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法华经》是一部在唐宋时期的文人中流传极广且文学意味极浓的佛教经典。唐宋文人对于《法华经》的接受表现出文人的特有方式,并且,文人接受《法华经》之后,会在自己的创作中表现出来,因而使得《法华经》在文学中获得一种新的阐释与新的意蕴,也给文学带来新的气象。  相似文献   

2.
观音菩萨,因《妙法莲华经》的流传而深入人心,北凉时《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从《法华经》中被抽出来别行,成为《观音经》。敦煌石窟保存了大量依据《普门品》或《观音经》绘制的壁画,《观音经》变相完全从《法华经》变相中分离出来,则是在初唐时期。莫高窟第217窟东壁的观音题材经变是目前最早的具有完整意义的观音经变,而之前出现的观音题材类经变画均没有脱离《法华经》变相的范围,只是法华经变的一部分,准确地说应该称为观音普门品变或法华经变观音普门品。第217窟观音经变具有经变画的一般特征,中央出现了主尊说法像,且脱离了法华经变而独立存在。第217窟观音经变的出现,完成了观音菩萨图像从法华经变附属向独立经变角色的转变,使敦煌观音信仰从辅助向独立信仰功能转换,具有特殊意义,也对敦煌以后观音经变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法华经》是一部极具文学色彩的佛禅经典.唐代文人对《法华经》进行创造性的接收,具体表现在禅诗中大量援引《法华经》意象,在禅学思想的浸润下,最终形成衣珠、髻珠象征本心;穷子、火宅象征本心的迷失;化城、三车象征本心升华的禅韵与诗情交相辉映,对唐诗丰厚凝重的文化底蕴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4.
天台智的巨著《法华玄义》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诠释《法华经》之旨意的精妙,更体现在其围绕着法华妙理,而开展出中国佛教得以成立的完整佛学体系。同时,各种佛教理论亦得到了归纳、整理、总结和发扬。故此,学人欲了解中国佛教乃至整个佛教的教理和教义,《法华玄义》不失为一部集大成的著作,足以从中一窥中国佛教的精髓。  相似文献   

5.
《法华经》是初期大乘佛教的代表性经典,佛教传入中土以来最受广大信众尊崇和信仰,与《华严经》《楞严经》并称“诸经之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石窟造像中有大量依据《法华经》内容塑造的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它们以蒙太奇的手法将过去世间的多宝佛与现在世间的释迦佛连接在同一画面,借助过去佛与现在佛、存与亡的关系深刻地阐述了“法身”的惟一性、永恒性和平等性。这种二佛并坐像以直观感性的艺术手法使抽象的“法身”概念形象化、通俗化,以有相之造型艺术诠释“法身”的无相之理,因而成为《法华经》思想的象征性造像。  相似文献   

6.
《坛经》吸收、援引了许多佛教经典,说明六祖慧能学习过这些经典。根据各版《坛经》及相关禅宗文献,梳理并归纳慧能学习《金刚经》《涅槃经》《投陀经》《法华经》等佛经的履历,具有学术思想史价值。  相似文献   

7.
新发现的博爱县青天河北魏摩崖石刻法华经像,是中国汉地最早的经、像一体的石刻,也是最早的《法华经》经文石刻,并且是至今仅见的、无定相的线刻观音,对研究中国佛教早期刻经、观音信仰以及北魏风俗民情,均具有重大意义。它的历史价值在此,学术价值亦在于此。  相似文献   

8.
同经异译佛经是研究汉译佛经语言的重要语料.考察<法华经>三部同经异译佛经中的佛经人名可以发现,译者主要采用了意译的方式,<添品法华经>与<法华经>所译佛经人名完全相同,而它们与<正法华经>所译佛经人名有一定的区别:<正法华经>中的一些意译在<法华经>中被音译所取代;<正法华经>与<法华经>、<添品法华经>在意译时语词使用有些不同,但大部分都具有同义或近义关系.  相似文献   

9.
敦煌隋代法华主题洞窟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高窟第419和420窟完成于仁寿以后,是在隋代佛教发展到巅峰的背景下营造的,以一种非禅修气氛的姿态出现,419窟凸显诸佛的教化,420窟象征诸佛的教化。本文将420窟顶经变细节重新仔细比对,发现这原是两铺经变,是法华经变和涅槃经变的巧妙组合,反映当时法华与涅槃思想并重,而且有以法华融摄涅槃的情形。而其中的普门品变相非常详细,开后世“观音经变”的先河。也将前辈学者所认读的“见宝塔品变相”加以重新斟酌,提出这应该是在表现《普门品》的一部分;说明了早期以二佛并坐为主题的禅观图像,到了隋代并未出现在法华经变,这是很值得注意的事。另外,419窟平顶绘弥勒说法图、菩萨授记图、思惟菩萨图与正龛主佛间的联系,人字披本生故事画的存在意义等等,以及两窟共同表现维摩经变的原因等问题,也都加以探索,认为出此双窟反映当时的义学结构。其实,像419、420窟这样的图像结构,很可能远承自鸠摩罗什所谓般若与法华双美的路径,《维摩诘经》在这样的氛围之下,也参与了这一段佛教历史的心灵工程。“开三显一”、“开近显远”两者是佛说《法华经》之宗趣,419、420窟其实是双美齐彰,展现法华化世的强烈魅力。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勤诵《法华》,死后舌不坏或舌如红莲不坏烂的说法是中土佛教徒误合了《大智度论》中的两个故事。后来,这一说法被诵《阿弥陀经》者借去,甚而更泛化为高僧大德的灭后神奇。  相似文献   

11.
温庭筠是晚唐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他与佛教的渊源颇深:在游宦之旅中遍访名山古刹、寄住山门、与僧人交游唱和。佛境禅理的熏陶使得温庭筠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仕途蹭蹬的痛苦,也使其诗歌创作具有清丽俊逸的面貌。本文讨论了温庭筠诗歌中的佛教意蕴。  相似文献   

12.
永明延寿是有着重要影响的佛教思想人物。他一生"禅净兼修"、"禅戒并重",且著述颇丰。其著述集中表达了他的佛教思想及其理论主张,在中国佛教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思想影响。  相似文献   

13.
被冠为"宋代韩愈"的儒宗欧阳修,在对佛教的态度上跟韩愈一样力主排佛。但是在细读其诗歌文本时考见其是北宋士大夫"外儒内佛"的典型代表。他外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风范,内含远离尘俗修真养性的佛禅心境。文章从欧阳修的禅僧交游诗、寺院诗、禅理诗三个角度对欧阳修宽容乃至亲近佛教的情况展开论述:一是从禅僧交游诗中隐现仕与隐的矛盾态度,二是寺院诗中展现出诗人心路历程的轨迹,三是以禅境入诗境的禅理诗显现诗禅互融后的诗情禅意。通过细读分析欧阳修的诗歌文本,全面展现其"有心排佛境归属,无意参禅心结缘"的精神历程,有助于人们了解欧阳修反佛与崇佛之关系,认识欧阳修作为儒宗的佛禅因缘。  相似文献   

14.
八指头陀在中国近代佛教界身居领袖地位,是个富有传奇人生的奇僧、深受各界敬重的高僧,"诗名赢得满江湖"的诗僧.他踏入人生旅途,就遭受种种磨难,后来因缘成熟,披剃为僧.佛寺使他找到了安身的地方,更可贵的是使他找到了人生的信仰,同时使他踏上了诗歌创作的征途.他一生写了近两千首诗,出版了好几部诗集.他的诗歌以其独特的成就和深远的影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与诗有缘,巧遇良师;以诗会友,诗名于世;善写梅花,诗表身世;学佛咏诗,通诗于禅;以诗言志,爱国护教.  相似文献   

15.
王守仁被贬贵州龙场驿,来回均经过湖南醴陵县,在醴作诗四首,反映了旅途环境的艰险、寻求解脱的心理及僧人的纯朴,也有对寺庙如画风光的描绘。这四首诗都与佛寺有关,主要原因是王守仁的思想深受佛教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刘向校定诸书,写出叙录,又关注时政,屡次上书,还辑录旧文,著有《新序》、《说苑》等书,从中表达出自己的文学观点。他重视作品的思想内容与现实意义,肯定符合经义的文章;注重赞美与讥刺,要求诗文对政治发挥积极的作用;继承前人诗乐抒情言志的理论又有发挥,提出"志诚通乎金石"之说;探讨言谈论说的技巧,强调语言文辞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释善住是元代诗僧中存诗较多的一位,著有《谷响集》,存诗777首,词13首。善住不但与明本、玄鉴、白云等僧人有较多诗歌往来,且与白珽、仇远、宋无、虞集等文人交往颇深。  相似文献   

18.
华锺彦《诗经》研究成果累累,可以分为概论、论文和专著等三类。这三类成果实际上形成了他《诗经》研究中不断演进的学术进程的三个阶段。在学术生涯中,华锺彦不断探索,不断提出新的见解,表现出知识分子独立思考的精神。这种精神的来源主要有二,一是他的独立人格,二是他母校北京大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杨万里不仅是南宋中兴时期的诗坛领袖,同时他还是一位理学家,对易学颇有造诣,著并有《庸言》、《心学论》、《诚斋易传》等哲学著作,其审美·心态与诗学观念深受易学思想的影响。杨万里将易学中的通变观念、安平乐道、修辞立诚等核心思想引入到诗歌创作理念中,从而将哲学与诗学在思维、审美、情感领域中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推动了文学与理学互动发展的演进历程。  相似文献   

20.
明末昆山文人张大复著有《梅花草堂集》、《梅花草堂笔谈》、《闻雁斋笔谈》、《昆山人物传》等作品。其中,六卷本的《闻雁斋笔谈》成书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十四卷本的《梅花草堂笔谈》初刻时间为明崇祯三年(1630),但因兵燹之灾,《笔谈》部分刊板散失,后世流传版本为清顺治十二年(1655)修补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