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时期,拓跋畦是鲜卑族杰出的首领,他不仅恢复了拓跋部,而且征服了强邻,为北魏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包头地区培育了我国古代许多游牧民族,在这个时期它又成为鲜卑族成长和发展的摇篮,使之统一了北方,主宰着我国北方各族人民的命运。随着拓跋鲜卑北魏政权的腐败,“六镇”人民大起义更动摆了北魏王朝的封建统治。  相似文献   

2.
简论鲜卑汉化与北朝兴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春玲 《理论界》2008,(7):107-109
鲜卑兴衰与北朝兴衰同步,走着鲜卑汉化、统一北方,北方统一、鲜卑消失的历史道路。公元439年,鲜卑拓跋部所建北魏翦灭鲜卑慕容部、乞伏部、秃发部,统一北方。孝文帝改革是鲜卑拓跋部汉化成功的范例,但迁都洛阳后的一些改革不彻底,给北魏带来严重恶果,导致分裂。鲜卑宇文部为求生存、求发展,实行改革以自强,最大限度地实现民族融和,灭掉北齐,融入先进的、更大的民族大家庭。  相似文献   

3.
北魏道武帝在联合后燕平定代北以后,制定了平定河北的策略,这无疑与河北地区发达的经济和先进的文化等因素对鲜卑拓跋部的强烈吸引是分不开的.从北魏自身的原因看,这一政策的制定首先吸取了十六国一些政权兴起的历史经验,同时也深受鲜卑拓跋部"图南"传统政策的影响,加之早期依附鲜卑拓跋部的汉族士人的谋划,以及对后燕内部情况较为了解等,在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下,道武帝制定了平定河北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张建丽 《晋阳学刊》2007,(5):128-129
北朝是北魏、东魏、西魏、北齐与北周几个朝代的合称,时间相当于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末,是中国历史上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之一.公元398年,建立北魏的游牧民族鲜卑拓跋部定都平城;公元439年,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纷争.此后,河西走廊洞开、丝绸之路畅通、南北政权亦相对和平,因之中西贸易规模渐盛,宗教跨国传播的脚步加快,国内各民族的移动频繁,历200余年中西文化、南北文化、胡汉文化得以广泛交流,为隋唐盛世的到来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5.
十六国时代河西的局势变化和文化进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晋末年,司马氏政权内部矛盾重重,诸王兴兵作乱,酿成“八王之乱”的严重局面,王朝出现了倾覆的危机。接着,屯兵北部边境的匈奴、鲜卑族贵族乘机率军南下,先后烧掠洛阳、长安,史称永嘉、建兴之乱。西晋王朝在内乱外祸的接连打击下,终于灭亡了。北方土族纷纷渡江南下,在江左的司马氏王室被拥立上台,建立了东晋王朝。整个北方则处在战火弥漫、干戈不息的混乱局势下,匈奴、鲜卑、氐、羌、羯等少数族贵族和汉族人土先后称雄立国,建立过十六个割据政权,简称十六国。后来北魏政权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十六国割据的时代。  相似文献   

6.
<正> 我国汉族以外的众多民族,大都生活在边陲地区,各民族先民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从公元3世纪到13世纪,即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以至宋、辽、金,中国社会经历了由分裂、割据到统一、发展的大变化,民族关系也发生了巨变。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纷纷进入中原,演出了长达135年的十六国政权交替的活剧。拓跋鲜卑人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和  相似文献   

7.
鲜卑族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古老的民族。远在公元前二千年左右鲜卑族就生活在我国东北大兴安岭与嫩江流域一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各部曾建立过前燕、西燕、后燕、南燕、代、西秦、南凉、宇文、辽西及北魏、北齐、北周等政权。其中,前燕曾一度雄据黄河流域,与前秦、东晋鼎立;北魏进一步完成了统一中国北方的大业。历北齐、北周,鲜卑族对当时北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恢复与发展、为缔造统一的中华民族而做出了  相似文献   

8.
百年大乱 司马氏集团压迫少数族,少数族酋长利用本族人的困苦无告,发动种族战争,抢夺最高统治权,压迫汉族人民。匈奴贵族刘渊起兵,怀、愍二帝被虏,西晋灭亡。晋室东迁,黄河流域出现了少数族贵族割据局面,直到439年北魏统一北方为止,经历了一百三十多年,历史上叫“五胡十六国”时期。所谓“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羯实际是匈奴的一个别支。《廿五史补编·晋五胡表》:匈奴有刘氏、石氏、赫连氏;鲜卑有慕容氏、秃发氏、乞伏氏;氐有李氏、苻氏、吕氏;羌有姚氏;拓跋氏亦鲜卑别种。所谓十六国是因北魏崔鸿著《十六国春秋》而得名,它包括二赵、三  相似文献   

9.
建立北魏政权的拓跋部,原是鲜卑族的一支。《通典·边防典》说它是“别部鲜卑”。这个部落原居于“幽部之北,广漠之野”,即今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一带,以“畜牧迁徙,射猎为业”。后来逐渐南迁,“居匈奴之故地”。一直到魏晋时期,它才和早已进入封建社会的汉族发生  相似文献   

10.
北魏拓跋族在以武力夺取政权后,即面临着较高层次的中原文化对其游牧民族较低层次文化的挑战。为了立足中原,稳固统治,尽快缩短胡汉文化的差距,提高本民族的文化素质,北魏统治者对儒学特别重视,儒学在北魏得到很大的发展。北魏的士人以儒家文化为指导,为北魏政权的建立和巩固提供了封建性的政治体制、统治方式、生产关系模式以及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封建文化。他们的活动和对儒学的发展,加速了鲜卑民族的汉化和社会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华夏各民族的融合和统一,对北魏社会政治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北魏军镇体系是拓跋鲜卑与柔然之间的藩篱,在北魏初期防御柔然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北魏后期军镇体系的解体,直接引发了北魏六镇叛乱,导致北魏政权瓦解.而以北魏六镇为基础形成的强大的北方军事集团直接主宰了北朝后期的历史,对北魏以后的历史影响深远.因此探究北魏军镇体系解体背后的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处理边疆经略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2.
公元三八六年建立的北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在中原地区建立的、统治地位比较稳定的、统治时间比较长的王朝。在北魏王朝建立前,鲜卑族拓跋部还处于比较落后的历史阶段。而当时的中原地区,早已建立了先进的封建主义制度。公元四七一年具有远大政治眼光的魏孝文帝元宏即位,他和他的祖母冯太后采取了一系列促进鲜卑族拓跋部封建化的改革措施。于太和九年(公元四八五年)颁布均田令,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关于奴婢授田的规定。  相似文献   

13.
北魏拓跋鲜卑族在建立政权后,为了巩固政权,维护统治的长期稳定,推行了一系列措施,其中重要的一项即是加强法制建设,使统治法制化。北魏统治者多次修订法令,编制了一部完整的法典--《北魏律》,它上承秦汉法制之传统,下启隋唐律令之先声,在中国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拟探讨北魏法律的特点,期望引起史学界和法学界对北魏法律的研究。拓跋族在力微以前(公元三世纪中期)没有法律,也没有监狱,遇有需要裁决之  相似文献   

14.
唐宋之际,割据于陕北夏(今内蒙古自治区和陕西省交界处)、银(今陕西米脂县西北)、绥(今陕西绥德县)、宥(今陕西靖边县东)地区的党项羌拓跋部政权,是历史上著名的西夏王国的前身。与此同时,并存的少数民族政权有契丹族的辽、女真族的金、藏族的吐蕃、白族的大理以及蒙古、回鹘诸部和于阗、龟兹、高昌等西域小国。这些少数民族政权中,辽先强大,与北宋对峙。金继起灭辽灭北宋,和南宋对峙。蒙古诸部在十三世纪初由铁木真统一,再过70多年,即公元1278年,中国大地上存在的所有对峙之国、酋豪领地,统统归入了蒙古族建立的大元帝国的版图。在这长达将近四个世纪的岁月里,其余少数民族建立的独立之国,割据领地只能蜷处于边僻一隅,不能于中原大地上的庞大王朝对垒角逐。而党项羌拓跋部却能够从陕北高原上崛起、扩张,建立起幅员二万里,立国近二百年,先与辽、  相似文献   

15.
鲜卑族是我国北方的古老民族之一,很早就与中原的汉族发生密切的关系。在五胡十六国中,先后建立过前燕、西燕、后燕、南燕、西秦、南凉等政权,继十六国之后有北魏、东魏、西魏(总称为拓跋魏)、北齐、北周。还有一个在青海地区建国很久的吐谷浑王国。其中疆域最大、实力最强并且立国年代较久的是北魏。北魏最盛时的疆域,北逾阴  相似文献   

16.
北魏政权是我国古代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之一。北魏政权进行了九次之多的修律活动 ,它的每一次修律都反映着落后的鲜卑族在法律思想向汉家法律思想上的转变 ,北魏政权法律思想的这一变迁过程为落后的民族 (或地区 )向先进民族 (或地区 )的文化学习提供了光辉的典范。  相似文献   

17.
南凉略论     
<正> 南凉是十六国时期河西鲜卑在湟水流域建立的一个少数民族的割据政权。这个政权建立于公元397年,灭亡于公元414年,兄终弟及凡三传,共历十八年。南凉建都乐都(今青海乐都),中曾移西平(今青海西宁),极盛时曾达于河西,并建都姑臧(今甘肃武威)。  相似文献   

18.
论及拓跋魏前期的社会经济 ,史学界多注意于其固有的畜牧、狩猎经济和北魏建国之后日益发展壮大的农业经济 ,而对于掠夺经济则往往注意不够。事实上 ,掠夺经济在其经济总量中占有重要份额 ,是北魏前期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支持北魏政权进行长期的大规模军事行动 ,并统一北方起到了不容低估的作用。正确认识它 ,有助于我们全面把握拓跋魏的社会经济状况。一、北魏建国前的掠夺经济《魏书·序纪》说拓跋部早期的经济生活是“畜牧迁徙 ,射猎为业”。据史书记载 ,拓跋部游牧的地区土地荒遐 ,因此在其先祖推寅为部落酋长时始弃原地而南迁 ,…  相似文献   

19.
南燕史钩沉     
南燕,十六国之一,是鲜卑慕容部贵族在青、齐一带建立的割据政权。它从公元398年1月开始,到公元410。年2月灭亡,仅十二年。由于存在时间短,有关资料少,人们对它的了解甚少,除唐长孺先生在《北魏的青齐土民》一文中曾有所涉及外,尚无专门论述。本文试图摹绘这一政权的轮廊。  相似文献   

20.
李磊 《社会科学》2020,(2):150-159
十六国时期中国北方各区域间的地缘关系制约着各族群、各政权的独立发展,使分裂割据之局难以长期维系。在五世纪初河陇雍朔的地缘政治中,关中的后秦与朔方的赫连夏围绕着岭北的对抗是主要矛盾,陇右的西秦与赫连夏的矛盾从属于这一矛盾。陇右、河西间的地缘矛盾又受制于西秦与赫连夏的矛盾。这一重层构造格局的开启与终结均取决于关中政权与关东政权天下之争的结果。后秦在柴壁之战中败于北魏,开启了河陇雍朔的矛盾构造,赫连夏败于北魏则终结了这一矛盾构造。地缘关系的重层构造是推动十六国后期统一趋势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