情理不合。又三湾《次北固山下》的名句:“海日生残夜”之“海”,也应与“海门二山”联系起来为好,绝非泛言。《至顺镇江志》(北固山)“多景楼”注曰:“盖…  相似文献   

19.
星月·春光·秋色──《诗经》景物描写研究之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诗经》是我国春秋时期百科生书式的诗歌总集,它不仅涵盖了西周至春秋时期我国上古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民俗等方面的重大题材内容,而且,更多的是通过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吟咏低唱,表现了当时入门细腻而又丰富复杂的精神世界。传统诗教中,主要是受孔夫子影响,偏重于把《诗经》作为一种政治教化的读本。孔子曾反复强调:“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过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夫鸟兽草木之名。”②这样,《诗经》成了人们在各种场合言情达意的“语录式”工具,成了衡量一个人贤愚的准绳,因而,“断章…  相似文献   

20.
盛唐边塞诗人王之涣,在游历甘肃时写下了一首名作《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一首“传乎乐章,布在人口”的名篇。但是,多年来对这首名作在理解和注释上有分歧。这些分歧主要表现在对诗中的“孤城”、“杨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