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学术论文的美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术论文的主题美;二是学术论文的形式美。因此,对学术论文的审美批评也有两方面,一是对文稿主题的审美批评;二是对文稿表现形式的审美批评。学术论文主题的真实性和新颖性是学术论文的主题美;学术论文结构的严谨性、取材的真实性、语言的流畅性是学术论文的形式美。学术论文的主题美和形式美是不可分割的,它们必须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它们的有机结合便是学术论文审美表现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2.
美学在学术论文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一是对文稿主题的审美批评;二是对文稿表现形式的审美批评,学术论文主题的真实性和新颖性是学术论文的主题美;学术论文结构的严谨性、取材的真实性、语言的流畅性是学术论文的形式美。学术论文的主题美和形式美是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有机体,它们的有机结合便是学术论文审美表现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3.
艺术伦理学批评是从伦理道德的视角,描述、分析、阐释艺术作品的话语,它介于艺术理论和艺术作品之间,参与构成艺术作品的价值。艺术伦理学批评融合伦理学、艺术学、心理学、生态学等其他学科研究方法,通过描述、分析和阐释艺术作品,并对其中所呈现的道德现象进行价值评判和道德评价,属于历史辩证唯物的艺术批评方法,有其自身的内在理论基础和形式规定性。这种批评方法的理论基础认为,艺术不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而是一种借助文本而存在的物质形态,教化是艺术的本质属性,审美是为艺术教化服务的功能。其内在的形式规定性要求遵循描述、分析和阐释的程序,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对艺术作品、艺术家、赞助人等艺术现象中所呈现的道德问题进行阐释和价值判断,伦理、伦理环境、伦理冲突等是艺术伦理学批评的关键词。  相似文献   

4.
电影艺术批评是电影鉴赏的类存在。在审美原则下,电影艺术批评本体表现为科学与艺术的辩证统一,即从一般理性和情感到艺术理性和艺术情感,使电影批评成为一种带有科学性质的情感中介。电影批评的总体规律表现为主客体的对应、历史原则与现实原则的统一以及批评主体的动态结构。  相似文献   

5.
新媒体艺术引领当代国际艺术潮流,呈现出强劲势头。与新媒体艺术的欣欣向荣相比,新媒体艺术批评理论建构和新媒体艺术批评实践却显得相当滞后,新媒体艺术实践与艺术批评呈现"失衡"状态。新媒体艺术与艺术媒介显现亲密关系,新媒体艺术凸显媒介(媒材)的作用。媒体的变革和技术的革新影响着艺术观念、艺术形态和艺术审美的革故鼎新,新媒体艺术实践亟需艺术媒介批评予以观照和引导。对艺术媒介和艺术媒介批评的分析,有助于建立新媒体艺术媒介批评理论。  相似文献   

6.
建构新媒体艺术批评理论,需廓清艺术批评、媒介批评和艺术媒介批评几个重要概念,艺术批评通过阐释、评论和评价艺术品,传递和诠释艺术理念/观念,发掘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史价值。媒介批评就是对媒介及媒介活动进行批评,以评判作为方法,倾向于批判,以诠释作为取向的批评实践方法,对于建构新媒体艺术的艺术媒介批评理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艺术媒介批评,不仅关注作为艺术表达/传达载体(手段)的艺术媒介,重视媒介在艺术创作中的价值和作用,尤其是艺术媒介之于艺术形态形成的基础性作用。新媒体艺术批评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媒介“五要素”构成。  相似文献   

7.
影视艺术批评三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影视艺术需要批评,它是影视艺术整个生存与发展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认识到它的价值与作用,科学地设计并实施多元化的批评形式,对影视受众和影视批评家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文章从三个方面分别阐述了影视艺术批评的功能与效应、影视艺术批评的主要类型及影视批评主体的素质,试图以此构建一个影视艺术批评的可操作框架。  相似文献   

8.
艺术批评也是一种艺术活动,不过,它是一种科学的艺术活动。艺术通过艺术批评来认识自身,正如自然通过人来认识自身。同样,正如人是介乎自然与精神之间、肉与灵之间的中介,艺术批评也介乎艺术与科学,更确切点说,介乎艺术与美学之间,是艺术与科学,或者说,艺术与美学的结合。因此,艺术批评可以说是与科学接壤,并与科学相互渗透的边缘性的艺术活动。  相似文献   

9.
在文学研究中,强调理论的批评化与批评的理论化,是避免理论与批评相互脱离的有效途径。除此,还必须强调批评的艺术化。本文首先探析了批评的艺术化的两种形式,即批评文本的艺术化与批评主体内在的艺术化。作者认为第二种意义的艺术化在文学研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沟通理论与批评、批评与文学的中介环节,是进入文学世界的导引;艺术感受和审美鉴赏是文学研究的起点,又通向终点,因此,它必然要成为批评的首要条件。继而,以此观点观照新时期文学批评,对脱离文学、抛弃内在艺术化的批评作出了批评。  相似文献   

10.
现代艺术:由创作论向批评论的转型张荣翼一、引子:一个问题的三个思考科学哲学家洪堡曾这样说明语词的能动性质,他说:“人主要地—一实际上,由于人的情感和行动基于知觉,我们可以说完全地—一是按照语言所呈现给人的样子而与他的客体对象生活在一起的。人从其自身的...  相似文献   

11.
“美、审美、艺术”是建构美学、文艺学理论大厦的最基本的范畴。对这三个基本范畴的深入辨析和研究,是打开关学、文艺学大门,探索其全部奥秘及其历史发展的重要契合点和切入点。五十多年前,当代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先生,当时还是一个26岁的青年学子,他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勇敢地投入了全国美学大讨论,并以《论美感、美和艺术》(《哲学研究》1956年第5期)长篇论文给中国美学界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我们今天讨论“美、审美、艺术”的问题,看似是旧话重提,但仍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我们欢迎广大专家学者和青年学子,能够立足时代的多变,结合当今的社会实践、艺术实践和美学、文艺学研究实际,以新的视角、新的思维方式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本期发表的四篇论文,虽然提出了些问题,但需深入研究,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王祖哲在《概念分析:快感、美、美感、审美与艺术》一文中认为,“快感”、“美”、“美感”、“审美”和“艺术”是关学中的五个基本概念,但分析发现,“快感”、“美”、“美感”和“审美”是含糊不清的。这是美学陷入停滞和混乱局面的原因之一。对美学有积极意义的概念只有“艺术”,而艺术及其相关经验是美学的研究对象,因此美学就是艺术哲学。郭勇健针对王祖哲的文章认为,《概念分析》通篇都是把“美”视为一种生理学的“快感”或心理学的愉悦,而未把“美”作为价值来对待,从而也没有把“审美”经验视为对审美价值的领会与享受。由此带来的一些观点,如把快感、美和美感全部放逐出关学领域,把审美与艺术完全等同,并进而将美学与艺术哲学完全等同,都显得过于彻底,未必合理。王蓓则对王祖哲文中关于审美和艺术“是用两个不同术语表达同一个概念”的说法提出不同意见。认为审美与美的确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也绝非“没有关系”。从形象概念出发,作为动词的审美就是对形象(美的或者丑的形象)的欣赏。审美并不是艺术,而是以艺术形象为主要欣赏对象。时宏宇也分析了美、审美与艺术三个重要概念,认为虽然美的概念具有含混性和开放性,很难给它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但不能因此就废弃,“美”的存在对美学学科具有重要的意义;审美与美不能混为一谈,审美就是感性,对事物形象的把握;艺术与审美不能等同,艺术的界定,应回归“经验”。(主持人简介:李衍柱,男,1933年生,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相似文献   

12.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的重要成员,本雅明的艺术批评思想较之该派同仁有着很大的不同,他认为艺术批评就是完成对真理的认识,并把语言解读为一种被传达的客体,进而以此出发,将艺术看作取代哲学理性而承载着认知真理的载体——其样式在现时代只能是“寓言”式的。  相似文献   

13.
丹纳的《艺术哲学》在国内流播甚广,但人们较多地注意到他的“三要素”说而忽视了他的另外一些艺术批评标准。文章具体探讨了丹纳的三方面批评标准,即特征重要的程度、特征有益的程度和效果集中的程度。  相似文献   

14.
艺术批评不仅是艺术品与大众鉴赏之间交流的平台,也为艺术家创作提供了灵感与建议。然而,在互联网时代,自媒体介入了艺术领域,商业化的自媒体艺术批评偏离了对艺术本质的探索和研究。以艺术批评在网络自媒体环境中的现状出发,通过对比研究、理论分析等手段梳理自媒体对艺术批评的影响和自媒体环境中艺术批评的渐变发展,总结艺术批评在网络自媒体环境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预防措施,以提高网络大众的审美判断,引导网络自媒体积极客观地构建艺术批评环境,为网络自媒体艺术批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5.
试论艺术传播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大众传播时代艺术文化的存在状态 ,阐释从现实必要性及理论可能性上提出“艺术传播批评”的必然 ,并力图勾勒出艺术传播批评的基本范围。  相似文献   

16.
不同的主客关系形成不同的审美模式。本文以为毛泽东诗词的审美模式有的三种范型:感物吟志式、实践变革式和超前把握式。它们既相对独立,又彼此勾连,贯穿着实践与认识螺旋递进的哲学规律,融汇成美与美感双向交流的艺术长河,显现出成诗人独步千古的审美个性。  相似文献   

17.
女性艺术与女性主义艺术批评是当今艺术界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本文从文化背景、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影响以及女性意识的觉醒等方面分析和归纳了女性艺术在我国产生和发展的根源 ,并对女性主义艺术批评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8.
诗性批评是诗性思维支配下的文学审美批评活动。诗性批评不同于逻辑思维的分析型批评,诗性批评通过对事物形象性的、情感体验性的熔铸,以象征、比喻的言说方式来表达批评家对文本的内心感受和体验的主观印象。诗性批评的精神思维的核心,就是体验性、感悟性和主观性。其形成了“寓理于物”、“寓理于情”的批评特征,也由此导致所表达的思想观念的模糊性、多义性。诗性批评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批评的主要方式。而闻一多的诗性批评有其特点:它既是在西方现代多学科视角下的审美观照,又是对中国诗性批评传统的继承和延伸。  相似文献   

19.
对苏轼的形神观,至今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他重主观美、重神似而忽视形似;一种认为他重神似,也重形似,重主观也重客观。前名显然是一种误会,后者更接近苏轼真貌,但忽视了苏轼在艺术批评上拘泥于形似的局限。这局限主要表现在苏轼文论中的“理”上。苏轼“理”的内容,主要指事物客观规律。在理论批评上,苏轼十分重视“理”的掌握和表现,强调“循物之理”,以“理”作为衡量艺术真实性的重要标准,这是值得肯定的,其中也不乏丰富的内容和精辟的见解。不过,艺术的“循物之理”,是有所取弃的。它要循的是艺术所要表现的事物本质规律的真实,不是自然主义地去遵循。苏轼的“理”,正有一切循乎自然的自然主义色彩,对艺术所应表现的客观事物本质规律和不属艺术所应表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个艺术批评家,罗斯金认为伟大的艺术首先应是道德的,艺术的最终目的是使人领悟如何去过一种健康的生活,从而赋予审美一种实用的(理智的,尤其是道德的)功利性.对于审美中道德功利性的关注,使罗斯金转向关注人群社会,进而展开对社会丑陋的抨击.本文所讨论的正是他从审美到社会批评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