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论先秦儒家人性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性问题上,先秦儒家从孔子的"性近"说开始,至孟子的"性善"说,再至荀子的"性恶"说。孟子和荀子遵循了不同的思维路线。孟子是性善论代表,荀子是性恶论的代表。先秦儒家的人性思想既为儒家伦理政治的建构提供了可靠的根据,同时也是儒家仁学发展的理论需要。  相似文献   

2.
先秦儒家人性论多从单一方面强调性无善恶或是性善、性恶,这种单一性的人性论不能从根本上合理地解释人作恶的原因和修善的可能性。但是先秦儒家人性论开启了人性本善和向善修养的人性论之先河。先秦儒家人性论经汉唐三品人性论、唐代李翱性善情恶的复性人性论,发展为宋明时期的"心统性情"的一心二门人性论,具有其必然性。儒家人性论的发展中,先秦儒家人性论具有性善论起源的启蒙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的人性理论丰富多彩 ,这些早熟的人性理论并不具备产生现代管理理论的基础。但是 ,中国的性善论以其人本取向为现代管理理论确立了人文价值目标。以性善论为人性基础的管理理论告诉我们 ,管理要有人文价值目标的支撑 ;管理是人本管理 ,它不应该是对人性的压制 ,而是对人性的张扬。  相似文献   

4.
荀子人性论与儒家人性论的历史向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苟子人性论是儒家思想史的特例,儒家学统中存在着三种不同于苟子性恶论的观念。其中孟子重在以超越的价值感受性来规定人“性”,区别于苟子的自然主义式的性恶观念;朱熹侧重分析心性的不同可能性,指出在人“心”中存在着对恶的自觉和向善的实践力量,以此纠正苟子对性恶的简单判定;而王阳明则以“性觉”论辨析人“心”的善与恶的来源,对苟子和程朱的理论皆有所辨正。  相似文献   

5.
人性论视角的先秦儒家教育伦理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开拓沟通了“有教无类”的教育公正平等理念与“因材施教”的教育科学方法。孟子“性善论”,将道德修养定位为为教育伦理的重要内容。荀子虽持“性恶论”,却也乐观地强调主客观上的“积”与“教”最终能达到人性向善。人性论视角的先秦儒家理论,蕴涵着丰富且可资借鉴的教育伦理思想,有助于我们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对教育进行多方省察,将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  相似文献   

6.
在人性论问题上,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孟子的人性理论是"性善论"。荀子主张人性"恶"。不管人性本来是什么样子,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即人性属于生成属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通过内省、学习和实践,克服人性的弱点,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不断向善前进,是道德教育的目标取向。包括人性论在内的儒家思想在国外都有深刻影响,对我们...  相似文献   

7.
简论儒家道德修养的人性论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性论是道德修养的基础,有什么样的人性论,就会有什么样的道德修养理论与原则.整个儒家的思想体系就是以研究和认识人的本质即人性这个问题为起点的.儒家思想在发展与流变过程中,围绕人性的本质问题基本上形成了性善论、性恶论、性三品论及人性结构二重论等几种观点,而这几种人性论构成了儒家道德修养论的人性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先秦儒家将人性与人的本质区分开来,认为人性仅为人的本质的实现提供了一个基础,人之为人的现实意义上的本质要经过个体的自主努力才能得以实现,这种对人性的看法,从理论上说明了对人进行教化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在此思想的影响下,中华民族很早就形成了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重视教育、重视学习成为普遍的民族心理。  相似文献   

9.
儒家一直重视和强调道德修养问题,并把道德修养视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和前提,而其道德修养学说是与其人性理论密切相关的。儒家学者尽管在人性问题上的具体观点各不相同,存在着性善、性恶、性无善无恶,以及德性的先天、后天等方面的争论,但都在其人性论的基础上,在"性可教养"的观点上基本达成一致。他们一方面肯定和承认人之为人的本质在于礼义道德,一方面又肯定和说明了人在礼仪道德方面的品性通过后天的教育和修养是完全可以获得的,这也就从不同的方面肯定了道德修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是"与"应该"是先秦儒家论人性的两个维度,前者即人的实然之性,而后者即人的应然之性。为了消解两种人性之间的紧张与冲突,最终实现人的应然之性,他们都提出了相应的修为方法,最终使两种人性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1.
许多思想家都对人性提出过精辟论述,以此建构对人生和社会的一系列理论.而先秦儒家作为中国传统法思想的渊源之一,其对于人性的阐释对了解和分析中国社会、当代中国人的思想无疑有一定借鉴和指导意义.本文旨在对先秦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人性的观点进行一些粗浅的分析,鉴古思今,希望能对我国现在所经历的变革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2.
先秦儒家动物保护思想观念已经初步形成。它以“天人合一”思想为精神支柱、以“时禁”政策为行为规范、以及“不为己甚”的中和态度提出了独特的动物保护理念,为我们今天的环境保护提供了积极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国内理论界对于人性问题研究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得以不断拓展。学者们对人性的内涵、人性与人的本质的关系、人性的特征、人性的善恶、人性的研究方法等问题,提出了一些有创意的观点,取得了多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4.
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流形态,实践美学有着巨大的影响。要丰富和发展实践美学,应从其内部着手,整合"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两个核心概念,生成"‘自然人'化"观,创新实践美学理论内涵,增强实践美学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5.
经济实践是人的本质的表征形式。经济理论的研究对象是经济实践。人的本质的多重性 ,如人的自然本质、社会本质和意识本质等 ,不仅导致了人类经济实践的矛盾 ,也影响着人类对经济实践的理解。对人本质的理解与对经济实践的把握是一致的 ,实践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应该建立在对人的本质的研究方法之上。我们对历史的社会形态的经济实践的理解与把握 ,以及对我们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实践的认识和发展方向的展望 ,都必须以对人的本质的把握为核心  相似文献   

16.
论罪刑法定原则的人性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性是哲学的基础,也是一切人文科学,包括法学的理论根基,随着刑法学理论的进一步深入发展,罪刑法定原则研究的触须必然要伸向具有终极意义的人性问题。人性有恶的一面,权力也是一种必要的恶,故要对司法权加以限制;人性又有善的一面,因此,人是目的(康德语),应当尊重人所享有的尊严,保障无罪人的生命、自由、财产等权利不受侵犯。这两个方面的统一生长出了罪刑法定的基本精神,即对司法权的限制与对人权的保障,构成了罪刑法定的人性基础。  相似文献   

17.
描写社会和人性的阴暗面是霍桑作品的突出特点,《红字》是其中之一。这部作品突出了他本人独特的思想和对人性的理解。《红字》通过海丝特的人生之梦、丁梅斯代尔的救赎之梦和齐灵渥斯的罪恶之梦,在揭露社会罪恶和人性丑恶的同时,对善良的主人公寄予了极大的同情,肯定了人性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