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朝觐是穆斯林的一项重要宗教功课。中国穆斯林有着几百年的朝觐历史。改革开放后,宁夏西海固穆斯林朝觐实践的热情日益浓厚。作为一个时代现象,西海固回族穆斯林朝觐热忱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和变化。  相似文献   

2.
一般认为,在大航海之后,传统的陆上丝绸之路就逐渐衰落了.也有学者通过对毛皮之路、茶叶之路以及欧亚大陆南北商贸路线的研究,力图纠正这种衰落论.实际上,衰落首先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大航海之后的世界,随着白银在全世界的流通和全球贸易的发展,的确使得大宗海洋贸易更加有利可图.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陆上丝绸之路的全面衰落.16-19世纪中亚穆斯林从中亚经伊斯坦布尔的朝觐之路,应该被视为丝绸之路西段的一部分.朝觐不只是宗教功课,也同时伴随着一定规模的人员流动和贸易活动.在这个意义上,考察穆斯林的朝觐之路也可以扩大我们对传统丝绸之路的认知.  相似文献   

3.
随着西方基督教国家女权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妇女在伊斯兰教中的地位似乎凸显为一个不小的问题。其实,只是在经历了历史上的牺牲和痛苦的奋斗之后,西方妇女至今才开始获得《古兰经》在十几个世纪前就已为穆斯林妇女所确立起来的地位。《古兰经》赋予妇女与男子平等却不相同的权利这一事实表明,伊斯兰教破除了犹太—基督教传统有关"夏娃"是人类犯下"原罪"的罪魁祸首的情结,真正给予女性应得的权利,承认并尊重女性的独立人格。  相似文献   

4.
民国时期的上海穆斯林有着浓郁的宗教意识和虔诚的信仰,按照伊斯兰教义的规定,他们将自己的财产,甚至是毕生积蓄用以修建清真寺、修缮回回公墓、支助朝觐活动等各项伊斯兰教事业建设,推动了近代上海伊斯兰教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女性公共安全空间是边远地区妇女社会化程度较低时走出家门、实现自我发展的桥梁或中转站.本文从中国甘肃临夏穆斯林与非穆斯林妇女活动中心、新疆喀什维吾尔族妇女各种民间劳动与互助组织、甘肃兰州多民族妇女锅庄舞队等3个个案入手,分析女性公共安全空间在边远地区妇女自我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功能与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宗教人类学看来,新疆回族伊斯兰教是一个"熟悉"(fam iliar)与"陌生"(strange)交互发现的绝佳个案。回族伊斯兰教在新疆的形成具有"移民"、"移教"的特点。在新疆本土化过程中,回族穆斯林社区生成与内地回族和新疆其他穆斯林民族同而有异的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7.
"两个民族"理论是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印度社会的一种政治思潮和社会运动,是巴基斯坦的立国之基和印巴分治的推动力量。以阿赫默德汗的"穆斯林民族论"、伊克巴尔的"穆斯林国家论"和真纳的"两个民族、两个国家论"为思想基础和主要流派的"两个民族"理论是巴基斯坦立国运动的三大理论来源。作为英国落实"退出印度"政策的关键性步骤之一,《蒙巴顿方案》确立了成立巴基斯坦自治领的政治原则。随着印巴分治和巴基斯坦建立,"两个民族"理论最终实现了从早期穆斯林思想家的一种政治理想到建立穆斯林民族国家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两宋时期 ,穆斯林在对西北区域经济开发的过程中 ,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 ,如重视商业经济的创新与发展 ,积极发展贡赐贸易经济 ,创建复合经济结构与发展模式 ,营造良好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 ,利用朝觐活动发展国际贸易等。这些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对我们今天进行西部大开发 ,发挥穆斯林民族的潜力和优势 ,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进步和发展 ,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民国时期,伴随着近代中国社会与文化之重大蹙变,西北回族社会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变迁.主要表现四个相互驱动的变迁过程:人口聚合及集居格局的稳固;朝觐风气的兴盛;门宦发展、教派分化以及教争的新动向——西北回族社会自治的实现,以及穆斯林新文化运动蓬勃开展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回族素来和伊斯兰文化有着久远的历史渊源和密切的现实联系,朝觐作为回族穆斯林的宗教功修之一,体现在文学创作上是一种融合了伊斯兰信仰和中国少数民族具体语境的书写。这种书写不仅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回族文学的表述空间,而且对把握新时期以来回族文学的发展、厘清宗教与文学在当代中国的关系,建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整体格局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伊克巴尔是20世纪南亚穆斯林伟大的诗人、思想家,他始终关注穆斯林的命运。他的思想蕴含于他创作的大量诗篇中,《自我的秘密》这部诗集是其中的代表作。在这部诗集中,伊克巴尔运用"自我"学说传播积极进取的入世思想。这种思想有力地冲破了穆斯林社会中广泛流行的消极、不思进取、宿命的思想,并批判了否定个人和现世生活价值的观点。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号召人民积极地生活,同封建主义、帝国主义进行斗争,建立独立的穆斯林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试析西北回族妇女"外嫁"的心理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西北地区许多回族女子外出就业、升学等,随着视野的开阔、观念的逐渐转变,在婚姻上也出现“外嫁”的趋势。但由于西北地区回族等穆斯林,民族意识明显、宗教信仰虔诚,这既使得回族妇女“外嫁”非穆斯林男子遇到了种种障碍,又使“外嫁”妇女存在着痛苦、负罪、耻辱、恐惧、焦虑等复杂的矛盾心理。  相似文献   

13.
伊斯兰天课制度被中国穆斯林视为"天命功课",现今依旧存在于西北回族聚居区,继续发挥着其效力,深刻影响着回族穆斯林的生活。本文试图通过甘青地区穆斯林社区个案研究,阐释西北回族天课制度的内涵及特点,并努力反映西部大开发背景下西北穆斯林社会生活的嬗变。  相似文献   

14.
云南穆斯林朝觐小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云南穆斯林朝觐小史姚继德伊斯兰教(Islam)传入滇省,考诸官稗史乘,其时限可上溯至唐宋时期,亦即南诏、大理时代(西元618—1253年),①元初则达其高潮期。上自唐宋,下迄元初,遂为信仰伊斯兰教之各族──主要为波斯人、大食(阿拉拍)人及西域其它各族...  相似文献   

15.
伊斯兰教妇女观的社会性别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斯兰教妇女观,在主体方面体现了"男女相生"、"性别和谐"的观念,凸现了妇女作为"人"的社会属性。但是,建立在封建父系私有制基础之上的伊斯兰教的妇女观也摆脱不了时代的局限性。在实际生活中,男尊女卑、男权至上的意识仍占伊斯兰教妇女观的主导地位。用社会性别理论对伊斯兰教的妇女观进行分析,对研究伊斯兰教以及改善穆斯林妇女的境遇,提高妇女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妇女如何感知自身的存在状态?在漫长的男权社会中,中国妇女的主体经验如何建构?妇女史研究能否在经济、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之外发现妇女自身的主体经验?通过借用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乡土中国"、"男女有别"等对传统中国社会之特征的表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从妇女之"情感"的角度来理解中国妇女的历史,尝试对以上问题作出回答。  相似文献   

17.
伊斯兰教妇女观的社会性别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斯兰教妇女观,在主体方面体现了"男女相生"、"性别和谐"的观念,凸现了妇女作为"人"的社会属性。但是,建立在封建父系私有制基础之上的伊斯兰教的妇女观也摆脱不了时代的局限性。在实际生活中,男尊女卑、男权至上的意识仍占伊斯兰教妇女观的主导地位。用社会性别理论对伊斯兰教的妇女观进行分析,对研究伊斯兰教以及改善穆斯林妇女的境遇,提高妇女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伊斯兰家庭法不仅调节着穆斯林家庭生活,同时也是考究穆斯林信仰虔诚的标志。20世纪初期以来,伊斯兰世界以法典化的形式,对传统家庭法进行改革。确立现代家庭所要求的平等原则,以保护妇女和核心家庭的权利,这种改革影响到传统伊斯兰教法的内涵和外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穆斯林对个人身份的认同,使得重新审视家庭法的现代改革,成为穆斯林社团和群体关注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妇女社会工作需要尊重妇女的实际需要和自身能力,在"妇女为本"理念的指引下,通过与妇女组织及个人的合作,提升现有妇女组织(机构)发动妇女、服务妇女以及为妇女充权的能力。借助在佛山D村开展妇女小组工作的实践经验,发现小组定位以及工作员的角色功能的发挥,直接影响小组氛围和小组动力的形成与发展;创设自主言说的小组沟通环境,有利于妇女经验的分享,实现小组互助;小组发展到一定阶段,可以担负起社区行动的重任。而创设妇女小组本身也是争取妇女独立的"时间"与"空间"的一种尝试,是对现有基层妇联组织工作模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20.
清代对于漠北喀尔喀蒙古实施的朝觐制度是满蒙历史发展的一种表现,也是当时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必要措施。喀尔喀蒙古王公对清朝的朝觐中,体现了清廷的权力,也满足了朝觐者物资需求,在朝觐中有着突出的在物资交换前提下对清朝进贡的内涵及历史意义。主要分析清朝对漠北蒙古的朝觐制度,研究了朝觐所体现的经济关系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