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族共治论——对当代多民族国家族际政治事实的认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通过对当代多民族国家族际政治生活的考察 ,揭示了民族共治是与民族自治同时存在的事实。民族共治有两个层面 :一是各民族对国家的共治 ;一是有关民族对民族杂居地区的共治。作者认为 ,所谓民族共治 ,就是在国家统一的前提下 ,由各民族共同造就的以共和为目标、以权益平衡发展为取向、以民族关系良性互动为核心的政治结构、运作机制和实现工具。作者指出 ,对民族共治现象进行理论阐释 ,证明其必然性和合理性 ,正确认识自治和共治的辩证关系 ,是建立完整的民族政治理论、构建合理的民族政治机制的前提  相似文献   

2.
民本主义是对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和政治哲学的一种抽象概括和总结,它与现代民主并不止于对立。作为政治思想体系,现代民主和传统民本都具有整体性特征,可以概括为"一体两翼"。民主主义以"民治(by the people)"为体,"民有(of the people)"和"民享(for the people)"是其两翼;而民本主义以"君治"为体,两翼是"民为邦本"和重民利民。二者"体"虽相异,"翼"却相通,因此民主主义就有了向现代民主转化的可能性。在"君治"时代,人民被排除在政治主体之外,政治主体性不立导致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无法突破桎梏迈向现代民主,政治主体性建构是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孔子的政治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有重大的影响。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为以“仁”、“礼”为中心内容的规范和治术,突出道德在政治统治中的作用。孔子所表达的政治理想是美好的,但提出的规范和治术均不切合实际,无实用价值。其要害在于孔子对人的行为规律缺乏基本的认识,其政治学说遂成为无的之矢。  相似文献   

4.
论儒家的人治主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宋惠昌 《齐鲁学刊》2002,(6):97-103
人治主义是中国儒家政治哲学的实质 ,它以人为核心 ,强调“为政在人” ,主张“施仁政”、“尊贤使能” ,其特点是“为政以德”。就其重视人的素质在政治中的作用而言 ,是有重要价值的 ,但人治毕竟是一种官本位 ,归根到底是以统治者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尤其是儒家关于“治人者”与“治于人者”分野的政治偏见 ,更显示出了这种人治主义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公民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的核心概念.而互联网的发展则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并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它对政治系统所产生的冲击,特别是对公民政治参与的影响是前所未有的.培养以互联网为媒介的公民政治参与意识,提高公民参与能力,完善立法,构建我国以互联网为媒介的有序化、合法化、规范化、高效化的公民改治参与机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以民生政治为基本导向的政治发展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中国政治发展战略的意见中,所谓“大民主”或“票决民主”的主张都是不可取的,民生政治应当是合理可行的战略选择.民生政治首先要解决的是中国面临的基本问题,即人民的吃饭问题或反贫困问题:民生政治将引导公共政策和制度安排的合理构建,建立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并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社会需要出发,为发展经济和民生幸福创造适宜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民生政治又是一种以深厚的中国文化传统和政治传统为支撑的平民政治,它从基础上提供国家建设的动力,以民意为归依,以共享共治为目的,进而实现国家和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和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7.
贾乾初 《东岳论丛》2012,(11):19-25
王畿以四无说、现成良知说,发展了阳明的良知之学,在阳明后学中允称重镇.他在政治方面亦有系统思考,并非乏善可陈.其政治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一体之治”的思想,基于良知,以无欲为本,明圣学,鼓吹德礼之治,强调即业以成学;其次是“政学合一”的思想,主张以政为学、政在学中、政学不二、心平政平等.  相似文献   

8.
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是构建和谐农村社会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前,我国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中出现了村党支部与村委会、乡政与村治、村治机关与村民等一系列的矛盾,村民自治的家族化倾向也开始出现.这些不和谐因素的出现,有其深刻的体制原因、历史原因,也有村治机关自身的原因.从法律上界定村委会与村党支部、乡政与村治的权力界限,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健全村民自治制度等是消除这些矛盾,实现农村民主政治和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孔子的政治理想大致经历了“以礼救时”、“以仁匡世”、“以无为治天下”三个发展阶段。其中,“以无为治天下”的政治理想是孔子政治理想不断发展、不断扬弃的结果,是在更高起点上对于“礼”和“仁”的复归。  相似文献   

10.
刘淑梅 《中州学刊》2006,(5):171-174
孔子、孟子认为道德重于政治,政治要“以仁为本”,通过个人的修身养性、君主的“德政”,社会秩序就会由乱到稳,从无序到有序;荀子注重的是“礼为法用”,以“礼”约束人的欲望,只有“隆礼重法”,人才能向善、仁义。荀子弥补了孔孟思想中政治弱化的一面,把道德与政治结合起来,仁、礼并用以定天下。先秦儒家思想中的治政观虽偏于理想、完美,但在道之崇高与世之污浊的两极中,是在力求找到政治与道德相统一的治政方案。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有两种完全对立的国家治理模型。一种是墨家的道德政治,其基本理念是培养君子、尚贤尚同、崇尚节俭、兼爱非攻。另一种是法家的功利政治,其基本理念是依法治国、以术治臣、以势束己、富国强兵。从中国历史进程看,前者既不适用于社会转型期,也不大适用于社会稳定期;后者适用于社会转型期,有利于国际竞争,而不适用于社会稳定期。借鉴历史经验,因时而用,此乃长治久安之道。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社会的“德治”原初意蕴是以德代暴,主张仁者贤者主政,以解决治者与被治者之间可能的紧张与冲突。然而,这种原初意蕴的德治后来却嬗变为人治。将政治伦理化,重治者之主观而轻制度之客观,以德代法,化法为德,是其重要缺陷。  相似文献   

13.
系统总结建国60年来我们在政治发展领域取得的基本经验,是顺利实现中国政治从传统形态走向现代形态的重要前提。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内容:坚持执政党和政府的权威性、组织化和制度化领导;在尊重基本国情的前提下走渐进式政治发展道路;不同历史时期,在多元要素中以某个要素为中心的整合性均衡为政治发展的复合价值目标;发展公民社会以平衡政治国家,达致国家与社会的和谐共治与良性互动;以党内民主带动、推动国家民主、社会民主;政治与经济、文化、社会应全面协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匹配共进;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是政府职能结构的适时重心位移;人民群众的政治创造是政治发展不绝的源泉。  相似文献   

14.
理念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先导和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的三个维度是:以"人文关怀"为主导的心理维度、以"重塑信仰"为支撑的价值维度及以"敬畏之心"为底线的伦理维度。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指向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创新。  相似文献   

15.
杨兆贵 《船山学刊》2007,63(1):45-47
鹖冠子的理想政治和时局有密切的关系,他深思一些大国不能得志于天下之由,并提出理想政治论——“五正论”,即神化、官治、教治、因治、事治。神化与官治的理论,渊源有自,主要来自《黄帝书》、《庄子》等。他认为这种理想政治的实施,会统一中国。  相似文献   

16.
邓卫文 《理论界》2007,3(1):24-25
政治合法性是政治统治的核心问题。邓小平作为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和第二代领导集体的亥心,一贯重视政治合法性问题,并有过非常深刻的论述。他认为政治合法性主要是指人民群众对国家政权的赞同和认可,党和政府要巩固和维护政治合法性基础,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保持经济持续稳步增长;必须端正党风,隹护社会公正;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必须重视意识形态工作,积极寻求意识形态认同。  相似文献   

17.
政治本原观不仅事关政治学的理论建构,更事关人类实践的方式及其走向.政治自由主义是强势的西方政治制度的意识形态.它秉持政治中立的政治本原观,局限在政治的范围内探讨政治,对政治的道义性追求和政治展开的技术理性的探索极有意义.但是,它在对政治本原观的理论视野、基础支撑和政治的工具主义性质的理解中存在着严重的偏颇.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支撑、以生产性活动为根基、以人的全面发展为追求的马克思主义政治本原观肯定不能漠视它,既要看到它的严重失误,又要汲取其正面的价值.惟此,才能丰富我们的政治智慧.  相似文献   

18.
小 说 作为 叙 事 俗 文学 在 20 世纪 成 为 中 心文 类 ,表征 的 是 现 代民 族 国 家 政治 对 文 学 发展 的 巨 大 整合 力 。国家 政 治 俨 然构 成 了 现 代小 说 文 体 复兴 的 重 要 起源 ,既 使小 说 逐 渐 走向 经 典 化 ,也 驱 迫小 说 在 艺 术 形 式 和 审 美 精 神上不 断向 民 间复 归。 小 说叙 事形 态 体现 出明 显 的“政 治无 意 识”。  相似文献   

19.
任何成熟而稳定的政治形态都有一个相应的成熟而稳定的政治知识形态作为基础,传统政治知识形态构成了对中国近代化和现代化具有深刻影响的中国古代政治形态的基础与前提。中国古代政治形态的独特性应当从作为其基础的中国传统政治知识形态中得到解释和说明。本文认为,中国传统政治知识形态——即一种以“理性政治知识”为其成熟形态的政治知识——是造成中国古代政治的若干“现代化”特质及其限度的关键因素。“理性政治知识”在支持郡县制、官僚制以及“礼法兼济”的治术的产生和突破的同时,亦设置了这些“现代化”因素发展的极限。  相似文献   

20.
张春华 《学术界》2012,(2):48-53,283
乡村社会治理就是以村民自治为核心,通过乡镇政府管理和农民制度化参与的并行发展,把农民利益最大化作为根本目的的一种乡政村治的良性发展模式。当前,大量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出现,对于乡村治理的文化成长、社会资本建构和运作绩效有着较为消极的影响。为有针对性地提升乡村治理的实效性,须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农民制度化政治参与,实现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