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人才培养与需求对接是促进经济增长、缓解就业矛盾的重要保障。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河北省产业结构升级迫在眉睫,原有的人才培养方式已不能很好地满足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人才的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河北省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需脱节。首先梳理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的国内外研究综述,深入探讨了河北省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顺畅对接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
职业教育与产业的对接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从为什么要对接,如何理解对接,在对接中应该处理好那些问题三个方面分析了职业教育与产业对接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胡娜 《江淮论坛》2008,(1):111-115
作为当代城市发展与软实力竞争的重要形式,创意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大中型城市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从产业发展的实践来看,如何突破资金的瓶颈推动产业的发展是我国现阶段创意产业的发展必须要面对的问题.而对知识经济下兴起的,高度认可智力资本的风险投资与创意产业对接的特点的研究,将会对推动我国创意产业的发展进而实现城市竞争力的提升具有实践意义.本文将结合创意产业的产业特质和风险投资的特性,对两者对接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尝试寻求解决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开放市场下,各主权国家的民族产业面临世界市场的冲击,维护民族产业刻不容缓,而产业安全的维护则需要对产业安全理论进行研究和分析。尽管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产业安全进行了阐述和论证,但是随着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还需要对产业安全进行深入涵界。通过对产业安全的分析,可以获悉:产业安全范畴是一个基于国内市场、全球市场的动态演变过程;产业安全具有国民属性;现有产业安全思想已得到不断强化;产业安全是基于中观层面的经济安全范畴。今后产业安全研究可能涉及如下发展方向:产业安全综合指标评价体系、产业安全预警机制、产业安全梯度研究、产业安全法律法规与政策对接研究等。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新产业、新兴产业对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更趋综合和全面,高职教育必然因应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走对接产业之路。本文从高职教育现存的问题出发,提出政府、产业界和学校共同举办职业教育的构想,就高职教育对接产业发展的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高校人才培养对河北省产业结构进行供给侧结构性调整至关重要。将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需求结构对接起来,以实现培养的人才满足人才市场的结构需求。文章对河北省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拟合及偏离情况进行基本分析,结果显示:七大产业毕业生人才供不应求、三大部门高校毕业生人才供过于求、卫生部门和农业部门人才供求基本拟合对接。并提出了河北省优化调整高校专业结构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7.
基于旅游的视角,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基础资源,而文化创意产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与传承提供新的渠道,二者将在旅游的视角下科学对接,即建设现代型“非遗”创意城市、“非遗”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非遗”体验馆、“非遗”数字博物馆、“非遗”文化创意保护区,并对二者的对接模式进行探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福建自贸区与台湾自经区现代服务业对接的意义在于可在次区域合作基础上先行先试两岸服务贸易自由化;有助于福建自贸区和台湾自经区两区产业合作和协同发展。福建自贸区与台湾自经区现代服务业对接的路径有:推进两区航运、物流对接合作;推进两区金融服务对接合作;推进两区跨境电商产业集聚发展;推进两区旅游服务对接合作;推进两区医疗服务对接合作;推进两区教育、文创对接合作。福建自贸区与台湾自经区现代服务业对接应确立两区现代服务业重点对接业态;创新两区现代服务业政策协调机制;加强两区现代服务业信息监管对接;协调推进自贸区三片区建设。  相似文献   

9.
省城次中心城市发展是城市化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环,必须科学认识区域性中心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功能定位,准确分析融入城市群经济圈的基础和优势。章丘市坚持发展为先,实施产业对接,打造产业新城;坚持特色为要,实施城市对接,建设宜居之城;坚持创新为魂,实施管理对接,建设活力之城;坚持民生为本,实施社会建设对接,建设和谐之城,对省城次中心城市发展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规模扩张式的发展,同时也产生了国家对高等教育财政拨款资金的增长速度难以满足高等教育快速发展需要的难题。急速扩张的高等教育迫切需要进行大量融资,而高等教育的产业属性为高等教育进入资本市场打下了理论和现实基础。高等教育与资本市场的对接可以考虑采用以下主要模式:高等教育与证券市场的对接、高等教育与银行等金融市场的对接、高等教育与民间私人资本市场的对接、高等教育与风险资本市场的对接等。  相似文献   

11.
闽台经济融合是大势所趋,在产业合作层次不断提升的过程中,高新技术产业合作已成为产业合作的重点,对于优化两地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起到积极作用.为使两地高新技术产业对接有效实施,必须建立资源互补型、优势产业互补型、多维链式型、聚合辐射型产业对接创新模式,并建立制度层面的创新协调机制、区域间联动合作创新机制、市场调节创新机制、利益平衡与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2.
对接两大"三角洲"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福建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构想,既是对“闽东南地区”、“海峡西岸繁荣带”概念的延伸,更凸显福建对台区位优势。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需要正视自身发展的差距、找准对接的着力点,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主动对接“长三角”、“珠三角”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13.
福建省作为中国LED产业发展的一大支柱,以其特定的地理与政策优势,长期保持着与台湾LED企业的对接与合作,成为LED产业链国际分工中的一环.产业链国际分工促进了福建省内LED产业的升级,也带来了可能产生低端锁定效应、可能导致加剧技术逆向行走困境、可能阻碍本地上游企业的发展三方面的风险.产业价值链分工下福建LED产业与台湾对接的三个发展路径: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培育本土专业人才、大力扶持本土上游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给北海市带来大开放大发展的重要机遇的同时 ,也给北海市带来了重大挑战。根据北海市的实际情况 ,从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具体研究东盟自由贸易区与北海市的产业如何对接  相似文献   

15.
通过新城建设促进城市空间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实现单中心城市向多中心的区域城市的转型,是中国特大城市实现空间拓展的战略选择。北京新城发展在人口聚集和素质、产业选择与功能对接、土地开发与利用、区域统筹协调、公共服务发展等诸多方面面临挑战。新城建设应从区域经济社会联系的角度,研究促进中心城与新城、与外部区域的功能对接,实现区域功能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台湾投资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具有独特资源和区位优势的云南日益成为承接台资转移的重要集聚区。2012年和2013年两届云台会的成功举办,对推动云南与台湾两地的产业合作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云台会为云台两地的产业合作搭建了平台。今年来云台两地围绕特色农业产业、生物科技产业等进行了对接洽谈,取得了一批重要的合作成果。进一步加强云台两地产业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期待。本文在分析云台两地农业发展现状、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以花卉种植和果蔬种植为重点推动云台农业合作的建议,并提出了相应的产业对接措施。  相似文献   

17.
职业教育作为区域经济的"人才发动机",应在深度研究区域经济产业的现状形势、变化趋势的基础上,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的主动性,搭建校企融合、校市互动、数据支撑与财政多元支持保障体系,强化与区域经济产业需求对接,真正成为区域经济动能转换、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助推器.  相似文献   

18.
主动就近承接先进地区的产业转移和要素外溢,借梯登高、借势发展,是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高密市借鉴江苏省昆山市借势上海发展的模式与经验,立足实际、明确思路;主动作为、全面对接;突出重点、创新举措,"主动对接、率先融入" 青岛城市群,实现了思想观念、行政机制、经济结构、基础设施、科技与人才、信息资源、产业链条等的全方位对接,发展配套产业和"配角"经济,促进了区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原经济区建设进入整体推进、全面实施的新阶段,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冀南新区,如何与中原经济区对接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产业集群理论,对中原经济区和冀南新区的发展现状作了分析,并为冀南新区对接中原经济区的路径选择提出发展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20.
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是党中央推进和平统一的重大决策部署,研判RCEP对闽台融合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认为:第一,RCEP对中国台湾短期影响有限,但中长期负面冲击大;对电子通讯产业影响小,但传统制造业将受到冲击;对就业和薪资有负面影响,加剧南北区域发展不均衡。第二,RCEP有利于福建省对外贸易往来、港口航运和跨境电子商务,投资合作空间更大;部分行业将受到冲击,转型升级更为迫切。第三,RCEP将增强闽台产业互补性,闽台共同面临转型升级压力,在闽台商掌握发展契机,两岸经贸合作愈发重要。据此,提出抓紧对接RCEP、充分利用RCEP原产地累积规则、借助互联网和新就业形态、服务好在闽台企与RCEP的对接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