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从精神分析学的视角分析祥子与虎妞、小福子、夏太太3个女性人物的情感纠葛以及祥子面临她们时截然不同的心理结构,并透析祥子心域中力比多投射、反向表现、阿尼玛原型及其集体无意识、认同与对象丧失性认同等心理运动、演变的过程和发展态势,是解读祥子人格异化、呈现人类心理发展某种趋势与规律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副文本理论为文本内外研究架起了一座衔接的桥梁,从多角度、全方位发掘文本的内涵与外延,为文学作品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以老舍《骆驼祥子》英译本的副文本为研究对象,从内副文本与外副文本两个视角,探究跨越半个世纪之久的各个英译本所呈现的历时与共时面貌变化:1945年,伊万·金将其改写成一部实现美国梦的浪漫主义小说;1979年,詹姆斯打造成了解中国社会的窗口;2010年,葛浩文构建了一部世界经典文学.《骆驼祥子》英译本的副文本研究不仅更好地诠释译文,探究译本的接受和传播问题,更进一步拓展和丰富了正文本研究.  相似文献   

3.
《骆驼祥子》经过多次修改,有众多版本。从初版本到节录本是一种简化处理,从初版本到修订本是一种洁化叙述,而文集本在还原初版本时又有遗漏。这些版本变迁其实带来的是文本的变异,能唤起新文学研究应有的版(文)本意识。  相似文献   

4.
《骆驼祥子》:承认的悲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社会历史的角度来说,《骆驼祥子》可以被称为"社会悲剧"、"性格悲剧"。但是从人物自身内在的精神—心理结构而言,《骆驼祥子》更应该被认为是"承认的悲剧"。文章通过对小说两个主人公祥子、虎妞悲剧成因的具体分析,阐明了这一结论。它有助于我们转换视野,从一个更隐秘而内在的角度重新认识《骆驼祥子》。  相似文献   

5.
小说以大众阅读为目的,同时蕴涵许多文化特质。小说的可读性和文化传递性导致其翻译中的一对矛盾:适应目标读者的改变与忠实传递文化特征。拟从功能的角度分析这一矛盾,通过分析比较《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认为以“目的”为中心的方法对解决该矛盾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6.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传世名作,这部作品中深刻地揭示了主人公祥子和虎妞婚姻的悲剧,他们的结合真实地再现了特定时代下特定人物的命运之悲剧性。在这一婚姻悲剧中,不但虎妞丧失了生命,祥子更是因为虎妞的出现而被彻底打倒并最终完成了堕落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从他们的‘造物主’那边被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在《骆驼祥子》中,祥子的乡愁既有虚构的乡下想象,也有老舍寓居青岛时对故乡北平的现实经验,即一种双重乡愁。祥子乡愁对象的城乡杂糅性不仅质疑了作品的城乡叙事框架,而且流露出老舍超越城乡叙事,意在思辨个人主义的深层意旨。反观同期老舍创作的《文博士》与《骆驼祥子》在创作时间、内容上相似相关的文学史实,则进一步彰显出老舍基于个人主义反思基础之上的跨文化焦虑感。  相似文献   

9.
维什尔伦(Jef Versehueren)提出顺应理论,指出语言的使用是在不同意识程度下为了顺应交际的需要而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我们用顺应理论来研究翻译,可发现顺应论对翻译有着相当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拟从语境关系顺应来研究《骆驼祥子》中的文化翻译。  相似文献   

10.
文学翻译是语言再现的艺术,需用另一种语言(译语)去再现原作的美。本文选取了《骆驼祥子》的两个英文译本(即1981年中国人施晓箐翻译的CamelXiangzi和1945年美国人伊文·金翻译的RickshawBoy)并对其从显性美层面进行了对比分析,如:语音,词汇及句法层面,以此来凸显译者的审美灵敏度及译作的审美效果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骆驼祥子》中的人道温情与启蒙立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从老舍对祥子个人主义思想的复杂态度、对祥子生命意志缺陷的宽容中,考察老舍温厚的人道情怀,认为老舍在此中表现出理性批判力量对慈爱之心的退却,以及退却之后又有所不甘的特点。本文还从老舍对祥子与车夫群体关系的认识这个角度,考察老舍深刻的启蒙思想,认为老舍既朦胧地肯定群体团结的力量,又对群体的庸俗、混沌有着充分的警觉,从而使得三十年代文学对个人与群体关系、对群体正负作用的思考更趋于辩证  相似文献   

12.
现代汉语语法功能包括组合功能和充当句子成分的能力两个方面。研究发现,《骆驼祥子》中的形容词重叠式有一些特殊的组合功能:与程度副词同现、与否定词同现、与助词“着”和“了’’同现。与现代汉语形容词重叠式相比,《骆驼祥子》中形容词重叠式的组合功能更强,充当句法成分也更为自由。  相似文献   

13.
《骆驼祥子》:一个农民进城的故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骆驼祥子》的故事,是一个进城农民的故事。祥子的身份,经历了一个从进城农民到城市游民的转换,他的遭遇及精神危机,固然是特定时期社会生活的产物,但从根本上说,又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那些进城农民将要长期面对的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读《骆驼祥子》,不仅可以使我们更透彻地了解作品,而且也将帮助我们认识当代生活,尤其是那些与农民进城有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15.
世界电影的崭新发展,要求我们重新审视电影艺术史的分期.鉴于以往的结论多止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且对1945年后的世界电影的描述较为粗略、混乱甚至错误,本文在考察大量世界电影作品和相关文字材料的基础上,将一百余年的世界电影史划分为四个时期形成时期(1895-1927)、成熟时期(1927-1945)、变革时期(1945-1967)、振兴时期(1967以来).在指出如此划分的原因的同时,对世界电影史第三分期的主要电影流派、电影思潮进行了较为客观、清晰的描述.  相似文献   

16.
1946年6月国共内战全面爆发后,国统区大中学生再次逃亡至北平、南京等大城市,形成了著名的东北流亡学生、豫鲁流亡学生群体。考察流亡学生产生的大致脉络、国民政府对流亡学生的安置措施及其成效等问题,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我们从侧面了解战后国民政府试图争取人心归附的动机,展现流亡学生因"政治"纷争导致四处逃亡的命运。  相似文献   

17.
萨满教是在中国东北和内蒙地区存在流传的最古老的原始宗教,在伪满洲国时期,这种宗教也一直存在和延续.本文根据已经掌握的资料,对伪满洲国时期东北部分地区(也涉及内蒙古)萨满教的分布及存在状况,按照民族分布进行勾勒和描述,以期窥一斑而知全豹.  相似文献   

18.
封建人格意识的道德观和物质主义感性个体生命的追求是祥子市民个性主义的人性本质,自私、冷酷和怯弱、无力是其性格消极阴暗的一面,这也是社会悲剧中祥子性格悲剧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国民党一党训政的政治体制随着抗战接近尾声,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政治出现了两种政治力量及其代表的武装力量并驾齐驱的局面,这种二元化的政治格局为战后中国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实现由训政向宪政的制度变迁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契机,中国各党派甚至一度看见了宪政的曙光。然而因为制度变迁主体的缺失、制度本身的缺陷和制度实施机制不健全,导致跃向宪政的制度变迁最终归于失败。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研究机构的设立和变化、主要学者及其田野工作和著述,以及主要学术成就等几个方面,对日据时期(1895-1945年)日本殖民政府和学院派学者在台湾的人类学活动作一般性概述.同时结合台湾具体的历史情境,对这个时期日本学者的人类学知识的性质作出判断,指出这个时期日本学者在台湾生产的人类学知识在形态上是属于殖民主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