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史迪威与蒋介石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迪威与蒋介石的关系,是极其复杂的人际关系。从表面看,是个人之间的关系,而实质却代表了美国政府与蒋介石政权之间,甚至是美国战略与亚洲政局之间的关系。史迪威与蒋介石则是这种关系中最重要的人物。史蒋关系的建立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出于早日击败德、意、日法西斯以尽快结束战争的愿望,一改以往对中国的帝国主义态度,从中国抗战开始时的“中立”,进而采取了较为积极的援华措施,为改善两国关系作出一定努力。罗斯福为了鼓励蒋介石,“极力保证中国在盟国的同盟中占据中心位置,并答应实现最终目标——收复失地”。为  相似文献   

2.
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战场的作用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凸显出来。为此,美国加快了与中国合作的步伐。但是,由于双方在国家利益上的差异,尤其是在对待中共问题上严重分歧,成为引发史迪威与蒋介石之间矛盾纠葛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3.
探讨了蒋介石矛盾性格的成因、特征及对其事业的影响,认为蒋介石的矛盾性格是家庭、社会环境及学校教育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其矛盾性格主要表现在自傲而又自卑、多疑而又轻信、刚愎自用而又优柔寡断、阳奉阴违、奢侈而又小气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1944年10月19日发生的史迪威事件,是中美双方将美蒋矛盾处理为史蒋矛盾的结果。史迪威将军被美国政府抛弃,成为牺牲品的直接原因在于蒋介石的强硬和坚持,根本原因在于美国把自己战后在远东的利益同蒋介石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得美国最终不得不向蒋介石妥协。  相似文献   

5.
试论史迪威来华使命失败的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44年10月19日,美国总统罗斯福下令召回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中国战区最高司令参谋长、四星上将史迪威,就此结束了战时中美关系史一场复杂的争斗。历时两年零7个月艰辛的史迪威来华使命最终夭折。本文试就造成这一重大事件的原因进行探讨。一 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被迫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迫使美国结束了观望,在战争最艰难的时刻登上了战争舞台。美国只有彻底打败日本法西斯,才可能继续保持其世界强国的地位。在此前一年,罗斯福曾在一次高级会议上与三军参谋长商定:一旦美国被拖进战  相似文献   

6.
一九四四年十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各战场几乎都在大反攻,欧洲战场上盟军巳解放法国、南斯拉夫,逼近德国本土;太平洋战场上美军越岛进攻,已在菲律宾登陆;缅甸战场上的中美英军队对日作战也正取得辉煌战果。就在这个时候,在缅甸的中美联军司令、中国战区联军参谋长约瑟夫·史迪威将军却因为中国战区统帅蒋介石的坚决要求,被召回美国。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史迪威事件。  相似文献   

7.
宋庆龄与蒋介石由共同追随孙中山革命发展到严重对抗,主要是由于宋蒋之间对孙中山的思想和事业的态度不同.抗日战争时期,由于蒋介石在西安事变后表示要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宋蒋间一度合作.但由于蒋介石拒绝接受宋庆龄要他放弃独裁、扩大民主,坚决执行孙中山三大政策的主张,因此家蒋间的合作是暂时性的,不可能是持久的。后来他们在行动上的对立完全证实了这—点.  相似文献   

8.
宪政的实施,客观上为国民党内各派力量进入权力核心拓展了渠道,为他们进入权力中枢提供了合法途径,造成了国民党内的参政热潮,众多势力加入决策系统,使本已有限的政治资源争夺得日趋激烈,造成国民党四分五裂,离心离德,政治上处于半瘫痪状态。由于国民党无法有效地控制从政党员,致使党政出现脱节,党内的派系斗争又严重制约政府决策的作出和实行,使党政迭生障碍,制约了政府职能的有效发挥,削弱了自身的统治,无法应付人民解放战争的强大攻势,这是蒋介石败逃台湾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滇缅战场与史迪威张曙东史迪威(1883~1946)将军是美国一位杰出的高级将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打败德、意、日为轴心国的法西斯侵略者,他以59岁高龄而受命出征参战,于1942年2月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担任中印缅战场美军司令,协助蒋介石组织中...  相似文献   

10.
1942年2月美国政府应蒋介石的邀请,派谴史迪威将军来华担任中国战区参谋长;1944年10月美国政府又接受了蒋介石的要求,将史迪威将军解职撤回,此即所谓“史迪威事件”。这是抗战时期中美关系中的一个重要事件。战后海内外对此众说纷纭,对史迪威本人也毁誉不一。今天我们依据历史事实对这一事件再作分析,有助于了解抗战后期中美关系的发展和演变。  相似文献   

11.
在《水浒》这部书里,写了宋江与高俅的矛盾。那么,宋江与高俅的矛盾是什么性质的矛盾呢?是农民阶级同地主阶级的斗争吗?否!宋江与高俅的斗争,不仅不是农民阶级同地主阶级的斗争,而且也不能和地主阶级内部革新派和守旧派的斗争混为一谈。宋江同高俅的斗争,正如毛主席深刻揭示的那样,不过“是地主阶级内部这一派反对那一派的斗争”不过是“大狗小狗饱狗饿狗之间的一点特别有趣的争斗”。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蒋介石在对日态度上由妥协退让转向对日抗战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着重分析了蒋介石转向对日抗战的根本原因在于主观上有抗日的愿望和要求。  相似文献   

13.
皇姑屯事件后,蒋介石欲借"统一"来巩固和提高自己在国民党中的地位,并借此将东北纳入自己的控制之下。而张学良则欲借易帜达到"息内争以御外侮",为东北的安全与繁荣提供一个有力的保障。蒋、张进行了激烈的斗争,最终"以张学良归附南京政府为第一要义"达成了一致。这种结果不仅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分离我国东北的罪恶阴谋,同时对于日后张学良逼蒋抗日,成功发动西安事变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社会制度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现象。按照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和现象之中的矛盾普遍性原理,社会制度本身也应包含着矛盾。本文试图对制度矛盾作一初探,并将其引入历史唯物主义范畴体系。这一拙见能否确立,恳求专家、学者指教。一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对于这一范畴,如果从制度的角度进行分析,则可以展现为社会制度本身的矛盾  相似文献   

15.
亚太经合组织作为亚洲太平洋地区区域的松散协商式的国际性经济合作组织,既有它存在的客观必要性,同时也成为国际上“西西矛盾”(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南北矛盾”(发展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矛盾)和“东西矛盾”(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的集合体。  相似文献   

16.
本文针对我国计划金融体制下所存在的种种弊端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指出走市场金融的道路是克服这些弊端的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17.
史迪威事件是二战期间中美关系中的重要事件。本文从战时美蒋双方的战争指导思想和整体战略的宏观分析入手,具体剖析了史迪威事件发生前的几个主要矛盾焦点,论证了史迪威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复杂性。同时,还就这一事件的评价,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试论网络文化的矛盾与冲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网络文化进行反思 ,分析了它产生的原因与特性 ,揭示了网络文化的精神内核 ,阐述了网络文化的“病症” ,揭露了网络文化矛盾和冲突产生的根源。同时 ,还指出在网络文化形成和发展的新阶段 ,人类面临着新的文化选择 ,只有正确认识网络文化 ,才能使我们的文化选择更符合人类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矛盾表达因表达存在逻辑矛盾而得名,但它又有别于逻辑矛盾.矛盾表达在理解上不存在矛盾,在表达上有积极作用.矛盾表达存在两种矛盾①与事实的矛盾;②与情理的矛盾.  相似文献   

20.
股份公司两权分离后,在具有相对独立经济利益的所有者集团和经营者集团之间形成了一种集中体现在公司理财行为之中的利益矛盾,这种矛盾导致了公司理财行为矛盾,损害了所有者集团的利益。本文通过对我国股份公司理财行为矛盾现状和成因的分析,认为解决理财矛盾的基本方法应是制订一种能使两大利益集团的利益有机结合起来的、对经营者业绩实施科学考核的考核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