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比尔·盖茨夫妇创办了一个资金超过240亿美元的慈善基金会,希望把最贫困的人们从疾病中拯救出来。这两个世界最大富翁的努力能产生多大成效?  相似文献   

2.
南希·里根从来不希望乔治·布什成为丈夫的副总统。她认为布什是软弱无力的,也是虚情假意的,她把他称作"好发牢骚的人"。 这位第一夫人从未克服自己对布什夫妇的敌意,而这种感情完全是相互的。"南希与芭芭拉彼此厌恶……这是白宫内一个公开的秘密,"里根总统的传记作者埃德蒙·莫里斯(Edmund Morris)说道。 在里根夫妇掌权的8年期间,南希一次也没有邀请布什夫妇参加在白宫总统生活区  相似文献   

3.
胡松茂 《社区》2005,(16):26-26
上海市浦东新区潍坊二村过去是出名的“三多”居民区,垃圾多、堆物多、违章建筑多,而现在,一走进二村就有一种干净、整洁、舒适的感觉。这一变化有外来人员小林夫妇的功劳。十多年前,小林夫妇从江苏老家迁居到二村,负责小区的清扫工作。夫妇俩常常从早上4点干到晚上7点,工作之余还经常抽空帮居民做好事,哪家老人病了,他们就会上门探访,或陪着到医院看病。时间长了,居民们也忘记了小林夫妇是外来人员,把夫妻俩当成了“社区家庭中的一员”。2001年时,街道为了落实“4050工程”,腾出岗位安置本社区的大龄下岗工人,要清退外来工作人员,小林夫妇…  相似文献   

4.
"诚毅"精神既是陈嘉庚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其特色内涵,是我们坚定办学理念、实现办学目标的动力。在新时期,存在对"诚毅"精神认识不足,对内涵挖掘不深的问题,合并高校的历史和现状也给发扬"诚毅"精神造成了一定障碍。为此,应以体现"诚毅"精神的嘉庚特色建筑,构建校园文化的物化层面;以"诚毅"精神为内核,构建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涵;以"诚毅"精神为载体,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从而构筑以"诚毅"精神为灵魂的、有集美大学特色的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5.
陈一定  黄慧芳 《社区》2011,(27):28-28
6月24日,从法国巴黎传来令杭州市民振奋人心的好消息,西湖申遗成功了。这更使家住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采荷街道芙蓉社区9旬老人胡文彬激动万分,因为西湖申遗的成功,不仅是杭州人的荣誉,也使杭州走向了世界。  相似文献   

6.
勤耕博采 宏图大观——试说文彬治“红”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胡文彬治红学,著述颇丰,成就卓著,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治学风格。胡文彬曾学历史,所以历史的眼光成为他考察《红楼梦》及红学研究的一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视角,因此他的红学成就得益于他的历史感觉、宏观视野。同时,他非常注重搜集资料、整合资料和编辑出版红学资料,体现出他的实证工夫。他是一个淑世主义者,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社会参与意识和积极入世情怀。这样的品性和个性无不体现在他的治学和著述之中。学术著作往往质朴少文,但胡文彬却能做到在质朴之中文采飞扬,显示了他扎实的文学功底和淬炼语言的功夫。胡文彬痴迷红学、执着于红学。他不仅是有成就有影响红学家,也是为红学呕心沥血的活动家和组织家。  相似文献   

7.
《吴下方言考》十二卷,清武进胡文英撰。全书收吴中方言词九百九十三条,依韵排列,考证源流,引书三百余种,计十余万言,前后历时近三十年始成书,这是继扬雄《方言》而后的别开生面之作。是我国第一部释义、考源的方言词典。胡文英,字绳崖,生卒年月不详,约生活于雍正、乾隆之世。乾隆十七年壬电,游宦干广东之端州,四十八年癸卯,写  相似文献   

8.
网兜     
<正>英国夫妇将废弃公厕改成海景别墅现年45岁的特拉茜和55岁同居伴侣格雷厄姆是英国斯卡伯勒市的普通工人,这对蚁族居然把一座公厕改造  相似文献   

9.
胡文彬的红学研究大体可用"两点两论"来表述。所谓"两点",即两个基本关注点:一是《红楼梦》与红学传播交流史,二是《红楼梦》版本包括抄本与程高本研究;所谓"两论",即"红楼人物论"和"红楼文化论"。"两点两论"可谓胡文彬文学批评观点和学术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胡文彬解悟《红楼梦》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0.
王洛 《可乐》2010,(7):7-7
有一对夫妇,丈夫很喜欢打保龄球,却很怕老婆。 老婆爱抽烟。一天晚上,老婆发现烟抽完了,便叫丈夫去买。丈夫只好乖乖去买。很晚了,附近的小卖部都已关门,这可把丈夫急坏了。  相似文献   

11.
有些已婚夫妇对冲突已习以为常,他们的婚姻关系被称为习惯于冲突的婚姻关系,事实上或多或少是围绕着不断的口角、争吵和打架建立起来的。但是,这类夫妇仅能代表所有已婚夫妇的一少部分,所以,我们在研究冲突问题时,不必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他们身上。下面我们会看到,在普通的、“正常的”、“恩爱的”夫妇中,冲突也会发生。  相似文献   

12.
初中毕业生年薪百万,这样的职场神话却被30出头的SOHO(中国)前销售副总监胡文俊变成现实。从低做起,知耻而后勇1995年10月,胡文俊怀揣几百元钱来到了向往已久的北京。他一没文凭,二没北京户口,只能在酒楼里打杂。一年后,他进了一家房地产代理公司做发单员,底薪只有300元,还不包  相似文献   

13.
袁枚等死     
史飞翔 《可乐》2010,(11):45-45
袁枚40岁时,相士胡文炳为他算了一卦,说他63岁生子,76岁寿终。后来,袁枚果然是63岁生子。欣喜之余,他禁不住暗自思忖,若胡文炳的话应验,76岁当是自己的生死大限。想到这儿,袁枚顿时变得惴惴不安。  相似文献   

14.
一九六二年五月十五日,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初版刘序》之后加了一条附注,全文如下: 关于卢以纬氏的文法著作,大白先生早就提到《助语辞》,我们年来略事收集,开承朋友们帮助摄影、抄录,已经得到四种本子。其中三种都是以“助语辞”为名:(1)明代出版的《新刻助语辞》,见胡文焕编的《格致丛书》,书前有万历壬辰年(公元1592年)胡文焕氏《助语辞序》;(2)清代出版的《音释助语辞补义》,康熙丁酉年(公元1687年)版,也录胡文焕氏《助语辞序》;(3)日本出版的《重订冠解助语辞》,享保丁酉年(公元1717年)版,也录胡文焕氏《助语辞序》。这些名为“助语辞”的书,都是卢  相似文献   

15.
叶启橡 《老友》2014,(3):1-1
正3月5日,是毛泽东同志题写"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纪念日。雷锋身上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乐于帮助他人,并一生以此为乐。我想,帮助人,就是一种人生的境界,一种真善美的高贵品格。我的邻居老李,年过六旬,每天负责接送自家的小孙女上幼儿园。他楼下的小刘夫妇有个4岁的儿子,刚好也在同一个幼儿园,但小刘夫妇都在上班,正为接送儿子发愁。老李知道后,主动找到小刘夫妇说:"你把钥匙交给我吧,我帮助你们接送小孩。"这一帮就是3年。老李的行  相似文献   

16.
去年四月十五日《人民日报》第五版刊登了张乐群同志写的《为什么要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一文,作者阐明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是要尽快地把人口增长速度降下来;并提出实行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以后,可能产生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读后很受启发。我们认为,我国人口多,基数大,增长快,正面临着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情况,  相似文献   

17.
凉山彝族流传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对夫妇,养了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因儿子得病请毕莫念经驱鬼时,毕莫不注意放了个屁,这家正在推磨的两个姑娘为此而忍不住笑出了声,毕莫恼羞成怒,起了报复的恶念。他神秘地对那对夫妇说,你们的儿子之所以得病,是因为你们的两个女儿占了他的命位。要使儿子平安,就必须弄掉两个女儿。夫妇信以为真,为了留住儿子传宗接代,把两个女儿诱弃于深山密林之中。  相似文献   

18.
美国房东     
王俊丽 《社区》2014,(18):59-59
在美国留学期间,我住在哈里斯家中。哈里斯和他的太太都是地道的美国人,他们乐观、开朗、活泼好动,夫妇俩的年龄都在65岁以上。哈里斯夫妇住着一个独栋的房子,他们把空余的房间租给留学生,但不收房租,只是要求租房者每个月做16个小时的义务劳动。哈里斯夫妇有两个孩子,_儿一女,他们都有自己的家庭,住的地方离哈里斯家有一百多公里,平常不怎么来看望老人,但他们经常打电话。只有在哈里斯夫妇过生日或是圣诞节这种重大的节日的时候,全家人才会聚在一起。当家人聚在一起时,哈里斯夫妇显得格外高兴,他们会用相机记录下相聚的幸福时刻。在这一点上,让人感觉美国老人和中国老人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19.
汪继峰 《社区》2005,(19):36-37
去年秋天,移居美国的李明在经过一翻拼搏后终于拿到了绿卡,并在纽约市区买了一栋二手房。在搬进去住之前,李明把房子内部重新装修了一番,让房子焕然一新。房子外墙的颜色原先是白色的,李明的妻子嫌白色太素净,于是便让工人把外墙也重新油漆一遍,将颜色换成淡紫色。可是工人们刚开工不久,就有两个人找到李明夫妇,让他们马上停工。原来,这两个人是当地“社区协会”的。他们告诉李明夫妇,为了保证整个社区的色调一致,社区内的所有住户都不得随意变换房屋的外墙颜色。刚开始的时候,李明感到很奇怪。房子是自己花钱买下来的,难道自己连重新粉刷一…  相似文献   

20.
《北方人》2006,(10)
8月上旬,在四川省得昌县某幼儿园工作的周晓玲老师收到了一封来自川西监狱的信。信中这样写道:“敬爱的周晓玲老师,你寄带来的小明明的三张相片我收到了。得知小明明的户口已经成功地迁移到四川你的名下的消息,我的心终于落地了,又亲眼看到你们夫妇把我的女儿培养得这么天真可爱,确实使我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你们夫妇的仁慈善良就像春天里的阳光,温暖了我的心田……”就在这封信的背后,是一位幼教工作者博大爱心谱写的感人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