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体制和各种复杂的原因,我国国有银行与国有企业的债务问题已相当严重,阻碍了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的进一步改革,而且已危及到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的生存与发展,并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经济金融秩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其根本出路是通过证券市场、发展投资基金、债权转股权、呆帐准备核销、政府扶持、盘活存量等措施多管齐下进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2.
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四大国有银行是中国国有企业的缩影;同时,作为中国银行业的垄断者,四大国有银行的改革进程又是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息息相关的。因此,中国国有银行的命运与前途问题既是一个微观层面的国企问题,又是一个宏观层面的中国经济体制变革的方向问题。  相似文献   

3.
国有银行改革的中心环节是解决国家作为社会管理者和国有资本所有者的双重身份问题。要建立现代化金融企业制度 ,就必须剥离国有银行的双重身份 :少部分改造为政策性银行 ,大部分改造为股份制银行。国有银行量大集中本身是大量国有企业存续的需要 ,也是政府经营管理国有企业的资金依托。因此 ,国有银行改革应与国有企业和政府机构改革协同进行。  相似文献   

4.
由于银企之间的天然依存关系和改革中日渐增强的关联性,使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改革的配套显得越来越重要,并成为改革逐步深入、经济稳定发展的关键。现代企业制度与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联动配套是推进改革深入的必由之路,必须采取同步推进、分阶段和有所侧重的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5.
当前,国有银行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已成为我国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焦点和难点。寻求其协调与深化是亟待研究的课题。本文就此作些探讨。 1.银行与企业改革的现状从1978年到现在18年的经济金融改革使我国的银行制度和企业制度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为:财政主导型投资向金融主导型投资转化,银行中  相似文献   

6.
以往的研究认为,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实现经济增长和促进企业绩效提高的重要前提。在中国,由于长期坚持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结构,国有银行往往承担着信贷资源配置主体的角色,加上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之间存在着某种天然的关联关系,企业所有制结构成为银行信贷的重要考虑因素,影响着资源配置和企业绩效。为了探讨金融资源配置和企业所有制结构之间的关系及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文章利用2007-2016年1054家上市公司数据,通过固定效应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发现:金融资源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倒U型"关系,当前我国信贷市场上存在的所有制偏好导致了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没有达到最优。这意味着,信贷市场存在金融资源错配,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且长期的负面影响。为此,我国应积极创造竞争性的市场环境,推进金融体系市场化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  相似文献   

7.
论国有银行金融风险的深层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建立金融风险分析的视角基点,即三种行为主体(地方政府、国有企业、国有银行分支机构)“准经济人”的假设入手,运用博弈论思考方法,以考察人的行为为主线分析了地方政府经济诱导、政策派生,策应说服、强行于预的什锦僭越行为;国有企业以礼攻心、误导隐藏、以动制静、借助外权的僭越行为;国有银行分支机构粗放扩张、秩规替换、邀功饰忧、情感选择的僭越行为。进而从体制环境、人文思想等层面较深刻地揭示了国有银行金融风险之综合归因,即缺少明确的金融产权规范;行政性授权参与约束乏力;参与金融交易设权寻租;非理性渗入道德约束;不良行为“回归”风险。最后指出寻求制度上的分工合作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渐进式改革要求为国有经济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以使经济平稳增长 ,由此金融产权安排就具有产权国有和市场垄断的特征。银企关系作为垄断性国有金融产权的产物 ,必然具有双重属性、双重约束、双重调节和双重市场的特点 ,并在债权债务约束、利率机制作用以及经济政策效力等方面表现出其内在缺陷。由此出发 ,重塑银企关系的关键是改革垄断性的国有金融产权 ,即在增量方面推进民营经济的内生性融资方式扩张 ,在存量方面对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实施分类的股份化改造。  相似文献   

9.
中国加入WTO之后逐步将面临全新的政治、经济环境,而金融体系是一国经济构造中最敏感的部分,作为我国金融体系基础的四大国有银行,它们在入世后的运行、发展、竞争能力等方面是否具备"安全"的状态,关系到中国经济的全局.本文就此提出我国四大银行未来的风险与安全性问题.  相似文献   

10.
将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采用福利经济学的效用分析框架,运用模型分析方法,从长期制度变迁的角度重新审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转型问题,分析认为:在经济转轨的大背景中,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与国有银行、国有企业存在天然联系;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单方面商业化转型具有不可行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与国有企业之间也很难建立起真正债权、股权关系,只有渐进的转型才符合制度变迁的基本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