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文运用实证调查的方法,阐述了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农业的发展应切实将目标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轨道上来的重要议题.论文在描述当前农民职业分化现状的基础上,分析指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应主要围绕科学文化素质、现代农业生产技能、职业意识三大方面展开.论文最后经过进一步的探讨,得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养成可以产生显著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新生代农民工较之老一代农民工职业流动性更强,职业转换频率更高,其职业转换既包括横向上职业间的转换,也包括纵向上职业升级导致的职业转换。新型城镇化视角下,新生代农民工为了更好地实现城市融合,就有必要强化自身的职业转换能力。本文通过设计问卷对1350名样本进行实地调研,并运用SEM模型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转换能力提升的驱动因素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个体因素对其职业转换能力有一定的驱动影响,职业培训与受教育经历等人力资本因素对职业转换能力有正向驱动作用,工资待遇及福利、就业机会、职业升迁、新型城镇化等外部因素对职业转换能力也呈现正向驱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成都市新型职业农民260个样本数据的分析发现,目前成都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主要以政府为主导,以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为目标,选拔、考核与评价管理严格,扶持政策较完善,但在培训供给方面仍存在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培训时间短,连续性差;经费安排不到位等问题。培训需求表现为:以提高技能、学习经营管理知识为目的;期望培训内容全面化、培训方式以集中上课与现场指导相结合、培训时间中短期为主、培训地点最好在本乡内、培训费期望政府承担。为此提出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培训投入机制,科学设置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采取系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就近培训为主,外地培训为辅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农村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联动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三农"问题为切入点,结合对学术界有代表性观点的分析和评价,认为通过农村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联动发展模式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并提出了该联动发展模式的政策模型基本框架,研究了影响农村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联动发展模式的主要因素及推进的原则和措施。  相似文献   

5.
石瑾  尚海洋 《西北人口》2014,(3):118-122,128
通过深入分析新型城镇化的本质内涵,基于兰白经济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自身需求、政策支撑和现实基础,提出了兰白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三大模式。分别为统筹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模式;以产业集群推动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互动发展模式;中心城市带动,发展沿河沿交通线城镇密集带的空间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6.
优化城镇发展转型路径、实现人口合理有序流动,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重要路径。文章利用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构建双重差分模型,系统评估新型城镇化试点政策对人口流动的影响。结果显示,新型城镇化试点政策使试点城市的流动人口规模增大了10.1%。异质性分析发现,新型城镇化试点政策促使人口向东部城市和中西部省会城市流动,且这一试点政策在财政压力较低的城市对人口流动的影响更加显著。此外,新型城镇化试点政策能显著提高流动人口的长期定居意愿与社会融入程度。据此,文章建议健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财政支持体系,多维度推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立足于人口流动格局差异化,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区域均衡发展,并以高质量公共服务助力流动人口在流入城市定居和融入。  相似文献   

7.
由于历史、自然等多重因素的制约,甘肃省城市结构不合理、城市综合承载力弱、人力资源素质低下。甘肃应以利益相关者为导向,基于价值网络拓扑模型,以城市群为主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选择依托兰州新区的大兰州都市圈、依托"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的河西走廊式和兰乌走廊式发展城市群和依托民族文化风情特色小城镇的点-线-面路径,通过加快制度、经济、人才、社会服务等支撑环境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城镇化的研究转向引致了城镇化的认知逻辑.城镇化发于人口数量城镇化,现于地域空间城镇化,归于人的城镇化,追求人本精神.人的城镇化过程遵循身份城镇化-城镇化权利-城镇化能力-心理城镇化的演进逻辑,实现身心权能合一.新型城镇化是复合“推力-拉力”推动的弹性城镇化,需要付诸于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行动,在发展理念、内容、方式等方面全面落地.“十三五”时期,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新型城镇化方向,六大转型维度定位新型城镇化道路,八大抓手设定新型城镇化落地路线.  相似文献   

9.
《人口学刊》2015,(6):68-75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要重点实施的战略性任务之一,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是优化经济发展空间的重要内容。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集约高效、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将全面融入新型城镇化进程。为完善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中的循环经济建设,本文基于两者的发展内涵和重点评价领域,构建由循环城镇建设、产业优化升级、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四个领域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2008~2013年相关数据,利用熵权法和线性加权综合评价方法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2008~2013年新型城镇化建设综合评分逐年上升,整体发展状态良好。细化到各领域来看,我国现阶段较为注重循环城镇节能、节约建设和产业优化升级,两者的评价曲线相近,评分逐年增加,发展势头强劲;但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领域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两者的评价曲线都出现上下波动的状况,没有形成稳定的上升趋势。下一步新型城镇化循环经济建设工作中,要加大循环经济的资源循环化利用和污染物减排,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0.
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城镇化建设和发展面临着人口分布不合理、 产业不协调等问题,制约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形成.为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就需要新型城镇化,通过基于群决策的层次分析法建立测评指标体系进行系统评价,探究京津冀13市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时空分异.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各市新型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异明显,京津的高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河北省的资源.在协同发展背景下,京津发展高度密切,河北省各市与北京的发展步调较一致,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动力较为充足,潜力大.河北省各市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从产业升级、 创新和生态建设方面实现突破,也需要京津从协同发展出发来支持河北省各市实现新型城镇化发展.  相似文献   

11.
青海省新型城镇化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分析,建立影响新型城镇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回归分析方法,借助SPSS、Eviews等统计软件,对影响青海省新型城镇化的各因素进行实证检验和判断,得出了较为可靠的实证结果。研究表明,青海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和人口转移的动力不足;科技创新和基础设施的作用尚未完全凸显;第三产业发展程度低下;体制机制的不完善等因素是阻碍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我国的一项重要发展战略是普惠民生以及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在新时期赋予了新型城镇化建设更为深刻的内涵。吉林省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老工业基地,在新时期面临着经济下行的压力,而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于促进吉林省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然而近年来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加大、城镇化率增长速度缓慢、城镇化建设水平较低、就业结构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这些困境主要是由农业现代化发展缓慢、各地级市差异化的区位特征、体制机制的不健全以及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等因素造成的。本文提出要推进吉林省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中心的发展原则,综合运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为指导,因地制宜地推进吉林省中东西部地区城镇化协调发展,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建立健全体制机制,提升城镇化建设水平,调整产业结构,创新产业发展模式等方式,最终提高吉林省以人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13.
尚海洋 《西北人口》2014,(5):125-128
新型城镇化应该强化产业支撑作用,产业是新型城镇化的持续动力。本文在宏观比较西部地区主要省份的经济发展与城镇化现状之后,分析了甘肃省内各市州,特别是临夏州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产业支撑问题,利用就业弹性系数量化了经济发展对于就业人口的拉动作用。通过细分行业的就业创造能力系数,建立预测模型,并利用临夏州2016年、2020年的经济发展预期,估算了三种情景下产业发展对于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就业人口吸收能力。  相似文献   

14.
作为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和必需之策,新型城镇化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深,农民集中居住行为及农民集中居住区已逐渐成为学术研究的焦点。文章以江苏省镇江市平昌新城为个案,将其置于“城乡连续统一体”理论框架内,考察作为一种“整体性社会事实”的农民集中居住行为之行动逻辑及农民集中居住区之运行机制。首先,由于农民—国家关系延续使得实践中的农民集中居住过程表现为“脱身不脱根”;其次,“脱身不脱根”导致农民集中居住区居民委员会“缺位”、业主委员会“缺场”及社区社会资本缺失,使得农民与社区关系呈现“半嵌入”状态;最后,基于“无主体熟人社会”及“半熟人社会”概念,文章将农民集中居住过程“脱身不脱根”与“半嵌入”辩证作用的社区运作逻辑称之为“无主体半熟人社会”。  相似文献   

15.
新型城镇化“遭遇”老龄化使得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面临着愈发复杂的局面,并出现一些特殊问题.住在地下室的农村老年人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所产生的特殊社会群体,他们所面临的养老困境既有普遍性亦兼特殊性.关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农村老年人住地下室这一特殊现象,以山东省临沂市C社区为个案进行研究,发现住地下室农村老年人面临着生计、生活、制度和精神四个层面的养老困境,并从社区、家庭、个体三个层面全面解读了养老困境发生机制,最后提出构建多元化养老途径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6.
基于对河南省新乡市Y社区的个案研究认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老年人群体发生了社会隔离。这种社会隔离体现在制度、社区、家庭、自我四个维度,集体失语导致制度隔离,社会资本流失和国家在场导致社区隔离,代际关系嬗变导致家庭隔离,身份标签化及自我认同困境导致自我隔离。老年人社会隔离的应对策略为拒绝搬迁和跟儿子走。提出了老年人社会融合的路径:构建老年人利益诉求的制度吸纳机制;重塑社区公共空间,构建老年人社区行政吸纳机制;积极探索农村老年人居家照顾新模式,通过专业社会工作的介入,促进老年人社区融合。  相似文献   

17.
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与农民的医疗保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运用2004年中国营养与健康调查数据,分析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是否解决了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试图从微观层面探讨中国农村合作医疗步履艰难的原因。该研究建立了农民参加合作医疗及医疗支出的选择行为两个决策模型,结果表明,自评健康状况非常好及差的农民均不愿意参加合作医疗,即农村合作医疗组织不仅存在逆向选择,分散农民医疗风险的能力也较弱。从医疗支出模型来看,农村居民是否有医疗支出及医疗支出的多少主要取决于疾病的严重程度,而农民参加合作医疗对此无显著性影响,可见,中国目前推行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并没有为农村居民提供足够的医疗保障。  相似文献   

18.
山东省青州市人口计生系统坚持在"思想认识上、优化环境上、实际行动上、主观能动性上"融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帮助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开展业务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建设乡风文明、培育新型农民,在发展全市农村经济,建设现代化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9.
徐晓斌 《西北人口》2012,33(4):115-119
改革开放至今,山东省的人口发展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人口再生产方式的转变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进入了健康、合理、良性互动的发展时期。但是,人口规模持续膨胀、城镇化发展水平滞后、城镇体系结构不合理、人口分布与城镇分布矛盾等问题依然制约人口与工业化城镇化的协调发展。促进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协调发展,走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人口与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是山东省不懈的追求。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对广东省东莞市33个街镇230家企业和机构进行问卷调查,通过统计性分析与Logit计量模型相结合的方法,从流动人口的人力资本因素、个人适应因素、职业认同因素以及社会资本利用因素等四个素质结构方面探讨了对流动人口就业结构的影响,最后提出提高流动人口素质结构从而加快就业结构转变的政策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