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 就业问题是与人类社会长期共存,还是与一定的历史条件相联系?传统观点的答案是后者。笔者认为答案应当是前者。所谓就业问题,实质上就是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问题。具体地说,它包括以下三点:第一,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能否实现的问题。第二,微观上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在质上是否相互适应,在量上是否合乎比例。第三,宏观上劳动者在社会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亦即劳动者与用于不同产业部门的生产资料的结合比例)是否符合社会需求的结构。根据对就业问题的以上理解,来分析就业问题的历史命运,就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就业问题将与人类社会长期共存。  相似文献   

2.
就业质量:内涵及其与就业数量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就业质量是就业的重要内涵。当前,实现“充分就业,体面劳动”是我国政府就业工作的目标。就业质量是就业过程中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并取得报酬或收入的具体状况的优劣程度。其内容主要包括:工作的性质、聘用条件、工作环境、劳动关系、社会保障等方面。就业质量与就业数量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数量与质量两手抓、两手硬,才能使就业工作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张鹏 《理论界》2006,(11):103-104
本文针对大学生就业择业中的“精英意识”与新时期社会对其“普通劳动者”定位之间的冲突,采用不完全社会化的理论视角对其产生的根源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在对策思考中提出根本解决这一问题要从青少年的社会化入手,平民教育是当前社会的要求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共享经济下灵活就业法律制度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社会科学》2017,(10):209-217
就业市场灵活性与安全性的合理平衡是实现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必然要求。在当前以"灵活就业为主、正规就业为辅"的共享经济就业格局中,我国现行的劳动保障制度往往更倾向于对正规就业的保护,而灵活就业在法律制度以及政策规范上却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乃至空白。故此,在劳动者类型多样化这一特有的国情背景之下,我国应当在立法上准确区分传统就业和灵活就业,借鉴德国"三分法"的经验,赋予灵活就业者以"类劳动者"的主体地位,并构建与灵活就业相适应的多层次、多侧面的社会保障制度和权利救济机制,继而培育和形成一个有保护的灵活就业市场,从而助推共享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就业观的演变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者的就业观对就业状况有着重要影响,建国以来,就业观经历了从计划就业观到市场就业观的演变.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努力实现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的背景下,就业现有必要实现从市场就业观到和谐就业观的转变,共同发挥政府、劳动力市场、企业与劳动者促进就业的合力,有效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努力实现社会就业比较充分,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一、应当积极而科学地对待就业工作 马克思指出:“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但是,二者在彼此分离的情况下只在可能性上是生产的因素。凡要进行生产,就必须使它们结合起来。”(《资本论》第2卷第44页)就业问题的实质,在于充分实现这种结合。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就业,也可以看做是劳动者把自己的劳动贡献给社会,然后根据这种贡献的大小取得社会报酬。怎样才能科学地组织就业,并达到较快地发展生产这个目的,这需要我们做充分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涵义与主要内容在于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实行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必要性在于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对于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可能性, 既不能简单地加以否定, 也不能笼统地予以肯定。正确的态度应当是具体地分析什么样的公有制与什么样的市场经济的结合具有可能性。理论分析与实践经验都充分证明:传统的公有制模式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都是完全排斥市场机制的。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客观可能性只在于确立一种崭新的市场型的公有制模式; 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的现实途径在于大力推进产权制度改革, 全面确立以社会化的劳动者个人产权为基础的新型公有制模式。  相似文献   

8.
就业方式与劳动者的积极性徐万龙市场经济是现阶段实现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最佳方式。在劳动力、自然、物质、资金、信息和科学技术诸资源中,前者是最为重要的资源;劳动力资源的配置、运行方式直接影响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和运用的有效性即劳动者积极性的发挥程度,从而决定...  相似文献   

9.
东北老工业城市社会保障失缺与再就业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东北老工业城市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失业问题极为严重,我们对社会保障和再就业的研究与探讨,是为从制度建设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保障制度。一、社会保障与就业的关系1.就业的弹性必然产生社会保障需求社会保障是工业社会的产物,随着工业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保障功能日益增强而家庭保障功能逐渐减弱。它最初是作为就业问题的补充提出来的,即给失业者以必要的生活保障。因为在工业社会里,劳动者不占有生产资料,只有通过就业来满足生活的基本需求,一旦失业,便失去了基本生…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四新”经济的迅猛发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不断涌现,其从业模式由“组织+雇员”模式向“平台+个体”模式转变。灵活就业的平台经济,使“简单的劳动关系”发展为“多重复杂的劳动关系”。由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利属性趋于弱化,导致其维权保障面临诸多挑战。设立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专项社会保险基金和以党建为引领、以工会为主导的“五工联动”的服务模式有助于缓解目前困境。  相似文献   

11.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护是当前经济形势下不断释放劳动者就业动能,稳住经济大盘的内在要求。目前我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护在价值理念上仍然面临诸如是劳动者权益保护还是劳动权益保护的真假问题交织之幕,在制度规定上仍然面临法律位阶不高、制度规范调整滞后以及可操作性不足的诟病,在制度实施上仍然面临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护效果不理想、保护水平明显滞后等问题。以体面劳动、多中心治理和利益动态均衡为法理基础重塑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护的制度体系,基于劳动本身而非劳动关系来完善新就业形态用工的法律法规体系,创新并细化新就业形态用工关系的认定规则,健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护实施机制,优化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护工会模式。  相似文献   

12.
张焰 《理论界》2007,(5):6-8
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的时代背景,要求建立以提高劳动者可雇性或终身就业能力为基础的新型劳动关系。劳动法面对变革时代劳动关系的新发展,必须做出相应的回应。在劳动关系稳定性与流动性的价值选择方面,应当重新认识“稳定性”的内涵,采取以流动性为基础实现稳定性的立法模式。  相似文献   

13.
一 劳动力流动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在社会化大生产中,劳动力与生产资料按照一定的比例结合起来,是生产过程得以顺利进行的根本条件。而这种结合的质的规定和量的比例,是随着生产资料的更新和劳动者劳动技能的提高而变化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一些部门和企业劳动力有多余,而另一些部门和企业劳动力又不足。劳动力与生产资料之间的这  相似文献   

14.
试论就业权性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就业权应是一种自由权主导兼具社会权性质的复合性权利类型 ,此种定位 ,更能保障劳动者的生存和尊严 ,实现劳动者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小额担保贷款作为一项政策性业务,过去几年在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实现自主创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形势的变化,迫切要求小额担保贷款的对象和内容发生变化,从过去主要为下岗失业人员服务,扩大到为全社会具有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的劳动者服务,创新小额担保贷款管理模式,激发劳动者的创业热情,以创业带动更多人就业是缓解目前就业压力,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一、劳动就业领域出现的新问题我国传统的劳动制度是建国以后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它的主要特点是国家对城镇劳动就业实行“统包统配”,用行政办法把劳动者统一分配到企业,以固定工的形式使劳动者和企业保持终身固定的劳动关系。这种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劳动制度,对保证就业和经济建设起过积极作用。但随着我国社会化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多,使劳动就业领域面临新的挑战,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我国现阶段劳动力供求状况,从总量上看,处于绝对过剩状态,就业压力非常大;从结构上分析,大部分是从事简单劳动的劳动力,而社会所需…  相似文献   

17.
任何一种所有制,其性质是一定的,实现形式可以多样化。社会主义公有制也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社会实践证明:实现形式必须既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求,又能最直接、最具体凸现劳动者的利益,才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本文就公有制中的利益机制问题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新业态下的灵活就业已经成为中国劳动力就业的重要力量,尤其在疫情期间,为稳定就业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目前社会各界对灵活就业和灵活就业中的学习效应,以及对灵活就业者自身和对城市的作用都还不甚了解。为此,以外卖骑手为例,利用覆盖全国范围的大样本数据可对灵活就业中的学习效应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灵活就业时间里的“学习”显著提高了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和工作满意度,并有利于劳动者的人力资本积累和未来的职业发展。研究结果提醒我们,需要重视灵活就业中的学习效应,看到灵活就业对于外来移民扎根城市、融入城市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利用专项调查获取的大量数据,实证分析了我国劳动力市场中劳动者就业途径选择的影响因素,论证农村富余劳动者的流动更多的受个人因素的影响,流动路径狭窄,就业渠道单一,难以完全通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来实现其就业转移.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相当严峻,失业率不断刷新。“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要有新思路,具体工作要有新举措。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理顺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的关系,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鼓励、支持其发展。转变就业观念,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政府为灵活就业提供政策支持以消除劳动者选择灵活就业的后顾之忧。发展教育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就业技能,大力加强新增劳动力的职前培训、在职职工在岗培训和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