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炎帝是中华民族音乐的开山鼻祖,他首创神农氏琴——五弦琴,其造琴制乐伟大历史功绩铭刻在炎黄子孙的心田。文章就炎帝造琴制乐、开中华民族音乐先河及其对中华民族音乐的伟大历史功用谈及独到的见解,特别是用归纳概括的方法对炎帝造琴创建原始音乐礼制的功用进行了系统性的归纳总结。这在目前为止,对炎帝神农氏的研究还是独到的,能自成一家之言。这对炎帝神农氏的研究将另辟蹊径,大大拓宽人们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2.
所谓炎帝神农氏的生地,实际上是指炎帝神农氏的早期生息与劳作之地。对于这个问题,史学界、民丧学界歧见丛生。作者以为,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学术界大都未能跳出将炎帝神农氏的生地作单向、静止考莽的误区。为此,本文通过对有关文献材料的精细分析,分别对炎帝生地、神农生地和炎帝神农舍一后的生地进行多向的、动态的考察。  相似文献   

3.
唐陆羽《茶经》详细论述了种茶、制茶、品茶、饮茶之法,“于是茶道大行”。关于茶道和荆楚茶叶生产以另文讨论,本文仅就《茶经》与方志所载荆楚饮茶文化作些探讨。 一 中华民族素以炎黄子孙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炎帝即神农氏,又称烈山氏、厉山氏。在湖北随州市有烈、厉二山,其上有神农洞、神农井、炎帝庙、炎帝神农氏碑等古迹。炎帝部落在荆楚大地蕃衍生息,由于瘟疫流行,炎帝神农氏带领部落迁徙到鄂西北原始森林即神农架,采药治病。汉《神农本草经》有云:“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也就是说  相似文献   

4.
越南古史对炎帝神农氏的追溯早已深入人心.越南民族源自炎帝神农氏的神话故事被认为是古代越南的信史,其直接左右着越南人的华夷观念乃至看待外部世界的方式.作为农耕始祖和医药始祖,炎帝神农氏在越南发挥着如同在中国一样的作用.这既是中越两国分享民族起源神话、同为炎帝神农氏后裔的具体表现,也是中越两国友好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5.
史料中有关炎帝神农氏为南方之帝、南岳衡山君的记载,炎帝神农氏在南岳及周边地区的活动,南岳“僧道同居”的格局以及历代帝王对南岳圣帝祀典的重视和隆重,从不同的角度说明南岳庙祭祀主神为炎帝神农氏。  相似文献   

6.
炎帝和黄帝一样是中华民族从野蛮走向文明时代的英雄人物的象征和化身,把炎帝说成是某一地方的某一具体历史人物,炎帝文明代表了某一地区的文明都是不确切的。炎帝神农氏的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敢于开拓、重视创新、重农尊农的精神文化。弘扬作为民族人文始祖之一的炎帝文化,有利于当前解决“三农”问题,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华文明始祖的神农氏、炎帝,是中国传说中著名的文化英雄;神农氏、炎帝是一人还是两人,历来众说纷纭。从对五行说中颜色与方位的联系入手,并通过考古学、民俗学及传说与文献材料的探讨,试证神农氏、炎帝源于南方。  相似文献   

8.
炎黄传说的考古学证明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依据现有的考古资料 ,对古文献记载中的神农、炎帝、少昊、蚩尤、黄帝等传说分别进行对比考证 ,认为 :一、考古发现的仰韶文化 ,正是传说中的神农氏时代及其地域 ;二、炎帝与神农系同一氏族 ,即炎帝出自神农氏 ;三、少昊是与炎帝神农氏族不同的另一氏族 ,考古发现的大汶口文化 ,正是传说中的少昊氏时代及其地域 ;四、蚩尤是炎帝神农氏族的一个分支氏族 ,考古发现的仰韶文化大司空村类型 ,正是蚩尤的故地 ;五、考古发现的早期龙山文化 ,正是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及其中心区域。  相似文献   

9.
炎帝神农时代大约距今8000年至6000年左右.炎帝神农氏的诞生地,史籍有"生于烈山"说和"长于姜水"说.炎帝的陵寝史籍记载只酃县一说.葬在"长沙茶乡之尾"炎帝陵的是第一代炎帝.炎帝神农氏与黄帝轩辕氏的关系是同源共祖、前后相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关于炎帝、神农氏、烈山氏究竟是否同一个人,长期以来众说纷纭。本文以为,自先秦以降,各种典籍关于炎帝、神农氏、烈山氏的记载都是间接取之于上古神话和传说,并非有直接文字可考的信史。而任何神话和传说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有空间上的移徙与分歧和时间上的演进与变异。作者通过对有关文献资料进行多向的、动态的考察,揭示了炎帝、神农氏、烈山氏之间的分合关系及其因由  相似文献   

11.
夏衍名剧《上海屋檐下》描摹上海底层人民生存境遇的主旨,源于1956年作者的后叙述而定论。在相当程度上,这是大众、作者与意识形态“合谋”之下的“意图谬见”。文本的隐型意义在于中国革命以及1930年代上海知识分子陷于革命、情爱与生存等诸多困境中的“忧郁”情怀。夏衍作为批判者的警醒与冷静,以及身为历史在场者的沧桑与悲悯,逾越了文学史家眼里左翼革命家身份的界限。  相似文献   

12.
《生死疲劳》是莫言郁结于心的土地情结的一次集中释放。小说洋洋洒洒地讲述了20世纪下半叶中国乡村的跌宕历史和复杂现实,声情并茂地谱写出一曲农民与土地的恋歌与悲歌。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莫言对土地的这种执著而郑重的重述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秦汉时期炎黄崇拜的神人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汉时期的炎黄崇拜因藉政权变革的需要,具有神人分离转换的历史特征,秦朝主水德,上接周统,炎黄崇拜神性失落并几近绝迹,汉高祖初称“赤帝子”,旨在灭秦;复称“黑帝子”,旨在汉代周德,否认秦朝的正统地位,炎帝始为汉神,终遭冷落,文帝,景帝时期推行黄老政治,黄帝从天庭回到人间,转化为远古无为而治的圣君,汉武帝炫耀文治武功,祈求长生永命,主土德,封禅泰山,黄帝顿成遗授神策,羽化登仙的天帝,司马迁原始察终,整齐史故,其《史记》涵蕴宗黄大一统思想,黄帝成为华夷诸族的民族共祖和中华文明的肇始人君,王莽借助和平政变手段篡汉称帝,主土德,鼓吹尧帝禅舜,王氏代刘,黄帝又成了刘、王帝室的血缘初祖,,汉光武帝远承汉高祖“赤帝子”神话,主火德,旨在复兴汉室,炎帝崇拜重新抹上天命色彩,秦汉炎黄崇拜神人分离转换的轨迹说明,秦汉时期并无真正意义上的神权,神权只是皇权缘于自身政治需要而随意玩弄的谶纬道具,这既是整个中国封建时代的显著文化特征,也是中西封建社会判若鸿沟的主要思想标志。  相似文献   

14.
湖南是原始拜火教的发源地和稻作农业的诞生地,也是炎帝族中心聚落的所在地,湖南才是炎帝文化的母体。中华炎黄研究会认为山西高平是炎帝故里的说法缺乏关键证据支持,因而难以成立。  相似文献   

15.
从谁是中华故地上与中华民族始终保持着血缘和文化传承关系的最早居民、谁在中华远古史上最早拥有或传播了龙文化、创造了文字和历法等 ,论证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不是黄帝和炎帝 ,而是伏羲氏。  相似文献   

16.
邓碧泉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继承了中国知识分子关心社会、心忧天下的优秀传统,他的诗词创作植根当代社会生活,既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由衷热爱,也反映了诗人善于对历史与现实进行深入的思考,字里行间渗透出浓浓的忧患意识。其诗词注意以小见大,擅长通过细节描绘,增强诗词的形象性,以此增加诗词的韵味。  相似文献   

17.
海岩小说的轰动与流行,形成了当前小说创作领域中的“海岩现象”。纵观海岩的系列小说,主人公形象青春亮丽,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对真挚爱情的坚守,融合着对社会人生的独特感触和思考,曲折演绎着时代青年的心路历程,鲜明地体现出海岩小说的青春成长主题。  相似文献   

18.
炎帝时代是中国原始社会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转变时期,也是中国原始社会道德的形成、发展时期.炎帝时代的道德特点是:坚韧不拔、团结拼搏,民主友爱、人人平等,克服困难、勇于创新,民无私心、道德淳朴.这应是中国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节用是墨子的一个基本的治国思想。墨子从衣、食、住、行、性、葬、乐等方面揭示了当时君主横征暴敛、奢侈荒淫的现状,并以古代圣王作对照,说明应该怎样节用。墨子的节用思想,主要是针对上层统治者来说的,是在保证下层百姓基本生活需要的前提下节用;而节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广大人民能够过上"暖衣饱食"的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