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侠匪文化与当代陕西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兆虹 《唐都学刊》2004,20(4):82-87
侠与匪作为一种民间力量 ,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曾长久地存在着。侠是中国历史上的“文化离轨者” ,游离于儒家文化之外 ,战乱中游民和盗匪的出现也滋生了匪文化。当代陕西作家创作了一批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的侠匪题材的作品 ,这些作品突出了侠与匪的行侠仗义 ,充满西部汉子阳刚、血性和人格魅力 ,实际上侠匪精神是一种积淀在秦人灵魂深处的原始而顽强的生命意识和抗争精神。  相似文献   

2.
“中国侠文化属于平民文化”说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侠文化并非仅仅局限于平民文化的范畴,其中既体现出平民意识,也包含有士大夫人格理想.最初的侠来自于贵族阶层的士,其后侠的身份才变得复杂起来.侠身份的多样化以及人们时侠的接受心理方面存在的差异,促使古代侠文学在流传过程中逐渐产生了雅俗分化的现象,形成了不同的审美模式.咏侠诗成为文人士大夫抒情言志、传达心声的一种方式;侠义小说成为市井细民写心的载体,二者共同负担起承传中国侠文化的使命.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鹤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鹤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意象之一,历代文人常以鹤为喻,以象征君子与隐士,比附夫妻情笃、父慈子孝以及朋友情深,代表志士的宏大志向与人格追求,使之一成为一种道德伦常的载体,一种积淀民族思维与心理的文化符号.鹤意象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美学意蕴,相沿承袭,并不断演绎与拓展,在中华民族浩瀚的文学星空中组成了一个多彩纷呈的鹤意象群.  相似文献   

4.
六朝历史,因分裂偏安、转蓬离乱,多遭史家否定。今天看来,需要重新检视。六朝政权继承汉族文明,主宰着南方向中国文化高峰迅猛前进。六朝时期,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中心逐步向南方转移,南方在宗教、文学、艺术、科学等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六朝虽为偏于江南的地方政权,从国力和军力而言都弱于北方,但在近三百年的历史中,积淀了璀璨的文化。  相似文献   

5.
张从容 《学术交流》2007,(10):165-167
武侠小说中的侠,是一种民族化的人格境界的象征。在他们身上体现着民族文化的精髓、理想人格的追求和传统的道德规范,其内涵十分丰富。传统的文化思想、人文精神与道德规范浇铸成侠的灵魂,也决定了侠的人格品位。侠义精神和侠的人格品位突出地表现在仁、义、信三个方面:仁者爱人,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为侠者恪守的人生理念;义者善也,义犹理也,义是侠客在武林社会活动中立身、处世、奋斗追求的价值取向;凡侠者必须讲诚信,从古代的原侠到小说中的侠客,无不把"言必信、行必果"作为立身处世的一条基本准则。入世有为、心存仁爱、维护正义、诚信必守是为侠者的共性,也是构成侠的价值观的基因。而所有这些,无一不源于儒家的思想体系。也正因为如此,侠才在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广大民众中获得了一致的认同,进而形成了化解不开的侠情结,这也正是武侠小说得以延续、流传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文化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社会实践中取得的文明成果及其取得文明成果的历史轨迹。文化是与自然相对的概念。其中积淀着人类创造、人的价值观念和理性观念以及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按文化的形态来划分,可分为器物文化和精神文化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制度文化三...  相似文献   

7.
汪聚应 《唐都学刊》2001,17(3):22-25
有唐一代,侠风炽盛,咏侠诗的创作空前繁荣。本文系统论述了唐人任侠风气的成因、声势及其流变,认为唐代社会上层贵族及其子弟的游侠热和侠在中下层文人、民众中的异常活跃这一社会文化现象,不仅为那个时代提供了所需的精神力量,而且作为一种时代风尚、气质精神和行为方式,影响了一代诗人及其创作。  相似文献   

8.
中国沦陷区文学史研究的新突破──《沦陷时期北京文学八年》简评李洪岩从理论上说,历史学家的研究对象是以往发生的全部历史事实。但实际上,史家的研究范围总是有限的。例如,历史上的文学现象,就多少偏高于当代史家的视野之外。故尔,在研究抗日战争的专业史家圈子里...  相似文献   

9.
从始原文化看日本民族性格的形成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吕超现代日本文化是由以始原文化为起点的传统文化发展而来的。经几千年的历史演变和逐渐积淀,日本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有别于世界其他各民族的文化精神,民族性格正是这种文化精神的外化表现。文化是由人创造的,是人在与...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古代社会,儒、释、道三教是在不断冲突、不断融合中共同发展的。从社会教化角度的三教一致到意识形态领域和社会地位上的三教鼎立、三教争衡,再到思想义理、哲学层面的三教融合,至宋代,社会思想领域最终确立了以儒为主、以佛道为辅的基本格局。儒、释、道三教融合的时代思潮铸就了宋代文人士大夫迥异于前代文人的思想性格和处世心态,从而使宋代文学呈现出与前代有所不同的思想和艺术面貌。其中,文学主题的演变即是宋代文学独特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宋代隐逸的精神化转向、迁谪文人的自适情怀以及宋代诗文中怀才不遇主题的淡化,均与当时三教融合的思想文化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当新世纪即将来临之际 ,作为承担文化选择与传播角色的学报编辑 ,应当具有怎样的文化意识 ,这是直接关系到学报的生存与发展 ,关系到思想文化领域的价值取向与社会思潮导向的重大问题。所谓文化 ,从广义上讲是与自然对立的存在 ,是经过人们的某种加工、创造而形成的。可以说 ,人类的一切事物都属文化范畴。从狭义上讲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有时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史学、哲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等。一个民族的文化模式、生存模式体现的是一种文化精神 ,或称文明形态。人类社会的文明形态…  相似文献   

12.
刘慧敏 《学术交流》2013,(2):183-186
对萨满文化中"跳神"场景的描述成为现代东北作家群小说中的一种叙事常态,并始终缠绕着两种叙事态度和叙事策略:一方面,将"跳神"场景作为东北独特地域文化的一种表征,在对"跳神"场景的细节放大中掺杂了个体的文化记忆、地域文化历史积淀和区域文化模式;另一方面,将"跳神"行为作为复杂历史语境中的一个社会事件和文化场域,在其中隐藏了国家意识形态诉求、个体精神指向、文化身份认同、文化运作机制和文学社会功效等隐性层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章学诚对史家修养的理论贡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引言所谓历史研究,就其实质来说,它是研究者的一种认识活动,这种认识活动必然受到史家认识能力的制约。作为历史研究者之认识活动的一种认识成果的史学,它是记述和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学科,其记述和研究的科学程度如何,有赖于史家的认识能力,亦即史家的自身修养。中国史学史上,最早对史家修养提出系  相似文献   

14.
李晓洁 《学术交流》2006,(5):160-162
通俗小说作家充满了读者接受意识,他们是读者文化心态的代言人,他们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适合了大众的欣赏口味,与大众的审美心理相契合,受到大众的欢迎。但通俗小说常常能创造辉煌一时的、短暂的美丽,又难逃被正统文学长期排斥的尴尬。而文学是在雅俗互变过程中不断获得提升和发展的,通俗小说正是促进了这种提升和发展,它是文学发展的必要的过渡和铺垫。也许有一天雅文化也会变成大众的“俗”,那么全民族的文化水准也就得到了提升。  相似文献   

15.
崔炼农 《唐都学刊》2001,17(4):51-55
宋代社会,三教合一的影响达到了空前的盛况,它直接深入文人文化心理素质层,对文人心胸涵养、思维模式的扩展和变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随着审美主体意识的强化,审美执著的破除,审美域限进一步扩大,美的本质得到深入的发掘,导致审美形式创造的充分自觉及其有效的灵活性把握。同时因心性修养削平情感的高峰,重理节情的体貌,沉稳平淡的意境,标志着审美情趣的翻新。宋代文学在此基础上得以灿烂辉煌,盛极而变。王水照先生主编的《宋代文学通论》,从文化的角度切入文学领域,重视文化对文学影响的层次性问题,辩证地历史地把握其过程,作深入细致的动态研究,进而提出创作主体心理结构问题以及文化影响文学的美学中介问题,对当前文学史研究观念的调整、视角的更新、思路的开拓无疑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文化是在各种文化理想、文化冲突中的一种选择与整合 ,其现代性也是在与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总体的比较中确立的。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和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在时间上大体上一致 ,但并不是遵循同一逻辑理路。中国现代文学是在中西文化剧烈的冲突这种特定历史条件下生成的文学 ,它充满了内在的紧张与冲突 ,却又变动不居 ,其稳定与秩序充满张力 ,因而具有创造的活力和繁荣的契机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汇聚延安的域外作家,为中国的国际形象认知拉开了书写"红色圣地"的序幕。国际视野中的延安形象,是在历史与社会所交织的文化语境中,被域外作家、记者的延安文本"合力"塑造的。革命的个人意识与较高的艺术创造力,使域外作家的延安叙述具有真实的在场感和超越时代的现实意义,也是他们"延安书写"突出的共性特点。对中国民间所孕育的革命力量的"发现",在"人民性"的追索中呼唤与塑形"大众英雄",是域外作家延安书写的精神向度,也是其有别于本土作家的个性特点。他们的创作实践与本土作家的创作经验相辉映,将中外的延安镜像并置,在现实与文学的互文中,推进了延安文学的现代性与世界性。域外作家和本土作家一道参与中国革命历史文化的创造,将个人话语汇入中国新时代的话语,完成了其文化身份的"重述"。延安的世界认同,历经自我历史创构的艰难过程,突破了国际形象的限定,实现了中国现代历史生成的自证之路。  相似文献   

18.
<正>黄河流域红色文化是黄河流域地区的群众在近代不屈不挠、坚韧抗争的先进文化。传统文化的积淀、农耕文化的融合为黄河流域红色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黄河流域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体现,其形成有着独特的历史和社会原因,凝聚着民族奋斗精神,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19.
至情人性的崇拜--明清文学佳人形象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英德 《求是学刊》2001,28(2):80-87
在明清文学佳人形象的基本要素中,色即自然美是人的外在美,才即才能美是人的内在美,而情即情感美是贯穿于内外、流荡于心灵的人性底蕴之美.色、才、情三要素交相渗透,构成鲜明的人格美、人性美.明清文学家大量塑造佳人形象,不仅反照出文人对理想的社会人生的心灵幻设,更映射出文人对理想的至情人性的精神崇拜.但是他们从中所获得的仅仅是一种虚幻的自我实现,一种浅薄的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20.
"辽河文化",是指以辽河流域历史文化积淀为基础的古今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层叠总和."辽河文化"既不是从行政范围,也不是从一般的地域范畴来演绎的文化,而是特定的辽河流域为人类创造了丰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是辽宁地域文化的主干.辽河文化具有特定的民族性、明显的早发性、较强的兼容性、卓越的独创性、频繁的更替性、持续的向心性和不断的赶超型,形成了辽河文化的开放、奉献、和谐和坚韧创业、充满生命活力的奋发向上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