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环境话语是与环境或环境问题相关的一类话语,受到学界关注。生态话语分析作为生态语言学的一个研究视角,在话语生态性构建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语料库话语分析或研究作为一种实证性视角被广泛用于语篇或话语研究中。语料库生态话语分析将上述两个视角整合,是话语生态性探索的新路径。研究立足于气候变化的大背景,基于一定的生态哲学观(融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向度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一生态自然观),借助专用语料库工具,建立“《中国日报》气候变化报道话语语料库”(包含一个总库与四个子库),从子库词表、子库主题词表和总库中索引项climate change及其搭配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证。研究发现,作为环境话语的《中国日报》气候变化报道是生态有益型话语,报道表达并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阐明该报对气候变化这一环境相关问题的态度,同时凸显其中国立场与全球视野。   相似文献   

2.
科学家绘制出了已知的世界最大病毒的基因组图谱,发现该病毒拥有一些以前被认为只在细菌和其他生物细胞中才存在的基因,这将有助于研究复杂生物的起源。据美国《科学》杂志网站15日报道,这种病毒名叫Mimivirus,是2003年才被发现的,它比一般的病毒大得多,几乎有 小型细菌那么大,寄生在水生单细胞动物阿米巴变形虫中。新绘制出的基因组图谱表明,该病毒有1260个基因,其中50个基因的功能此前从未在病毒中发现过,这些功能包括修复DNA、将信使RNA“翻译”成蛋白质等。科学家一般认为,病毒不能算是活的生物体,因为它们体积小、结构简单。与能够…  相似文献   

3.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对马克思新世界观的确立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篇著作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真正实现了“人的发现”.从人的主体性思想是新世界观诞生的必然要求、人的本质思想是新世界观形成的内在根据、人类解放思想是新世界观的价值追求三个方面对这篇著作渗透的人学思想进行文本解读,有利于进一步领悟和阐释马克思新世界观的人学底蕴.  相似文献   

4.
《武汉师范学院学报》一九八二年第一期发表了张传湘同志的《黑格尔的“绝对理念”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前吗?》一文,读后颇受启发。张传湘同志在论证“绝对理念”不是在时间上而是在逻辑上先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这一观点时,提出了在黑格尔哲学中,“绝对理念”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密切联系而不可分的两个方面”的观点。对此,我有不同看法,提出来以求教于张传湘同志。  相似文献   

5.
“交换值”和“重组值”是《普通遗传学》教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但是多数的教科书却把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混为一谈,认为“重组值”就是“交换值”,使学生在学习基因定位这部分内容时遇到一定困难,根据有关实验资料和多年的教学体会,探讨了“交换值”和“重组值”的概念及其区别,说明了“交换值”和“重组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相似文献   

6.
2008年11月4日《北京青年报》“人才时代”版刊登《语言专家联名拯救汉字教学》,11月17日《光明日报》“观察与探索”版刊登《“汉字难学”否专家有新说》。这两篇文章都是对“汉语国际教育”研讨会的报道。会议时间:10月24日晚;地点:北京语言大学国际餐厅;出席人员:几十位“语言专家”;会议讨论的内容和达成的共识:“驳斥了社会上流行的‘汉字最难学’说法”,  相似文献   

7.
20世纪末以来,随着苏联解体和新自由主义风靡全球,“帝国主义”这一概念在主流媒体和研究著作中基本消失。主要是2001年“9!11”事件以后,以美国出兵侵略主权国家伊拉克为标志,出现“新帝国主义”的概念。但是最早是美国媒体,在热热闹闹地、煞有介事地进行着这样一种讨论:美国到底是“帝国”还是“帝国主义”呢?日本媒体有一项通过美国报道检索进行的调查,仅仅在2003年的两个月里,涉及到“美国和帝国”这个关键词的报道,就达三百多条。(《不想成为帝国的帝国》,日本《日本经济新闻》2003年2月18日)与此相关的另一个讨论题目是:美国是不是已…  相似文献   

8.
本世纪30年代,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发表,曾在西方学术界引发了关于“两个马克思”——青年马克思和老年马克思争论的思潮。70年代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发表后,西方学者又宣称发现了“第三个马克思”——一个文化人类学家的马克思,一个结束了对资本主义批判的总题目,而转向对行将毁灭的人类古老文明的“崇高”进行讴歌的晚  相似文献   

9.
余英时的红学观点集中地体现在其代表作《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之中,他提出了“红学革命”的“新典范”的说法,并试图在辨明红学发展方向的基础上深化《红楼梦》文本研究,开拓红学研究的新境界。尤其是“两个世界”构想已然对《红楼梦》的意义阐释产生了明显的现代启示意义,开阔了红学研究的视野。余英时善于运用“实证”与“诠释”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红楼梦》,这一方法足可为红学研究者取法。  相似文献   

10.
由世界6国科学家联手合作的“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绘制成功,标志著人类能够通过破译基因,把胖人变瘦,生个健康、漂亮的宝宝,以及活到500岁,…… 通过破译基因,医生可以早期诊断、治疗危害人类健康的5000多种遗传病以及与遗传密切相关的癌症、心血管疾病、关节炎、糖尿病、高血压、精神病等。 人类的肥胖基因,就是从小白鼠中先被发现的。有一种小白鼠吃得再少也发胖。大胖鼠生小胖鼠,这是“遗传”的。科学家把“不胖”的基因注射到“胖”小鼠身上,一月见效,“胖”小鼠怎麽吃也没有原先那麽胖了。根据小鼠的基因组织与人的…  相似文献   

11.
恩格斯曾经指出,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马克思的这两个伟大发现,最完整地凝结在《资本论》这一巨著中。马克思的“全部理论内容是从研究政治经济学产生的”①。唯物主义历史观也是如此。1842年—1843年间,马克思担任《莱茵报》的主编,第一次遇到了要对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因而推动他去研究政治经济学。在研究过程中,他发现了唯物史观的丛本原理。后  相似文献   

12.
在否认剩余价值理论科学性的同时承认唯物史观,是当下《资本论》研究中的一种重要倾向。要分析这种倾向就得重温马克思两大发现的诞生及其关系。马克思通过政治经济学研究得到了其第一个科学发现,即被称为唯物史观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在这个发现的指导下,马克思进一步研究政治经济学而作出了第二个科学发现,即以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础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第二个发现对第一个发现又起到了证成作用。因而这两个科学发现之间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而不是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也不是两种哲学的关系。脱离剩余价值理论的唯物史观与脱离唯物史观的剩余价值理论一样,都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13.
汤显祖《牡丹亭》和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中的植物意象基于人类身体体验投射构成丰富的植物隐喻,两部剧作中的植物隐喻总体上呈现“同异并存”“同中存异”和“同大于异”的情形。其共同之处在于,两部戏剧中投射人域的植物隐喻所占比重较大,且分类相同,体现了人类基于自身对“植物”体验认知的共性。《牡丹亭》中经植物投射的“人名”源于剧中的人物,即“人化”,而《仲夏夜之梦》则来源于植物本身,是“物化”的结果,这是由于戏剧家基于现实生活体验形成不同的写作风格和文学精神而造成的。“物域”的不同,表明两部剧作构建的场所之异,《牡丹亭》背景发生在“异托邦”后花园,而《仲夏夜之梦》则是“乌托邦”雅典森林。  相似文献   

14.
“两个必然”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敲响的资本主义丧钟。虽然目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 ,资本主义仍有相当活力 ,但是只要我们辩证阅读《共产党宣言》 ,把马克思的“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连贯起来思索 ,就会发现“两个必然”仍有其合理性、真理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5.
2001年第10期《语文建设》的《“无须”和“无需”》主张胡须的“须”和遇雨止需不进的“需”是同源字,另一篇文章《说与》又主张有缺口环形玉的“”和器皿有缺口的“缺”是通假字。可是,考之于两对词的语源义,却发现前者的“胡须”义和遇雨不能前进的“止需”义,意义上并无联系,是典型的通假字,而后者两个字都有“有缺口”这一共同义素,是典型的同源词,这两篇文章恰恰把这两种文字现象的关系弄颠倒了。  相似文献   

16.
卷首语     
文化基因论从根本上就肯定了原始文化的现实意义。过去的文化人类学家把人类的文化作为一种历史来看待,而原始文化基本论又赋予它生命运动的形态,使它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形态更生动和更有活力。吴秋林教授《原始文化基因论》一文,从四个方面论述“原始文化基因”这一论题。值得  相似文献   

17.
一,人类最早的社会组织是原始群吗? 关于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早已有科学论述.在人类历史上,有五种社会形态,最早的人类社会就是原始公社.马克思在他的手稿《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中,曾指出,“过着群团的生活实行杂乱性交,没有家庭的‘群',不属于人类社会”.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英文版注中,认为最早人类社会是“原始公社”.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这部光辉著作中,论述了人类最早的原始社会,只是包括血缘家族和氏族两个阶段,并没有“原始群”这个社会阶段.列宁在《论国家》中,指出一切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次序,最早是原始社会,其中谈到了氏族,并没有说有“群”这个社会组织.  相似文献   

18.
“日居月诸”一语见于《诗经·邶风》的《柏舟》和《日月》两篇中。《柏舟》中有“日居月诸,胡迭而微”一句,《日月》中有“日居月诸,照临下土”、“日居月诸,下土是冒”、“日居月诸,出自东方”、“日居月诸,东方自出”四句。毛传只在“日居月诸,照临下土”句下说到“日乎月乎,照临之也”。这分明是用“乎”字解释“居”“诸”两个字,是把这两个字看成语气助词的。王引之《经传释词》、杨树达《词诠》、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等书里也都是把“居”和“诸”看成语末助词的。《中国语文》1984年第4期刊登了黄典诚先生的《〈诗经〉中“日居月诸”的连读  相似文献   

19.
《光明日报》1984年1月19日报道:“在湖北通山县高湖公社水源一队的深山丛林中,发现了当年杀害李自成的凶手程九佰的墓葬和有关资料。”它“回答了《程氏宗谱》有无价值、谱上是否有其人、山上是否也有其坟等问题”。并把这些材料视为李自成殉难通山的“新证”。 “新证”以《程氏宗谱》有无价值,谱上是否有程九佰其人以及山上是否有他的坟等问题,怎么能证明程九佰是当年杀害李自成的凶手呢?《程氏宗谱》仅载程丸佰“剿贼李延于牛迹岭下”,直到清同治  相似文献   

20.
本文正副标题意味着如下几个层面的涵义:一、当代人类生存危机;二、巴金的《小狗包弟》;三、食指的《疯拘》;四、关键词;五、总体意象。之所以将这几个互不相干的现象和文本放在一起来谈,其全部的心理动因来自《新约·约翰福音》中使徒约翰忧心如焚而又无可奈何说出的一句话:“他(耶稣)将所见所闻见证出来,只是没人领受他的见证。”把当代人类生存危机作为第一个层面,是因为这是被当代人遗忘录久、道谁最深的一个问题。我们当代的文学只有“新”什么什么“后”什么什么的热闹而没有所谓危机的话四。如果说有,也只是“人文精神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