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中国电视文化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指出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合理配置是中国电视文化现代化的逻辑内核.以此为基础,作者提出了一个比较性的、动态的"中国电视文化现代化"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2.
高伟华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3(5)
在后现代消费语境中,形象和视觉消费充斥着人们的生活,视觉文化已成为后现代文化中的一种主流形式.一方面,各种视觉产品充斥、刺激着人们的视野,带给人们各种“震惊”般的视觉体验;另一方面,各种视觉形象不断地异化主体,进而形成了一种具有权力感的文化因素.以当代的视觉文化为切入点,结合后现代文化中的视觉奇观理论分析《小世界》文本中的场面奇观和身体奇观,赋予文本以新的文化蕴涵. 相似文献
3.
传统节日:文化、仪式与电视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文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5)
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包含自然文化、社会历史文化、个体生命文化三个层次,但是自然文化与个体生命文化一直被掩埋和遮蔽.节日仪式是节日文化的重要表征和载体,我国传统节日仪式具有生活化、日常化特点,但狭义的真正的仪式比较欠缺,呼吁创建真正的节日文化仪式.在传统节日的电视传播中,除去文化内涵、文化仪式的不足,还有电视仪式特别是其中节目仪式的缺失,这大大影响了节日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4.
周才庶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77-82
"媒体奇观"和"景观社会"在理论内涵上有关联也有区别。总统政治奇观作为众多媒体奇观中的一个类别,体现出媒体奇观诸多复杂的特征。面对媒体奇观中权力的压制、利益的争夺、话语的粉饰,凯尔纳倡导批判的媒体教育学,以期人们更清醒地面对媒体现象。媒体奇观是后现代语境下的一种媒体文化现象,凯尔纳凭借多种具体的研究方法以及"知识社会学"式的宏观方法论对媒体奇观进行了有效的阐释。 相似文献
5.
目前大学校园里的后现代文化现象随处可见,并逐渐渗透于大学生的生活、行为方式,致使大学生思维有了后现代倾向。由于大学生对后现代文化现象的盲目接受,大学生的荣辱观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偏离。大学教育中需要强化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引导作用,并对大学生进行内隐性的价值塑造。 相似文献
6.
马自泉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2(3):76-78
中国电视婚恋交友节目走过了二十年的历程,从热播到停播,再到如今的重生,可谓起起落落。电视婚恋节目能够起死回生的原因主要由于社会形态的变迁,婚恋观念的转变以及消费文化的变革。 相似文献
7.
陈术合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8(2):79-82
当前电视文化异化现象愈演愈烈,从其功能、内容到其对美的选择都发生着异化。电视文化异化,不仅会影响电视媒体的公信度、造成媒体人自身异化,还会给整个社会风气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因此,加强对电视文化的监管、改善电视文化的评价机制、提高电视媒体人的社会担当意识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8.
胡鹏林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19(5):11-18
20世纪60年代之后,在新兴艺术形式和后现代理论的冲击下,美学开始了后现代转向,在诸多方面产生了决定性断裂。一方面在旧形而上学思想的支配下仍然以主体论美学、意识哲学美学和语言论美学为主体,而实践美学否定了这种旧形而上学的普遍性、永恒性和必然性,使现代美学得到长足发展。另一方面,文化研究在后现代转向的语境中兴起,但是它在逻辑起点、文化层面和审美追求三方面表现了其不足之处。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以自由的实践与创造和共产主义审美理想,弥补了其不足并表现出了巨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9.
王向辉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3):42-44
电视读报节目是电视新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新形式以它的独特优势在电视新闻中独树一帜,成为当今电视新闻的亮点,为众多的观众注目。其文化韵味主要体现在:从视听形式中感受文化韵味、从播报内容展现文化韵味、从主持人评报彰显文化韵味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摘要: 近几年来,娱乐节目异军突起,但娱乐节目之间相互“抄袭”的势头令人感到担忧,沪上电视娱乐节目日益严重的同质化倾向便是最有力的佐证。以“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为特征的海派文化在沪上娱乐节目的创作中难觅踪影,一向以“注重变通和创新”著称的上海,其鲜明的城市品格和地域特色在沪上娱乐节目中也逐渐消隐。当下,身体符号的非理性传播不断挤兑着娱乐节目对人们精神层面上的文化消费,也让娱乐节目自身陷入了模仿的困境,身体成为炫耀的资本和令人艳羡的对象,电视画面上不断放大的身体符号在成为“力比多转移”的平台之后,也在刺激着人们内在欲望需求的进一步膨胀。因此,如何唤醒电视娱乐节目的创新意识,如何强化娱乐节目的身份指征,怎样处理身体、娱乐、欲望、精神和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该如何在商业文化中以理性的审美态度重塑娱乐节目是当下电视人亟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肖飒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7(5):43-47
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发生在后现代的物质技术条件和文化背景之下,因此其思维方式、问题旨趣、理论建构等方面呈现出新的趋向与特征。从学科发展的角度自觉地把握这些趋向与特征,有利于整体上推进中国的技术哲学研究。 相似文献
12.
隋岩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6):121-123
扫荡西方学术界的后现代主义思潮 ,在当代中国更多表现为一种社会现象、文化氛围和文化语境 ,并与大众文化对应契合 ,尤其在电视文化上 ,体现为一种带有后现代倾向的电视大众文化。其中 ,“青春演唱组合”现象和“戏说”现象就是这种文化表征中的代表 ,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13.
网络文学的后现代文化逻辑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欧阳友权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6(3):21-26
对网络文学作文化学的本质诠释,需要廓清这种文学与文化之间的"图—底"关系,即后现代主义文化诗学的逻辑背景。网络文学的后现代文化情结和网络对诗学的后现代价值解构,就是这种逻辑关系的耦合方式。前者表现为:网络文学数字化传播的"祛魅"模式,浸润着后现代文化的知识态度;网络文学的消解中心话语模式,坚守了后现代的边缘姿态;后现代主义的平面化理念与网络文学无深度的游戏规则之间,也有着文化逻辑的同构与并置性。后者则表现为:网络化的欲望写作以自况性展示价值替代诗学深度的膜拜价值;网络对诗学信念的技术化演绎如游艺化、超媒体、超文本、链接修辞等,造成了对宏大叙事的能指飘浮和理性逻各斯的消解;网络作品对文字书写的淡化和对图像感觉的强化,抽空了艺术审美体验的心智基础。 相似文献
14.
张冠夫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
后悲剧观在理论及实践策略上对悲剧文化的否定和颠覆,无疑已成为悲剧文化发展中的一股强大逆流。但因此而认为悲剧文化会消亡于当代则是荒谬的。作为一种已绵延数千年的古老而常新的文化机体,悲剧文化始终生生不息地保持着与历史同步发展的连续性,对当代而言同样如此。无视其所蒙受的巨大破坏固然不对,而无视悲剧文化的当代潜流及其所仍葆有的内在生命力并因此抱悲观态度同样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5.
冯珍珍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7(5)
网络语言火星文的形成发展缘于当代网络虚拟生活,具有鲜明的后现代性文化特征,人们面对火星文的反感、排斥、愤怒态度常常是由于自己已持有的现代性文化观念引起的.从后现代文化视角看,火星文构字、用字的创新姿态,有利于打破大一统的文化规范,促进语言文字的新发展.火星文崇尚文字的个性化、差异性和多元性,为文字发展的多样化、时代化提供了来自新生活的源头活水.当前火星文鱼龙混杂,对汉语的健康发展和现有的语言文字秩序有负面影响,担负着社会文化监督和保护职能的文化教育部门、网络和大众媒体编辑,应该对网络语言火星文妥加规范和引导. 相似文献
16.
李贵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Z2)
后现代科学的出现,引发了对后现代科学的哲学思考,科学哲学的后现代转向值得关注。后现代科学哲学的理论渊源是认识论中的整体论和语言哲学中的意义理论。后现代科学哲学具有反对同一性、基础主义和本质主义;否认真理的存在;摒弃形而上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西方理论话语“空间转向”的出现将空间提升至显性的地位,逐渐成为后现代文化的主要表征形式。空间的崛起颠覆了一直以时间性为主导的生存方式,人对空间的迷失感正在消逝,取而代之的是对空间的审美需求。与古代以自然空间为审美对象不同,由于人的生产性实践的介入,自然空间变成了被生产的空间,作为审美对象的意象自我演化成以视觉为基础的生产性空间。但后现代中的空间体验与古代自然空间中审美体验的契合点在于空间美感的生成要求主体性的参与。正是这种主体性的复归,才完成了空间审美体验的后现代的蜕变。 相似文献
18.
刁克利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2)
后现代文化是一个特殊的现象,它的诸多特征对于文学作者的影响是巨大的。“作者是什么”、“谁是作者”成为应当正视和关注的话题。在商品社会条件下成为艺术品复制者,在人类精神的夜半作为“拾垃圾者”,在语言游戏中的作者之死,大众文化时代的平庸写作,沦为语言狂欢和文化市场的同谋等等,应该说是比较准确地描述出了后现代作者的形象。文学的状况与作者的境况是密切相连的,后现代文化中的作家境况其实也是人类精神状态的一种反映。 相似文献
19.
王文斌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1(1):131-132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我国体育文化进行了剖析,从文化学研究、东西方体育文化、当代中国体育文化研究三方面分析了后现代语境中的中国体育文化,提出了从文化学的视角入手,运用社会、历史的方法来研究体育是社会转型的要求,也是体育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0.
亦鸣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1997,(3)
西方哲学近三百年来随着西方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大体可分为现代、当代和后现代三个阶段,前两阶段属于广义的现代阶段、现代哲学(17世纪至19世纪中叶)的特征是突出镜相说的认识论和本质与现象二元化等级制的本体论、当代哲学(19世纪中叶至本世纪60年代)分为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两大思潮,人文主义思潮推出非理性主义的本体论,科学主义思潮推出图象说的语言哲学。后现代哲学(本世纪60年代至今)以解构主义为代表,从语言观出发.批判理性中心论,否定语言符号代表它之外的存在的观点,否定所有现当代哲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