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进入新时代,中国高度重视周边外交,提出了亲诚惠容、正确义利观、亚洲安全观、周边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新理念和新思想,系统回答了新形势下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周边外交"这一问题。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的周边环境,强调共商共建和谐周边,让地区人民有更多获得感,为周边治理提供中国方案和智慧,成为新时代周边外交的主要内涵。"争取良好周边环境"突出中国周边外交的主动性和目的性;"共商共建"强调发挥地区各参与者的主体性和地区内生动力;"让地区人民有更多获得感"突出中国周边外交的价值取向和动力源泉;"提供中国方案和智慧"则重视制度与观念的创新与引领。这四个内涵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科学回答了"怎样办周边外交"的重大理论问题。为此,中国周边外交实践更加重视顶层设计和战略运筹,强调底线思维和坚定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善于抓主要矛盾,创新和完善地区公共产品的供应,开创了周边外交的新局面,丰富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  相似文献   

2.
宗教问题对中国外交的影响,既应考虑其本身的国际性,更应将其置于全球公民社会兴起、非政府组织在国际交往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的大背景下来考察。宗教问题对中国外交的影响具有两面性。本文拟从周边外交、民间外交、人权外交三个视角探讨宗教问题对中国外交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全球性水资源危机加剧的背景下,水外交作为一种新型外交方式,一经推出就备受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中国开展周边水外交,不仅要预防和化解与周边国家的跨界水资源冲突,还要以水为媒促进并加强跨界水资源合作、维护和发展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伙伴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学界围绕中国周边水外交的研究缘起、理论内涵、区域实践、国外经验等议题进行了大量深入的探讨,视角更加多元,成果不断涌现;同时,由于国内学界对水外交的关注和研究时间相对较短,既有研究还存在着水外交理论研究相对欠缺、水外交研究的碎片化趋势较为明显、水外交国际话语权较弱等不足。未来,中国周边水外交在相关研究议程、理论、视角和方法上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即加强水外交的基础理论研究、拓展中国周边水外交研究视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周边水外交话语体系,以期为中国周边水外交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学术支撑,深度融入和服务国家外交大局。  相似文献   

4.
"经济中国"和"政治中国"是从宏观层面定义中国发展的两个前后相继的阶段。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中国"出现在改革开放后。在"经济中国"背景下,中国的外交体现出中国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出现在国际舞台上等特点。随着"经济中国"向"政治中国"的转变,中国外交除了延续上一阶段的某些特征外,还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同时,这个转变的过程不可避免地给中国外交带来困惑。只有正确解决这些困惑才能促进中国外交向更加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改革开放三十年间中国外交政策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意义.文章主旨是梳理和分析三十年来中国外交理念与外交实践之间相互激荡的三个阶段以及它所带来的重大转变.在这些相互激荡中,中国外交理念发生了五个重要的转变:从战争与革命到和平与发展的转变;从意识形态主导到经济发展优先的转变;从反国际体系到融入国际体系的转变;从阵营外交到全方位外交的转变;从双边外交到双边与多边结合并日益突出多边外交作用的转变.这些转变不仅对于中国过去的三十年,而且对于未来的进一步发展都具有十分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张闻天同志在外交领域工作了近十个春秋,在实践工作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外交思想.张闻天外交思想的形成大致经历了准备、形成、进一步发展完善三个阶段.其主要内容有:外交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推行和平外交创造良好国际环境、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上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关系、对外援助要量力而行、革命坚决不能输出等.  相似文献   

7.
东北亚:中国新世纪外交的首要区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边外交与大国外交的融合,三大问题的长期性和复杂性,经济往来和政治关系的良性互动,决定了东北亚在中国外交中的重要性.因此,它应成为新世纪中国外交的首要区域.  相似文献   

8.
新时代中国周边外交处在国际规范转变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背景中。既有的新时代中国周边外交研究从单向度的内部视角出发,从事实层面集中阐释当前中国外交的理念与实践,未能把握习近平周边外交思想的规范含义。本文认为应该从双向互动的外部视角来重新审视这一外交实践的规范意义。由此,中国作为国际规范的施动性主体,正在以崛起国的角色与国际规范展开频繁互动。从外部的互动视角出发,本文构建了“本土—辅助”的类型化理论框架。根据主体施动的方式与效果,崛起国的外交行为可以分为六个类型:基于理念规范的本土自主性、实质性与契合性,基于制度规范辅助实施国际规范的支持/强化、挑战/竞争与流通/反馈。不同类型下的周边外交与国际规范的互动方式不同,产生的规范意义也不同。在该理论的指导下,本文认为中国的周边外交在理念上正不断依赖、激活本土资源,在制度上不断推动区域共识,驱动国际规范的转变。在推动规范转型的过程中,美国因素介入、周边历史遗留与周边国家政权更替是中国周边外交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冷战时期的中国是一个没有地区政策的地区大国。冷战结束以来,"稳定周边"成为中国首要的对外目标。从历史的维度看,冷战后中国周边政策的演进可分为三个阶段:过渡期(1989—1995)的中国周边政策表现为全面建交和经济外交;调整期(1996—2001)的周边外交主要围绕地区重要大国展开,受制于大国关系和大国战略;进入成熟期(2002—)的主要标志是次区域—双边—地区多层政策结构的成型。这一结构的形成与中国的国家均衡发展战略密切相关。它不仅体现出国内战略和对外战略的联动性,也说明了多层次和多领域的多边合作已成为中国塑造理想地区环境的重要手段。该政策结构能否延续取决于中国发展战略的走向和周边国家的反馈。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后,中国把争取和平作为对外政策的首要任务,首脑外交也随之活跃起来。本文运用描述性定量分析方法,利用可获得的数据,探讨邓小平时期首脑外交所呈现的变化趋势。通过对首脑互访在历史频数分布、地区分布和国家分布三个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邓小平时期首脑外交在数量上比改革开放前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其中,亚洲始终是中国外交的重点,欧洲(特别是西欧)在中国总体外交布局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与非洲、美洲和大洋洲国家的首脑互访稳步增长。总体来看,邓小平时期中国的首脑外交得到了恢复并初步显现出全方位的迹象。  相似文献   

11.
儒家义利观的现代解读及其对中国外交决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中国外交决策深受传统儒家义利观的影响,这既是中国外交决策的鲜明特色,也是中国外交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本文首先回顾了传统儒家义利观的历史演进及其主要内涵,以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为参照,对义利观进行了现代解读,最后分析了儒家义利观对现代中国外交决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论邓小平外交思想的现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邓小平外交思想的形成基础、外交政策制定的出发点等问题的分析,揭示了邓小平外交思想的鲜明特征,认为邓小平从国家利益、国家实力、国际上各种力量对比变化的角度来把握中国的外交问题,对于我国外交工作具有指导意义。邓小平的外交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约瑟夫·奈的权力三纬度即文化和价值观、传媒、内政外交,是判断一个国家是否是软实力国家的标志。从这三个方面分析中国的软实力,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和谐作为中国主导文化和价值观正获得越来越多的国家的认同,但还没有成为普遍性的全球规范;中国传媒已经成为国际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信息源和举足轻重的发言者,但对如何解释问题具有的影响力仍十分有限;中国内政外交的信誉度逐渐增强,但仍面临诸多困难。中国的软实力建设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4.
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是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我国在新时代引领全球温室气体减排、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举措。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从无到有、从地方分散试点到全国集中立法的过程,构成了一个制度变迁过程,制度变迁理论对其是适用的、有解释力的、具有指导意义的。全球碳排放控制制度是国内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国际制度背景,中国气候外交是将国际碳排放控制制度转化为国内制度的桥梁。国内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包括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实施特征三个方面。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动力来源于具有客观基础、受到主观影响的相对价格变化,变迁过程符合对主体的行为假定,受到锁入效应和路径依赖的影响。在制定国家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时,需要考虑有关控制碳排放的国际制度,需要考虑我国在气候外交中能承担的支付能力以及在气候外交中体现出的支付意愿。在此基础上,还需要考虑国内的相对价格变化、行为假定、锁入效应、路径依赖等因素。  相似文献   

15.
当前,关于石油安全与战略储备问题已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中国石油安全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来自多个方面。石油安全涉及我国的根本利益,开展对外能源合作不是单纯的商业行为,而是一种国家行为,能源外交是中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外交工作的目的是维护国家利益,为国内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和周边环境。因此,中国外交政策的取向应整体考虑。中国应采取积极的措施和政策,维护国家的石油安全和战略利益。  相似文献   

16.
中国国内能源特别是油气资源储量和产能有限,不能满足经济快速增长对能源的巨大需求,因此,中国不得不依赖海外油气资源来填补供需缺口。为了确保海外油气供应安全,中国积极开展能源外交,这就引起了西方世界的争议。西方的学界围绕中国能源外交的性质展开争论,形成了中国能源外交重商主义论、自由主义论及中间论三派。虽然这三大派别对中国能源外交的目标及其对西方国家和资源国家的影响等方面的观点不同,但是,三派学者们给西方政府提出的政策建议是一致的,即,在能源问题上与中国合作而不是遏制中国。  相似文献   

17.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变化大会上,中国通过扩大多元化传播主体和运用多样化的传播手段实现了国际传播的复合功能,不仅推动大会取得了重要成果,也较好地向世界传播了中国的环境理念。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塑造一个总体上于我有利的国际传播环境,中国环境外交需要进一步重视建构官方环境传播网络、发挥环保NGO和公民个人的作用、提升大众媒体的报道质量,在国际传播方面主动作为,以推进中国环境外交事业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大国外交之路经历了“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3个阶段,日益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风格。其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党的领导、以人为本、为民服务分别是促成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源”“基”和“本”。未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以“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建构路径和实践方向,必然能够在对外关系和国际事务中呈现新气象、体现新担当、展现新作为、赢取新成就,进而更好地彰显自身外交特色和大国外交作用。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国际关系理论建设任务日益紧迫。在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方面,需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和科学办外交,进一步理清这一领域的基础性概念和理论体系间的关系,注意理论研究与政策研究相结合,国外理论借鉴与中国国情相结合,静态研究与动态发展研究相结合,国家发展战略与国际战略相结合。同时,我国国际关系理论与政策研究也有一个既要活跃研究,又要加强统筹的问题。要立足国家利益和发展需要,为不断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建设而扎实努力。  相似文献   

20.
和谐世界是近年来中国外交一个最响亮的关键词,是中国基于对国家和平崛起的终极目标及世界政治发展大势的清晰把握而提出的国际战略主张。一个发展的大国需要世界理想。和谐世界理念着眼于构建国家间良性的战略互动,是对中国崛起后不确定性的解惑释疑,给国际社会带来了一个乐观的前景,说明中国要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树立负责任的、建设性的大国形象。中国正积极践行这一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